APP下载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价值

2020-03-12赵继坤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0年5期
关键词:免疫调节聚乙二醇乙肝病毒

赵继坤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中心医院体检科 154002

慢性乙型肝炎俗称乙肝是指乙型肝炎病毒检测阳性,病程半年以上,且存在慢性肝炎表现者,为临床中常见传染病类型。恶心、乏力、腹胀及肝区疼痛等是本病主要临床症状,本病存在6周~6个月潜伏期,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可伴发肝病面容、蜘蛛痣、肝掌及脾大等情况,严重影响患者肝功能。故早期积极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临床预后至关重要。

目前临床针对本病尚未发现特效方案,主要通过予以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以缓解症状,改善预后。核苷酸类药物是目前临床中重要的抗病毒药物,其具有直接抑制病毒的作用,但停药后复发率较高,且长期服用可出现耐药现象[1]。近年来长效干扰素开始应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且取得较好效果。长效干扰素是将普通的α-干扰素和大分子聚乙二醇通过共价键结合而成,研究证实,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不仅能够有效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还能起到免疫调节作用,且能够保持持久性应答[2]。本文特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3月—2018年4月收治的7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纳入标准:(1)均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3]中相关诊断标准;(2)签署知情同意书;(3)病例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肝炎病毒感染者;(2)合并肝硬化或肝癌者;(3)干扰素治疗禁忌证者;(4)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5)合并心、肺、肾等脏器功能障碍者;(6)合并精神疾病无法配合者。本研究经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9例。对照组中男21例,女18例;年龄18~68岁,平均年龄(38.46±9.17)岁;病程1~8年,平均病程(2.35±0.95)年;观察组男23例,女16例;年龄19~70岁,平均年龄(37.81±10.04)岁;病程1~9年,平均病程(2.40±0.81)年。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核苷酸类药物恩替卡韦胶囊(生产厂家:福建广生堂药业公司,国药准字H20110172,规格:0.5mg×14粒)治疗,0.5mg/d,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注射液(生产厂家:上海罗氏制药公司,国药准字J20120075,规格:180μg/支)皮下注射治疗,180μg/次,1次/周。两组均持续治疗48周。

1.3 观察指标

1.3.1 乙肝病毒学指标检测:治疗48周后,抽取空腹静脉血5ml,经3 000r/min离心10min,取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检测HBsAg、HBeAg;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定量测定HBV-DNA。

1.3.2 肝功能检测: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4周、48周,采集静脉血3ml,3 000r/min充分离心,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谷丙转氨酶(ALT)水平。

2 结果

2.1 两组乙肝病毒学指标比较 观察组HBV-DNA、HBeAg及HBsAg阴转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乙肝病毒学指标比较[n(%)]

2.2 两组治疗前、后ALT水平比较 两组ALT水平均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而明显降低,至治疗24周、48周后,观察组ALT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ALT水平比较

3 讨论

慢性乙型肝炎是临床中常见传染病类型之一,长期抑制乙型肝炎病毒是本病的治疗目标。随着临床对该病的深入研究发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大多存在机体免疫调节障碍,免疫耐受导致HBV清除受阻,故除了抗病毒治疗外,改善患者免疫调节功能亦是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疗的关键[4]。

干扰素是一类具有免疫调控和抗病毒双重作用的生物制剂,该药物不会直接杀伤或抑制蛋白,而是通过细胞生成抗病毒蛋白,继而抑制HBV复制,并促使HBsAg清除和提高HBeAg的血清转换率。同时,干扰素还能增强巨噬细胞及淋巴细胞活性,继而起到免疫调节作用,从而增强抗病毒效果。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是将干扰素α和聚乙二醇相结合形成的一种一线抗病毒药物,多中心随机研究证实,通过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的抗病毒和免疫调节作用,联合核苷类药物的抑制HBV复制作用,可快速达到抑制病毒及促进血清学转换目的,继而提高抗病毒持久应答[5]。本文结果显示,治疗48周后,观察组HBV-DNA、HBeAg及HBsAg转阴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该结果基本与既往文献[6]报道一致。表明在核苷酸类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可有效提高乙肝病毒学指标转阴率,改善患者预后。

ALT主要存在于各种细胞中,以肝细胞为主,在各种病毒性肝炎急性期以及药物中毒性肝细胞损伤时,ALT大量释放入血,故其可作为病毒性肝炎诊断及临床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本文结果显示,两组ALT水平均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而明显降低,至治疗24周、48周后,观察组ALT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对肝功能的长效改善作用明显,这可能和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的免疫调节作用利于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力,继而促进疗效有关。

综上所述,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凭借其双重作用机制实现持久免疫控制,可有效提高乙肝病毒学指标转阴率、改善肝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免疫调节聚乙二醇乙肝病毒
李玉芳:如何提高口服抗乙肝病毒药物的疗效
乙肝病毒感染在妇科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中的研究进展
乙肝病毒携带者需要抗病毒治疗吗?
植物多糖免疫调节机制研究进展
密蒙花多糖对免疫低下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
石见穿多糖对H22荷瘤小鼠的抗肿瘤免疫调节作用
人参水提液通过免疫调节TAMs影响A549增殖
聚乙二醇/硫酸铵双水相体系萃取猪胰蛋白酶
苦参抗乙肝病毒的作用机制研究
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与甘露醇在结肠镜检查准备中的应用效果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