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高校酒店管理专业产教融合路径探索

2020-03-08刘春丽

河南教育·高教 2020年12期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酒店管理专业产教融合

刘春丽

摘 要:产教融合是提高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酒店管理本科层次教育尚存在酒店行业参与的“阶段性”、学生顶岗实习过程管理的“混同”、师资队伍“应用型”能力不足等问题。本研究结合教学实践与文献资料,提出“双主体”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求同存异”提升学生的管理能力、“双主体”构建应用型师资队伍、“双主体”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等路径,以期提高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产教融合;酒店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高校

应用型本科高校,是指以本科教育为主,面向区域经济社会,以学科为依托,以应用型专业教学为基础,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院校。其典型特点是为社会输送应用型人才。产教融合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理念的核心,也是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途径。所谓产教融合,是指以产业为支撑,教学为核心,通过学校对接行业,行业联合学校,校企职责共担,建立起相应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同时涉及政府、行业组织、行业协会多元参与共同育人的过程。产教融合为解决人才培养“供给侧”与行业实际需求相脱节提供了良策,可以实现“育人链”与“产业链”的“无缝对接”。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酒店管理专业产教融合的现状

酒店管理专业作为应用型的专业,其本科层次教育开设较晚,产教融合多停留在中高职教育层次,对人才的培养目标局限于较为单一的岗位和工种,以及技能操作的熟练度。而对于行业的经营管理能力、应用能力、全局性视野等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在目前的产教融合过程中关注度还不够高。

酒店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其快速发展,招人难、留人难、用工荒的问题日益突出。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特别是本科生,因其好管理、素质高、无流失、上手快、成本较低等特点,深受酒店行业的青睐,酒店行业纷纷积极寻求与院校的合作。从高校方面来看,酒店管理专业的专业性质、培养定位,也离不开酒店行业的支持与参与。因此,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诉求与酒店行业的用工诉求,使产教融合具有良好的前提与基础。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酒店管理专业产教融合的困境

酒店行业与高校的社会属性不同、角色定位不同,利益点自然不同,在产教融合的实践中,实现“用人”与“培养人”的相統一仍存在诸多困境。

(一)酒店行业参与的“阶段性”

产教融合的核心是产业与教育的有机融合,但是酒店行业重在利用学生为其创造经济价值,因此在整个育人的过程中,重点在于学生的顶岗实习环节,而对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的构建、学生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参与度不高,如何促使酒店行业参与产教融合的全过程,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二)顶岗实习过程管理的“混同”

教育部要求,大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参加一定时间的实习实践。对于这一要求,绝大多数的学校采用顶岗实习的方式进行。所谓顶岗实习,是指学生在第五或第六学期集中在酒店进行实习的一种实习方式。顶岗实习是产教融合的重要一环,是学生将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近年来,随着酒店行业用工荒问题的凸显,实习生成为很多酒店用工的主要形式,有些酒店实习生占到员工总人数的一半以上,形成了“铁打的酒店,流水的实习生”的局面。职业中专学生、高职高专学生、本科生等不同层次的实习生,从事一样的工作、接受一样的管理、参加一样的入职培训,这既不符合应用型酒店管理本科专业的人才定位,也影响学生对产教融合、酒店实习的认同和配合。

(三)师资队伍“应用型”体现不足

应用型师资队伍是推进产教融合的基本保障。近年来,虽然学校积极推进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但是与产教融合的要求相差甚远。一方面,酒店行业人员“零星”参与。行业人员参与在校教学,主要体现在新生的入学教育和顶岗实习前的实习动员两个时间节点。另一方面,真正“双师型”专业教师比例比较低。很多酒店管理专业教师是从旅游管理专业过来的,大部分教师有导游资格证,但拥有酒店方面资格证的教师则不多。同时,本科层次酒店管理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师资队伍比较年轻、资历浅、职称偏低,这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师服务行业、服务社会作用的发挥,也不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另外,很多时候,教师的酒店挂职锻炼,形式大于内容,大多数教师只是偶尔到酒店考察且来去匆匆,没有对行业一线进行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很难达到“双师型”教师的标准。

(四)学生的应用能力有待提升

对于酒店管理本科层次学生来说,在注重学生基本技能、强调熟练操作之外,更要培养学生的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在教学过程中,由于酒店行业的相对缺位,没有真实场景、真实项目、真实工作过程、真实问题做支撑,很难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酒店管理专业产教融合路径探索

(一)“双主体”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促进酒店行业全程参与

人才培养方案是保证人才质量的前提,是院系组织教学的依据,是人才培养的核心。人才培养方案要从“基于学科专业知识的人才培养方案”向“基于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转变。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充分体现“双主体”的参与。高校与合作酒店行业人员沟通,邀请酒店部门经理、人力资源部经理等行业人员参与修订完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对课程的开设情况、学时、学期安排、内容侧重点的确定,展开深入探讨。根据课程性质,结合酒店和院系实际情况,对教学过程进行分工合作,力争做到酒店行业早参与、多参与和全程参与。为了保证酒店行业的有效参与,可以将相关内容明确列入合作协议之中。需要注意的是,在选择酒店时,要选择信誉好、规模大、集团化、知名度高的酒店作为合作对象,以保障产教融合的顺利开展。

(二)“求同存异”,提升学生的管理能力

酒店管理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培养中高级酒店管理人员。作为产教融合重要一环的顶岗实习,酒店方面要针对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对实习生进行管理。首先,在酒店入职培训的内容方面,酒店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可能没有高职高专学生强,但是他们悟性相对较高、学习能力强、自律性强。酒店应在学生掌握基本技能操作后,重点培训酒店企业文化、酒店运营管理、酒店的发展趋势、文化创意等内容,训练学生的管理思维和全局意识,使他们对酒店有一个宏观的、全面的认知。其次,还应将实习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比如,学生在前两三个月进行基层岗位实习,主要是对岗位职责、基本技能的熟悉认知;在中间两三个月,根据酒店的运营情况和学生的意愿,让学生到不同的一线基层岗位实习,实现轮岗;在最后两个月,学生择优进入管理层实习,并与学生第八学期的毕业实习和毕业后就业衔接。这样,通过一线基层岗位实习与管理实习相结合的方式,能够实现低年级技能实习、高年级管理实习的目的,也体现了本科教育层次与其他教育层次的不同。许昌学院召开知名酒店与2019届毕业生招聘会,45名毕业生中有19名学生以基层管理岗或“管培生”的身份进入酒店完成毕业自主实习,毕业后有13名学生选择去毕业实习酒店就业,值得其他院校借鉴。最后,可以为本科层次学生提供学习项目、赛事活动,如英语口语交流、职业经理人素养培养、职业规划大赛、行业精英座谈或讲座等活动,以此提高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

(三)“双主体”构建应用型师资队伍

产教融合首先是人的融合,只有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和行业的积极性,才能真正实现产教融合。

积极引进酒店行业优秀人才。首先,可以根据学校政策,聘用酒店总监、总经理等高层管理人员,举办“酒店行业大讲堂”,主要关注酒店行业发展新动态、新业态、新趋势及中外酒店发展模式与路径等行业宏观内容。其次,邀请酒店行业的人力资源总监、财务部总监、市场部总监等中高层管理人员,举办“酒店行业人才说”等活动,主要关注酒店行业人才需求的特点。最后,邀请行业技术专家、技术能手“阶段性”指导实践教学,比如邀请前厅部、餐饮部、客房部等部门的服务能手参与课程的实践教学考试方案的制定和实踐考核的整个过程。

提升专职教师应用能力。第一,积极引导、鼓励教师到酒店挂职锻炼。院系为教师提供平台,教师可以利用假期到合作酒店挂职锻炼,院系在经济方面给予一定的补偿,在项目评审、职称晋升、评优表先、课时分配、绩效考核等方面也要有所体现,切实提高教师参与的积极性。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把控挂职锻炼的成效,明确挂职锻炼的考核标准,挂职前有计划申请、过程中有监管和不定期检查、挂职结束有成果汇报和考核,避免走过场、流于形式。第二,鼓励教师考取酒店行业相关资格证书。教师根据所担任课程或课程模块,选择相应的资格证书,考试费用由院系承担。另外,教师也可以考取境外的证书,如美国饭店协会黄金服务认证导师、国际葡萄酒认证资格证等。第三,院系成立社会服务部,建立一个小型的信息平台。目前,教师的社会服务是“小打小闹”,“各敲各的鼓,各打各的锣”。比如,茶艺教师时常从事社会茶艺培训、茶文化普及,礼仪教师到医院、酒店、银行举办礼仪讲座与培训,这些都是教师个人行为,没有形成协同效应。如果院系成立一个社会服务部,实时更新社会服务信息,扩大社会影响力,为教师提供更多社会服务的机会。同时,通过“传帮带”,使更多的教师从事社会服务,从而提升专业技术能力。

(四)“双主体”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

结合酒店真实场景、真实项目、现实问题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课程+项目。就是课程内容与酒店经营管理相结合,任课教师与酒店行业人员充分沟通,根据酒店的实际需求,确定一些具体项目,做到真题真做,真实践。比如,宴会设计课与酒店餐饮部结合,确定婚宴设计、寿宴设计、庆功宴、主题文化宴等项目;前厅与客房课程中的开夜床项目、餐饮服务中的菜单设计、酒吧经营与管理中的自创型鸡尾酒等,这些强调创新元素的服务内容,院校与酒店密切合作,酒店提出要求,作为课程内容的一部分,由学校在课程中具体实施。项目完成后,院系和酒店共同进行评价,评出一、二等奖,发放证书,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毕业论文“双导师”制。毕业论文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对本专业领域问题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论文采用“双导师”制,强调对应用型问题的研究与思考。在学生到酒店顶岗实习之前,采用专业教师和行业人员同时提供论文题目,经过探讨共同确定论文选题,供学生选择。专业教师主要就论文的文献阅读、整体思路、逻辑结构给予学生指导。学生顶岗实习期间,酒店“导师”负责协助学生完成调查问卷、组织访谈、提供酒店资料,解决学生论文撰写过程中的具体问题,要求学生顶岗实习结束时完成论文初稿。

应用型本科高校酒店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要注重培养学生酒店经营管理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及全局的视野,而不是局限于单一技能与一线岗位。目前,有关酒店管理专业产教融合的文献资料、研究对象多为中职、高职高专。在为数不多的本科层次的研究中,多以产教融合为视角,研究酒店实习、师资队伍建设等某一方面的问题,较为系统地对应用型本科高校酒店管理专业产教融合的研究还比较薄弱,笔者以应用型本科高校酒店管理专业为研究对象,以期为本科层次的酒店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提供一些建议。

参考文献:

[1]刘文锴.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定位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6,(9).

[2]龚琳,芦惠,李想.基于产教融合的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问题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0,(37).

[3]唐湘辉.英国旅游教育的产教融合取向——以UWL旅游管理本科教育为例[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1).

[4]梁盛,刘澜江,谢雨萍.酒店管理专业“五融五共三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25).

[5]王秋玉.地方本科院校深化产教融合运行机制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7,(3).

[6]刘亮军.产教融合背景下民办高校合作育人路径选择[J].河南教育(高教),2019,(4).

责编:嘉 悦

猜你喜欢

应用型本科高校酒店管理专业产教融合
应用型本科高校《交通规划》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中产教融合的途径研究
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创新研究
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潜流失影响因素研究
浅谈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实习生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情境教学模式探究
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内容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