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高校应急管理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

2020-03-08周圆圆张新生

河南教育·高教 2020年12期
关键词:应急管理对策研究新形势

周圆圆 张新生

摘 要:近年来,高校内突发公共事件爆发的频次不断增加,高校在应对和处理突发公共事件中形成了组建应急指挥体系、注重舆论阵地建设和规范危机应对等成功经验。在新的社会形势下,高校的应急管理面临信息传播更自由、社会监督更普遍、管理对象更复杂等严峻挑战,需要在指挥体系弹性化、舆论引导网络化、应对能力现代化、参与主体多元化、危机应对协同化等方面不断强化应急管理能力,进一步提升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

关键词:新形势;高校;应急管理;对策研究

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会严重扰乱高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威胁广大师生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并对高校应急管理能力提出挑战。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优化应急管理能力体系建设,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新形势下,高校如何在危机事件中强化应急防范意识、规范应急管理程序、提升应急管理能力,成为新时期高校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命题。

一、高校应急管理的主要经验

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突发性公共事件对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构成了严重威胁,正确面对危机并做出关键决策是应急管理的核心要义。作为社会构成的一部分,高校在应对和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形成了一定的经验和积累。高校普遍性的应急管理经验可以归纳为以下三方面:

一是组建应急指挥体系,有效整合应急管理资源。高校突发性公共事件中的指挥机制不同于常态下的管理机制,及时组建一套高效运转、反应快速、符合高校特点的指挥体系,全面整合应急管理资源,是高校应急管理的首要经验。2003年“非典”事件是促进我国应急管理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重要节点。“非典”疫情暴发后,各大高校纷纷以党政领导牵头,成立指挥领导小组,全面统筹指挥、协调各项工作。有的高校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综合协调组、信息发布组、日常防护和后勤保障组等分别负责实施具体事务,并设置独立的督查组,监督督促各项防控工作的落实等。有疫情防控相关专业的高校,在“非典”中还能够整合自身的专家资源及时收治患病师生,指导医院对社会病患进行救治,有效遏制了病毒在校园和社会的传播。

二是注重舆论阵地建设,遏制谣言传播,凝聚师生信念。舆论阵地建设也是应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信息公开不够及时或不够透明会造成“谣言满天飞”的局面,给高校应急管理工作带来很多不利影响。针对謠言带来的负面效应,高校充分利用自身在舆论阵地建设方面的资源和优势,树立信息共享意识,建立信息公开机制,通过多种渠道发布及时准确的相关信息,增强信息透明度,有效遏制谣言传播,并通过开展积极有效的互动,稳定师生情绪,提升应急管理的舆论引导水平。

三是规范危机应对流程,推动高校应急管理的制度化、科学化。高校通过科学理论的指导,把应急管理置于国家治理体系之中,依靠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采用科学方法对公共危机进行管理。2006年,国家出台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案三制”应急管理体系,实现了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历史性跨越。此后,各大高校也相继出台应对重大危机的规范流程,详细规定了有关组织指挥体系、预防与预警、响应机制、保障措施、事后恢复等相关措施,如《南京大学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清华大学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中国科大校园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这些措施和规范流程对完善高校应急管理机制、促进高校危机应对从粗放走向精准提供了制度化依据。

二、新形势下高校应急管理面对的新挑战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规模大幅度扩张、新传媒技术不断涌现、学术交流国际化程度空前提高等新情况的出现,高校应急管理需要面对来自以下三个方面的新挑战:

一是信息传播更自由,舆论引导难度加大。当今社会处在由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构建起来的新媒体环境中,高校的危机应对面临着崭新和更加错综复杂的传播环境。《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9》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8.54亿,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到26.8%,其中大部分为青年学生,他们能够熟练地运用新媒体,尤其是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传播收到的信息,表达自己的看法。与受传统媒体主导的环境相比,如今社会化媒体具有更强的时效性和交互性,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大范围的信息覆盖,使信息管控和选择性公开基本失效,每个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发布者、传播者和阅读者。新媒体的时效性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交互性增加了信息传播的强度。在新的传播环境中,与高校相关的各类真假消息难以区分,造成谣言更多、传播速度更快的现象,对应对突发事件的舆论战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是社会监督更普遍,高校本身也能成为关注焦点。随着网络技术不断嵌入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以网络监督为主要形式的社会监督更加普及,并呈现出监督主体更加广泛、监督客体更加全面、监督成本更加低廉和监督效果更加显著等特征。高校作为社会上高素质、高层次人才聚集地和教学科研理论重地,本就备受社会关注,许多话语和举措都被无形放大,信息的即时公开化和舆论的自由化更助推了高校危机事件舆情的爆发。在新的社会监督环境下,高校应急管理措施需要更加专业、高效与规范,不仅要及时应对危机本身,还要及时处理危机应对不当、师生言论不当等导致的衍生性危机。

三是管理对象更复杂,师生规模与社会化程度明显提高。根据教育部网站的统计数据来看,过去十几年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数、在校普通本专科生和研究生数量一直呈增长趋势。同时,高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范围也在进一步扩大,不同国家和地区、各大高校之间的师生交流和往来越来越频繁,思想上的沟通交流也越来越活跃。此外,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高校社会化程度已经大幅提高,以往“象牙塔”式的封闭校园环境被悄然打破,高校与社会的嵌入式关系更加紧密。高校学生作为活跃的、复杂的、敏感的群体,在全球化和各种新社会思潮的影响下呈现出思想多元化、个性多变化、需求多样化、背景多元化等新特征。大学生群体在悄然改变,传统媒体对高校学生的影响甚微,造成传统权威的逐步消解,高校原有的“家长式”管理模式受到挑战。面对更加复杂的管理对象,高校在突发性公共危机应对时需要避免“一刀切”式的行政手段,在应急管理中应更加突出多样化和精准化。

三、进一步完善和提升高校应急管理能力的对策与建议

高校应急管理的经验在不断增加,应急管理的体系也在不断完善。面对新形势带来的新特征、新挑战,高校应急管理要在充分吸取既有成熟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新措施、新经验,不断完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管理措施,推动高校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的提升。建议从以下五个方面完善应对策略和措施:

一是完善弹性化的应急指挥体系,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灵活性。应急管理的目的是凭借有限时间里获取的局部信息,分析突发性事件发生的原因、程度、影响,找到有效的应对措施,调动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采取切实有效的行动,防止事件的扩大化。高校传统的应急管理体系更侧重形成多主体、多层次的整合型安全稳定工作体系,强调要明确工作分工和层层压实责任,优点是分工明确、边界清晰、责任到人。建议高校要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机制,以实事求是为基本原则,根据危机的不同性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有针对性的措施,勇于打破部门、院系的条条框框,灵活调整和制定相应政策,采取扁平化的管理模式,减少管理层级,提高危机应对的效率。

二是加强新媒体环境下的舆论引导,把握危机防控宣传主动权。在社会化媒体传播的新环境下,面对更加复杂的管理对象,高校应急管理需要进一步强化舆论阵地建设,统筹网上网下、国际国内,及时通过微信、微博、教师群、学生群、家长群等渠道积极发声,主动开展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工作,牢牢掌握危机应对中舆论宣传工作的主动权。与传统媒体时代固定时段、重视全面报道的特性不同,新媒体在传播方式上更加表现出“碎片传播”的特点。因此,高校舆论战场要充分发挥党团组织以及党员、学生骨干的作用,通过网络及时发声,支持和配合学校的应急管理工作。以南京大学官方公众号为例,在新冠肺炎疫情集中爆发期间,公众号迅速转发官方信息,做到了内容及时、权威、准确,增加了官方公众号的公信力。为了符合受众的阅读习惯,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公众号由原来每天推送1次改为每天推送4—5次,及时公布学校最新政策与通知、师生校友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线的典型事迹、科学防控知识、免费网络课程等,并采用了师生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拉近了官方媒体与师生的距离,赢得了受众认同。部分推送内容阅读转发量达数万次,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是提高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水平,推动应急管理能力现代化。新技术发展是把“双刃剑”。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移动智能終端的广泛普及,既给高校应急管理带来了新挑战,也为应对危机提供了有力的武器。高校应发挥科技优势,结合自身特点,大力推行电子化办公,简化办事程序、提高管理效率,不断提升高校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构建协同高效、方便师生的创新管理体系。如搭建网上综合协调平台,分析和部署危机管理的应对措施;利用远程协同,召开视频会议,减少线下集中开会次数;利用电子化办公系统,鼓励师生利用网络更方便、快捷地办理校内业务;等等。

四是鼓励应急管理中的多元化参与,注重危机中的人文关怀。应急管理中广大群众既是可以依托的重要力量,又是要服务的具体对象。这就要求高校在应急管理中做到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危机应对中要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高校的危机应对不仅要靠自上而下的指挥协调,还要充分鼓励更多主体的积极参与。除职能部门和院系以外,共青团、学生会、社团、工会等群团组织在志愿服务、科普宣传、引导舆论、监督防控等方面有突出优势,校友会、国际交流及附属机构在联络物资、媒体报道、发动捐赠、整合资源等方面更有优势,这些社团和组织都应该纳入危机应对体系中来,发挥师生的主体性和主人翁意识,增强集体的责任感和认同感。另一方面,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在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中,要主动关心相关师生,通过心理咨询服务,针对突发公共事件带来的负面情绪提供心理支持和援助,稳定师生情绪。

五是发挥高校自身特点和科研优势,助力全社会应对危机。高校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服务社会也是高校的重要职能之一。高校应急管理机制应将主动服务社会纳入其中,在突发性公共危机中,主动开展危机应对的理论和政策研究,与政府、社会组织开展危机技术研发、应急能力培训、社会心理疏导等合作,积极承担高校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如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联合学生心理咨询与服务中心紧急开通了心理支持热线和网络辅导服务,在疫情期间为全国民众提供专业的心理支持服务;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社会风险与公共危机研究中心通过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卫生应急办公室合作,完成《关于加强针对武汉周边市县基层群众的疫情宣传与防护指导的建议》等研究报告,并向中央办公厅同步报送;南京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紧急参与江都第三人民医院疑似隔离病区设计方案,仅用一晚就完成了三区两廊的标准隔离病区方案;等等。高校通过不断践行服务社会的使命,彰显责任担当。

参考文献:

[1]袁明旭.国家治理体系视域下公共危机治理现代化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18,(3).

[2]薛澜,刘冰.应急管理体系新挑战及其顶层设计[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1).

[3]罗华,唐胜宏.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报告(2019)[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4]涂光晋,陈曦.“非典”十年来中国政府危机特点的变化与反思[J].国际新闻界,2015,(3).

[5]郑兴刚,梁丽辉.网络监督:概念、缘起及优势[J].电子政务,2015,(1).

[6]杨仲迎.高校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应对决策体系模型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7).

[7]孟亮,张光磊.基于4R危机管理理论的高校安全防控体系构建[J].现代大学教育,2017,(4).

[8]王杨.加强高校管理育人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2019,(12).

[9]王洛忠.高校构建协同型安全稳定工作体系的设想[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4,(2).

责编:嘉 悦

猜你喜欢

应急管理对策研究新形势
民族地区旅游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研究
民族地区旅游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研究
新形势下“管理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新形势下班集体建设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
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对策研究
群体性事件应急管理路径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