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的道德力量

2020-03-10沈碧萍

科学与财富 2020年32期
关键词:野草在歌唱

沈碧萍

摘 要:多丽丝·莱辛的处女作《野草在歌唱》被认为是战后英国最优秀的小说之一, 讲述了白人女子玛丽在非洲殖民地南罗得西亚成长生活和最终走向毁灭的悲剧。本文通过对女主人公玛丽的悲剧命运的描述,无情地揭示了在西方殖民主义的丑恶本质。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人类的同情和关爱等道德情感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野草在歌唱》;命运悲剧;爱的缺失;爱的给予

多丽思.莱辛(Doris Lessing),这位堪称英国文学史上与弗吉尼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齐名的女性作家,她的处女作《野草在唱歌》,通过对故事中的玛丽命运悲剧的描述,展现了南非殖民统治下的种族歧视和隔离状况,揭露当代西方社会爱的缺失,人们为了各自的利益互相对抗和隔离,人与人之间没有同情和怜悯,更没有热情和关爱。本文就导致玛丽悲剧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而展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爱是个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保障,揭示出爱的道德力量。

一、女主人翁玛丽的悲惨命运

女主人公玛丽从小生活在一个没有温情和关爱的家庭里,麻木的父亲,冷漠怨恨的母亲,冰冷的家庭氛围让幼小的玛丽生活在孤独和恐惧之中。她不仅被父母告知不能和其他欧洲裔的白人一起玩耍,更被严厉地警告不要和黑人说话和接触,特殊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人与人之间“陌生的”关系,使玛丽的人格逐渐被异化。幼年的玛丽厌恶家,憎恨父亲。三十岁之后人们投来异样的眼光和非议,促使她闪电般地嫁给了农场主迪克,希望过找一个男人结婚来挽救她。然而,婚后的玛丽并不幸福,他们的结合只是出于一种需要而非爱情。迪克是一个懦弱无能的穷苦农民在两人的生活中矛盾无处不在:关于农场的问题,关于如何对待黑仆的问题,什么时候生孩子的问题……两人频繁地发生争执。然而黑仆摩西的出现却改写了玛丽的人生。摩西身上散发着的一股她拒绝不了的神秘诱惑力迷住了她的心窍,年近40的玛丽第一次感受到了一种被爱的幸福和爱人的冲动。她终于在摩西和迪克之间做出了选择。但这种美好是以理性的丧失为代价的,一旦理性在现实面前苏醒,情感便成为灾难的源头。事后的玛丽因自己的背叛感到愧对摩西, 可是已经晚了, 她的悲剧以被摩西斯杀死而告终。

二、悲剧命运的内因

(一)玛丽扭曲的人性

玛丽悲剧的形成与她的性格有着不可分离的影响。玛丽可以说是莱辛所有创作中唯一的“生活缺乏斗争”的女性。“被动承受”是她性格的内核,“逃避退缩”是她隐匿的方式。面对母亲痛苦的一生,她将一切归咎于父亲的无能,却从未想过要帮助母亲一起逃脱困境,只是一味地逃避这个不幸的家庭,尽力遗忘那段痛苦的生活。后来,她开始在走上了谋生的道路,并找到了一份十分满意的工作, 有了独立生活的经济实力,她完全可以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但是这又违背了她被动的本性,她只会被动地接受,而不会主动地去争取和反抗。甚至于婚姻,都是为了让她摆脱被人嘲笑的单身生活。她并不是主动地选择婚姻,而是被动地被抛入婚姻。从家庭逃入社会,又从社会逃入家庭,玛丽被动地接受着命运的摆布,她只是机械地重复着常人的生活模式,却从来不去考虑按照自己喜欢的生活模式生活,她从来没有主动地思考过自己是谁,自己生存的目标和价值是什么,她甚至不知道自己需要的到底是什么。她的被动屈服,使她丧失了生命主体的昂奋,人生被异化,人性遭扭曲,她的悲剧在这里就埋下了伏笔。

(二)玛丽身上的殖民时代烙印

玛丽生活在非洲殖民地,是南非的土生白人, 当她面对“黑鬼”时,强烈的种族歧视意识往往使她陷入一种仇恨和敌对的精神状态。结婚之后的玛丽发现自己的期望和幻想在那狭小闷热的房间和到处是黑人的农场里一一破灭。慢慢变得深谙种族歧视之道的玛丽也开始像大多数的白人雇主一样, 鞭打和怒骂甚至变相地刁难黑人雇工。然而,摩西的出现,使她第一次真正地感受到了异性的关爱,感受到了一种被爱的幸福和爱人的冲动,她终于在摩西和迪克之间做出了选择。但白人社会和她受的教育不允许她对黑人奴仆有任何感情纠葛。排斥与渴望的力量在她的内心剧烈地冲突着,对摩西的蔑视、着迷、恐惧、痛恨,让她精神恍惚,几近疯狂。在她与摩西相处的日子里,玛丽时刻背负着一个沉重的罪孽的十字架,她的人生正经历着裂变,她的人性已惨遭扭曲。莫名的恐惧、乱梦萦绕的长夜和无法摆脱的妄念折磨得玛丽疲惫不堪。这些种种都反映了在玛丽身上的殖民时代烙印。

三、悲剧命运的外因

(一) 家庭因素:父爱的缺失

玛丽出生在一个被一群黑人工人阶级所包围的白人家庭,父母关系不是很好,经常吵吵闹闹。父亲是一个下层职员,待人粗暴又经常酗酒,对家庭又不负责任,玛丽对他充满了恐惧和厌恶。母亲依靠父亲微薄的收入,含辛茹苦地支撑家庭,父亲的无能和不负责任折磨得她骨瘦如柴,一双亮闪闪的眼睛带着病态, 最终憔悴而死。玛丽和其父的交流与沟通非常少。母亲常年对父亲的埋怨以及二人经常的吵架的画面在玛丽的心中埋下了阴影。童年的玛丽从来没在父亲面前撒过娇。从她有记忆以来,父亲就是一副醉醺醺的样子,从来都不管家务,从来都是让母亲生气,落泪和埋怨的对象,在她的情感世界里,对父亲就是一种“憎恨”的情绪。而这种憎恨的情绪让她不能像其他正常的小女孩那样享受到温暖的父爱,享受对父亲崇拜、依恋的情感。而这种父爱的缺失就导致了她在一生的情感生活中对男人印象的刻板化,导致她对男人的抵制,对爱情的抵制,对性生活的冷漠,对夫妻生活的麻木。

(二)不幸福的婚姻

玛丽的婚姻生活是不幸的。婚后的瑪丽丧失了自己独立的经济来源,生活上的开销完全靠迪克的农场收入来维持。他们先后养蜂﹑养猪﹑喂吐绶鸡﹑养兔子﹑开店铺,但是由于迪克缺乏精明的头脑,生意一个个都落空了。他们变得比以前更加贫穷。迪克跟风似的投资带来的只是一次有一次的失败,他在农场管理方面的欠缺和经营不善导致生活雪上加霜,和玛丽的情感越来越疏远。玛丽的梦想彻底破灭了。她的精神变得麻木,几乎陷入了一种几近疯狂而绝望的状态。

(三)黑仆摩西的介入

在玛丽和迪克的婚姻进入七年之痒时,佣人摩西的介入就像酵素一样加速了玛丽和迪克悲剧的进程。摩西,当地土人,形象健壮,浑身充满力量,意志坚定,能读书看报,有主见,富有反抗意识,不屈从于玛丽的皮鞭,同时对玛丽呵护有加。摩西这一形象的介入刚好满足了玛丽对坚强男人渴望的心理,填补了从小就缺失的父爱。玛丽被摩西身上所体现的原始的野性之美以及反抗的心态所征服,他的出现,使她第一次真正地感受到了异性的关爱,感受到了一种被爱的幸福和爱人的冲动,因此她开始滋生了对摩西的暧昧心态,一种混杂着对性爱和对父爱渴求的复杂心态。她终于在摩西和迪克之间做出了选择。但白人社会和她受的教育不允许她对黑人奴仆有任何感情纠葛,而玛丽的内心依然记得自己是白人的事实, 白人和黑人之间应该永远有着界限, 白人优于黑人, 黑人的拙劣这些都是玛丽不能忘掉的。所以在玛丽内心中,对爱的渴求和对坚实背膀的依赖与当时的伦理道德形成了鲜明的对立。这种内心的痛苦和挣扎让玛丽噩梦连连,整日精神恍惚,最终她以悲剧的形式结束了自己痛苦而不幸的一生,从而获得了彻底的解脱。

(四)种族歧视根深蒂固

在当时,一个白种女人和一个黑种男人发生关系则是一件被视为野兽不如的事情,“白种文化”决不允许白种人——尤其是白种女人和黑人发生什么人与人的关系,不管这种关系是好是坏。玛丽从小所受的教育中就强调黑人是恶劣、肮脏、落后的代名词。黑人品性恶劣、手脚不干净的种族歧视观念早已牢牢地扎根于她的思想深处, 这种观念使她本能地对黑人充满了敌意和戒心。摩西恰似野草一样以自己强劲的生命力触动了玛丽的神经,她逐渐她开始为他身上男性特有的力量感以及沉稳的处事态度所吸引。可是,这一切和授予她的种族观念水火不容, 因而,在她与摩西相处的日子里,玛丽时刻背负着一个沉重的罪孽的十字架, 一方面她渴望来自摩西男性的安慰, 一方面却又在心里反复地回想自己所受过的教育: 黑人是恶劣的人种, 是肮脏龌龊的。这种矛盾的心态也潜伏了她和摩西感情的危机。事实上,发生在玛丽和摩西之间、纠缠在黑白之间的这场畸形爱恋在它开始时就已经注定了它的失败,它始终处在无形的周遭舆论和伦理道德的监控之中。种族歧视的观念,无疑是导致玛丽命运悲剧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爱的道德力量

(一)爱的缺失

由于殖民地的特殊生活环境,玛丽从小就生活在不同利益和矛盾的漩涡之中,饱尝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爱甚至仇恨。正是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爱的缺失最终把玛丽 一步步推向了命运的悲剧。在与人交往中,玛丽永远都是一种冷漠的态度,与周围人保持着冷淡的距离。从幼年到成年,玛丽从开始被动地感受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逐渐转变为不由自主地制造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距离,俨然不知不觉地被异化成为了一台缺失情感的“机器”。她作为人的自然情感被生活的环境无情地摧毁和压制了,她不仅失去了健全的人格,也丧失了爱的能力,因此不断地陷入心灵孤独。由于爱的缺失,爱的本能被压抑,爱的能力被摧残,玛丽的生活陷入了无法自拔的陷阱。玛丽的悲剧,更深一层次地揭示出:爱的缺失,正是人类社会各种危机和悲剧的根源。

(二)爱的给予

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则是个人与社会发展的根本保障,是帮助现代人克服孤独感和解决各种危机的根本途径。人是社会的人,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爱的力量是和平,从不顾理性、成规和荣辱,它能使一切恐惧、震惊和痛苦在身受时化作甜蜜,没有爱,人无法坚强,因为爱不是一种无足轻重的情感:它是生命的血液,是分离者重新团聚的力量。你若失去这种力量,那将是人生最大的可悲。因为这种爱的力量可以把你从“黑暗之谷”走向“光明大道”;可以使你从死亡中“重生”;可以使你在生与死的抉择中不低头;可以点燃你幸福欢乐之光,摧毁你心灵中的悲伤哀痛,让人们在困惑中重新找回失落的价值追求,恢复对自身的信念。

结论

《野草在歌唱》是一部成功描写女性内心世界的代表小说,莱辛以女作家的细腻笔触,进入玛丽的内心世界,展示给读者一个人性扭曲,命运悲惨的女性形象。玛丽的悲剧爱的缺失是玛丽悲剧人生的内在根源,使她丧失了爱的能力,并一步步将她推向了命运的悲剧。通过对玛丽命运悲剧的思考,作者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人类的同情和关爱等道德情感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人与人之间同情和关爱的道德力量。在充满困惑和迷失的现实生活中,人类往往因为爱的缺失走向悲剧,因为爱的磨难而一次次经历误解隔阂,但同时也因为爱的坚持和给予而得以守候梦想和希望。人类只有通过对同情、人道和关爱等高尚道德情感的不断追求,用爱的给予填补爱的缺失,才能慢慢消融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隔阂,激起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道德天性,战胜生活中的重重危机,构建更美好的生活。

参考文献:

[1] 多丽丝·莱辛.一蕾译.野草在歌唱[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28.

[2] 向丽华.裂变的人生,扭曲的人性——析《野草在歌唱》中玛丽形象[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18(4):64-66.

[3] 夏琼.自由的悖论——论多丽丝·莱辛的女性自由观[J].安徽大學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76-80.

[4] 沈洁玉.走向意识谬误的深渊——《野草在歌唱》心理层面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221-225.

[5] 张和龙.战后英国小说[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209.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野草在歌唱
解读《野草在歌唱》中的家庭伦理关系
殖民话语权的颠覆:《野草在歌唱》的后殖民主义解读
《野草在歌唱》中的种族意识
《野草在歌唱》中的种族意识
摩西杀害白人玛丽的动机浅析
荣格的原型理论视角下的《野草在歌唱》
批判、颠覆与束缚
探析《野草在歌唱》中“女性他者”世界
玛丽悲剧人生的解读:运用弗莱的魔怪原型理论分析《野草在歌唱》中的荒原意象
从弗洛姆的人性异化论来解读《野草在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