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品管圈活动提高基层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研究

2020-03-08张蔚张永花乔卫东安丰再

昆明医科大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手卫生医院感染品管圈

张蔚 张永花 乔卫东 安丰再

摘要:目的  探究开展品管圈(QCC)活动在提高基层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中的效果。方法  成立QCC手卫生活动小组,制定活动方案,设计调查问卷和观察表,对某院63名基层医务人员进行QCC活动前后的手卫生调查,分析存在问题、拟定对策、贯彻实施并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QCC活动后医务人员的手卫生依从率、正确率分别为81.27%、83.87%,均高于活动前(49.67%、60.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前后的手卫生知晓率也有显著提高,活动前后分别为66.87%、94.75%(P<0.01)。医生、护士的手卫生依从率分别从44.66%、55.15%提升至80.61%、83.74%。在不同手卫生指征下的依从率均有显著提升,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QCC活动后达标率为127.73%,进步率为63.62%,品管圈成员在活动中的能力也有显著提高。结论 通过QCC活动可以有效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并且培养团队精神。

关键词:品管圈;医务人员;手卫生;医院感染;依从性

【中图分类号】R197.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0)01-135-02

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是指工作性质相近或相关的人组圈,针对部门内的问题,通过团队力量,结合集体智慧,运用各种手段,解决工作中的问题[1]。QCC作为重要的管理工具已广泛应用于医院质量管理各个方面。为提高某基层医院的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和正确率,减少医院感染发生,于2019年7月-12月开展手卫生的QCC活动。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某基层医院临床科室的医务人员,包括医生、护士及其他人员(医技、管理)。2019年1月-6月进行基线调查,为QCC活动前。2019年7月-12月为QCC活动后。

1.2研究方法

1.2.1 成立手卫生品管圈(QCC)  品管圈小组成员共10人,分别从院感专职人员、感控医生(护士)、科主任、护士长中筛选出代表组成,圈长为院感分管副院长,并有对品管圈和医院感染管理有丰富经验的人员进行辅导,同时设圈名为“零感圈”。寓意为“努力将因手卫生不到位导致的医院感染降低为零”。

1.2.2 手卫生现状调查  根据2009年《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及《WHO医疗机构手卫生指南》制作《手卫生知识及认知度调查》和《手卫生依从性、正确率观察表》,前者用于对院内医务人员的手卫生知识掌握以及认知情况进行调查,后者用于观察统计医务人员在进行诊疗操作过程中的手卫生执行情况。

1.2.3目标设定  通过现状调查得出活动前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为49.67%,根据二八原则将改善重点定为78.77%;通过圈内成员相互打分得到活动前圈能力为62.4%。根据品管圈公式目标值=目标值+改善值=现状值+(1-现状值)×改善重点×圈能力=49.67%+(1-49.67%)×78.77%×62.4% ,即本次活动的目标是通过QCC将医务人员的手卫生依从率提高至74.41%。

1.2.4 原因分析、对策拟定及实施  圈员通过头脑风暴法、现场询问以及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影响手卫生依从性的因素进行讨论,并运用鱼骨图从、人、机、料、法、环、测六个方面对因素进行梳理总结。由圈员对鱼骨图的因素进行分类汇总并打分,通过制作柏拉图明确造成基层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差的主要原因是手卫生知识掌握不足(如手卫生规范内容、指征);手卫生设施配备不足(如未配备非手触式洗手池,干手纸供应不足);手卫生意识不到位;手卫生氛围不足;以及未纳入质量考核,奖惩力度不足。因此以上五项原因确定为本次活动待改善重点。

1.2.5统计方法  利用Epidata 3.1软件进行数据双录入并进行逻辑核查;用Excel表进行数据汇总、整理与绘图;用SPSS 22.0进行数据统计,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的基层卫生院医务人员共计67人,参与调查人员63人,参与度为94.30%。其中男性24人,女性39人;医生31人,护士19人,其他人员(医技、管理等)13人;年龄在25-58岁,平均年龄34岁;其中,高级职称8人,中级职称23人,初级职称32人。活动前不同年龄段、不同职称及不同性别之间的依从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确率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

2.2手卫生知识掌握情况

QCC活动前后分别进行手卫生知识考核,考核内容及结果见表1。手卫生知识的知晓率由66.87%上升到94.75%。其中,手卫生相关概念及手卫生指征方面的的知识提高尤为有效,分别由59.89%、64.84%提高至93.90%、94.39%;六部洗手法在QCC活動后由掌握的最好,由74.84%提高至97.90%;其他知识掌握也有提高,由69.89%升至92.38%,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手卫生依从性、正确率

QCC活动前手卫生依从率为49.67%,正确率为60.53%;QCC活动后手卫生依从率为81.27%,正确率为83.87%,QCC活动后手卫生依从率和正确率均高于活动前,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60.732,P<0.001;χ2=24.275,P<0.001)。QCC活动后医生手卫生依从率从44.66%提升至80.61%,正确率从58.70%提升至84.81%;QCC活动后护士手卫生依从率从55.15%提升至83.74%,正确率从64.00%提升至88.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2.4不同指征的手卫生情况

在QCC活动后不同手卫生指征的依从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确率也均有改善,其中无菌操作前和血液体液暴露后两个指征的正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通过6个月的QCC活动,医务人员的手卫生知识掌握率从66.87%上升到94.75%,培训效果显著。手卫生依从率从49.67%上升到81.27%,正确率从60.53%提高至83.87%,其中医生和护士的改善最为明显,与成燕等[3]的研究一致。QCC活动前,接触患者前的手卫生依从率最低为28.57%,其次为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29.09%),经过活动期间的持续改进,活动后分别提高至72.92%和79.49%,说明措施落实有成效。

QCC作为医院管理的重要手段,应用于持续改进手卫生依从性中取得了显著效果。同时,开展QCC活动使得每位圈员都有机会学习相关知识,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通过集体智慧解决问题,并在过程中增进了交流,在各个方面都得到了提升[4]。基层医院规模相对较小,为全员参与提供了基础;人员相对固定,大多为本院职工,没有进修、规培等短期人员,为活动后的长期效果提供了保证.因此,将QCC应用于基层医院的医院感染管理中具有适用性、可行性和长效性。鉴于QCC活动的良好效果,可以将QCC在今后的手卫生工作及医院感染管理的其他方面中广泛使用。

参考文献

[1]刘庭芳,刘勇.中国医院品管圈操作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2]李六亿,徐艳.医院感染管理的风险评估[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6,15(7):2607-2610.

[3]成燕,杨薇,侯章梅,等.应用品管圈提高神经科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16(11):852-856.

[4]袁华渐.品管圈在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应用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4.

基金项目:山东省基层卫生科技创新项目(JCK1949)

通讯作者:张永花  E-mail:dgtlzhyh@163.com

猜你喜欢

手卫生医院感染品管圈
品管圈活动在提高肺结核患者痰标本留取合格率中的应用
应用品管圈管理模式对提高COPD患者呼吸功能锻炼依从性的作用
产房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品管圈应用的疗效分析
品管圈活动在眼科患者视力检查中的应用及对漏查率的研究
精神病专科医院手卫生执行率调查分析
外科临床护理过程中手卫生教育与预防医院感染
重症监护病房感染危险程度分析与护理措施
重症医学科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分析
手卫生促进项目管理实践
县级医院医务人员手卫生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