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意识形态对绘画艺术发展的影响

2020-03-09刘柯炜

人物画报 2020年22期

刘柯炜

摘 要:社会的转型与变迁,受其生产力水平、政治制度以及文化底蕴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社会制度的新旧更替,从表象的结果来看为社会带来新旧面貌的更替,而究其变化背后重要的因素,则受到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意识形态的形成,促使着制度的确立,指导着经济的走向,影响着文化的面貌,处于文化领域的绘画艺术当然也会随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而变化。

關键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建国初期绘画;改革开放后的绘画

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形成之初,为政治服务的绘画艺术

新中国成立之初,新的社会主义制度相对于传统的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是一次巨大的制度变迁,它必然会受到来自广大人民群众旧的意识形态的阻力。在文化建设方面,为了增强人们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感。中国共产党发起了学习马克思主义文化运动,借助于出版社、报刊、电影戏剧艺术、音乐广播、绘画等媒介,宣扬马克思主义文化、毛泽东思想,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在美术领域,建国初期的绘画大多以宣传红色题材、弘扬社会主义、歌颂英雄人物为主要题材,它们是时代的产物,是一个时代的记忆。将新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融于绘画之中,以便于宣传思想、制造社会舆论营造思想气氛。绘画更多是与政治社会发展相联结,附庸于政治,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政治主题较为明显。

油画《开国大典》由绘画大师董希文而作,这是一幅关于历史记忆的绘画:由红色记忆的熏染,重新描绘新中国。从画幅的大小来看,它是一幅较为宏大的油画,而且描绘的场景也是气势恢宏,色彩明亮艳丽的搭配,突出红色柱子及蓝色的天空,渲染了热烈、喧闹的、喜庆以及无比飞扬振奋人心的场景,同时也能够彰显人物的自豪感。各种报行的刊登,以及印刷业的发售,起到了对社会主义、对新成立的中国很好的宣传,进而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做出了很大的铺垫。

纪实类的宣传画形式常常十分醒目,文字标题既富有激情又具有号召性。主题明确夺目,风格明快鲜艳,并且此类绘画的存在形式繁多。宣传画中的标题能够突出很明确的主题性:“为了建设幸福美好的生活”、“为了革命锻炼身体”,等等一系列的标题,都能够体现政治性意味,能够体现国家党人为了建设祖国,为了更多的人民认同社会主义而做出的努力。建国初期的宣传画,体现了当时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战争主题的绘画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炮火连天、家破人亡、战争纷乱不断的经历,成为艺术家们后期创作的重要来源。他们有着对战争的亲身感受、有着对人物形象的饱满认知,也有一定的艺术积淀和专业素养,为此类作品的创作提供必要条件。代表作有《狼牙山五壮士》、《家》、《地道战》。

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陷入困境,绘画艺术的“空白期”

意识形态由于自身的特性,它具有为新制度进行阐释的功能。然而,建立在新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制度,在实践中运用时逐渐变成了僵化的、缺少活力的体制,使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陷入困境。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是先进的,符合社会发展的,而造成制度与现实之间脱节的主要原因不在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在于人们旧的意识形态观念。

在“文化大革命”运动期间,为了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更快、更有力的深入人心,采取的一系列行为,对文化领域都造成了重大的创伤。限制了绘画领域的发展,使绘画领域的众多作品遭受了曲解,艺术家们也备受摧残,艺术领域总体而言被没有得到更大的发展和进步,仍然作为统治阶级的巩固政权的工具, 大大缩小了绘画艺术本身的发展空间。

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突破困境,绘画艺术向多元发展

经过对历史经验的深刻反思,当整个社会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平稳运行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居于主导地位,经济利益的惠及,以及对外开放的文化交流,使更多西方自由的思想流入中国,掺杂的多种意识形态对文化领域的输入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文化艺术开始呈现百花争鸣的局面。在绘画领域,艺术与生活的结合仍是绘画创作的主流,但个体意识的觉醒与创作自由,使绘画朝着艺术本体的方向发展,摆脱了传统单一的创作形式,走向多元化的发展方向。

20世纪70年代后期,“文化大革命”结束,一批具有人文情怀的艺术家积极涌现。“伤痕美术”的艺术家们为我们提供了更具反思性的艺术作品。罗中立的《父亲》为我们带来了一个普通平凡的农民形象,对绘画界产生了一定的震撼,使民众的审美意识得到丰富。

“八五新潮”兴起于青年美术思潮,他们将人们的视线转移到引进西方现代艺术的观念与技巧方面来。这一思潮的青年人试图借鉴西方现代艺术的发展与创新,来改变中国美术的局面。西方较为前卫的现代艺术,为我国美术的发展提供了范本,但要结合我国的绘画传统进行变革。这一思潮的盛行,使中国美术家们去思考关于绘画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相当一部分艺术家在这个过程中对西方艺术语言进行有选择的吸收与借鉴,拓展了他们的绘画表现素材。

陈逸飞先生,是我国较为有名的绘画大师,致力于对油画表现形式的探索。他将中国的美学思想与西方的绘画技巧相结合,超越地域与人文的限制,把东西方文化中的精华融于画面之中,提供了新的审美样式,为视觉艺术增添了典范。这种二元组合所不同寻常的表现,正是陈逸飞特色所在。他以他的艺术才智把自身体验、观察到的“幽境”和观众们的伫立目追,拉近、倾注、凝结到画面形象中。

四、结语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展不竭的精神动力。而处于思想基础的意识形态,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支撑着精神文明的发展。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进程中,我们仍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权,文学艺术的形式在以弘扬主旋律的同时,也要保持绘画艺术走向相对独立性,更要警惕西方社会意识形态的渗透,结合中西绘画艺术中的精髓,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积极创新属于我国的绘画形式,宣扬正能量,使我国绘画领域的样貌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高名潞,中国当代美术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

[2]邹跃进,新中国美术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3]徐成芳,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引领力[J].李沅先,李新.吉林日报2020 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