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代钱币术语英译策略研究

2020-03-08李伟颜海峰

中国科技术语 2020年6期
关键词:英译策略对外传播现存问题

李伟 颜海峰

摘 要:中国古代钱币文化源远流长、绚烂多彩,钱币的命名更是意蕴深厚、耐人寻思。本文论述了中国古代钱币术语的特点,归纳了钱币术语现有英译名的四种策略,即“音译”“音译+直译”“音译+意译”“音译+注释”,并就与现行的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不相符的音译、英译策略单一、英译名混乱等问题提出建议,推动我国古代钱币术语英译的标准化与规范化进程,促进我国古代钱币文化的对外传播。

关键词:钱币术语;术语特点;英译策略;现存问题;对外传播

中图分类号:N04;H15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3-8578.2020.06.019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Abstract: Ancient Chinese numismatic culture is colorful with a long history, and the naming of Chinese numismatic is profound and interesting. The paper elaborat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numismatic terminology, summarizes four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Chinese numismatic terminology, namely, “transliteration”, “transliteration plus literal translation”, “transliteration plus free translation”, “transliteration plus annotation”. This paper also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specific problems existing in transliteration methods which are inconsistent with the current basic rules of Chinese Pinyin orthography, single English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confusion in English translation. We hope our suggestions could facilitate the standardization of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numismatic terminology and promote the international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numismatic culture.

Keywords: numismatic terminology; terminology characteristics; English translation strategies; existing problems; international dissemination

引 言

中國古代钱币(以下简称“古币”)主要是指铸造、发行、流通于中国古代的货币,其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耳熟能详的钱币称谓主要有“货”“刀”“泉”“阿堵物”“孔方兄”等,汇多项世界之最于一体的中国古币,俨然成为东方钱币文化的重要代表与集大成者。正因如此,中国古币的鉴赏价值与收藏价值较高,备受海内外古币收藏家或鉴赏家的青睐。如何准确、恰当地向外国人士传递中国古币文化信息,诠释钱币意义,对中国古币文化的对外传播至关重要。鉴于此种情形,有必要归纳中国古币术语的特点,剖析钱币术语英译策略及其现存问题,以此填补古币文化术语英译研究的阙如,促进我国古币术语英译的标准化与规范化发展,为中国古币文化的对外传播贡献力量。

一 中国古币术语的特点

“对任何外语的翻译,均绕不开对原文术语的理解及其在译入语如何表达的问题”[1],尤其是术语的翻译问题,涉及专业知识的传播,中国古币术语的翻译亦是如此。从绝对时间来看,中国古币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在不同时期形成了不同的钱币文化术语,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古币术语是钱币文化的凝结,也是古代政治、经济与文化繁荣发展的见证。中国古币术语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下述三方面。

1.意蕴深厚,善用喻词

中国古币文化内涵博大精深,往往蕴藏着深厚的人文情感与社会意义。在钱币的古称中,“孔方兄”是钱币的别称,最初将铜钱中间开成方孔是为了加工铜钱时起固定作用,后来逐渐成为拜金主义的寓称。“阿堵物”是对钱币较为含蓄的称呼,体现了古人对钱财的淡薄以及高尚纯洁的人格。在古币术语体系中,有些钱币术语采用比喻词来表述。“仿贝货币”的比喻用语就有“鬼脸钱”“蚁鼻钱”等,这些都是借钱币的外形特点进行命名的钱币术语。

2.言简意赅,惯用四字

钱币术语是古币文化的集中体现与典型代表。纵览与钱币相关的术语,笔者发现古币术语表达简洁,四字格频现。例如,“穿”“好”“函”等十余种单字术语,较为凝练,虽然只有一个字,却可以让人浮想联翩;再如,“雍州青赤”“定平一百”“四柱五铢”“差布五百”“契刀五百”等术语,读来朗朗上口、简洁明快,兼具地域与朝代特点,令人闻其名、知其源,观其形、知其义。

3.熟词生义,寓意含蓄

在古币术语中,一些术语的表达单从表面看字、词都很普通,一旦组合在一起就难以理解其真正的内涵。如,“平背”“铁母”“铸母”“雕母”“女钱”等,这些术语映射了古币的不同方面,如果不具备相关的知识背景,一般受众很难基于术语表面的字义推测其要表达的含义。因而,在翻译相关术语时,须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对其加以解释才可被目标语受众理解,从而提高中国古币文化术语传播的效率。

二 古币术语现有译名的翻译策略分析

中国古币术语是古币文化的浓缩与精华,也是海外人士了解与掌握中国古币文化的关键词。因而,古币术语英译格外重要,它影响着中国古币文化文本的表达与传播。下面将根据笔者在与钱币相关的英文网站如Wikipedia、China Numismatic Museum,图书The Official Blackbook Price Guide to United States Coins以及杂志The Numismatist等获得的文献材料,归纳其英译策略,探讨现存译名问题,以期引起术语审定者的思考。

在古币术语英译中,笔者发现,大多术语英译采取“音译”“音译+直译”“音译+意译”“音译+注释”。以下将对这四种译法逐一分析。

1.音译

“音译”在中国翻译史上出现的频率较高,是一种“译音代义的方法”[2]。音译主要用于专有名词的翻译,汉语中很多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大多采用这一方法。古币术语的音译即使用该术语的拼音名来表示,例如,Liang Zhu (两柱)、Xue(削)等。下面将通过具体的实例对运用此翻译策略的钱币术语进行说明。检索发现下述术语采取“音译”的方法(表1),而除了“汉元通宝”(Han Yuan Tong Bao;Yi Bi Qian)既运用“音译”也采取其他的翻译策略外,以年号命名的钱币都运用“音译”进行翻译,例如,“开平通宝”(Kai Ping Tong Bao)、“淳熙元宝”(Chun Xi Yuan Bao)等。

2.音译+直译

“直译”是语言相似性的表现,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直译一般直接按照源语字面意思翻译,目的语中有与之相对应的词语,这种翻译方法能够最大程度保持原文的特色。然而,在某些特定语境下,多数术语的英译则是分别给出“音译”与“直译”,以此化解目标受众的认知难度。例如,在搜集的钱币术语译名中,大部分术语译名采用了“音译+直译”。例如,“蚁鼻钱”(Yi Bi Qian;Ant Nose Money)“鬼脸钱”(Gui Lian Qian;Devil or Ghost Faced Money)等,表2列举了部分采用“音译+直译”翻译策略的钱币术语。当然,也有部分钱币术语直接采用“直译”进行翻译。例如“锄形币”(Hoe-shaped Coins)[3]、“马蹄金”(Hoof-shaped Gold)、“三孔布”(Three-hole Spade Money)等。

3.音译+意译

“意译”也称“自由翻译”,是“‘舍形取义,即舍弃原文形式,保留词语意义”[4],也是语言之间差异性的映射;音译即用原文的词汇的发音来代替词汇的翻译方法。在实际的翻译场景中,为观照目标语读者对译文的理解度,具有文化特色的词汇往往采用意译与音译相结合的翻译策略。在搜集古币术语英译名时,笔者发现部分术语采用“音译+意译”的翻译策略(表3)。意译翻译策略其“形式是阐释,目标却是传神,提高可读性,进而吸引受众”[5]。由此可见,“意译”的最终目的还是在于译文是否传神,是否具有吸引目标语受众的能力。因而,仅仅通过意译的方法还不足以在传神与可读性方面令受众满意,“音译+意译”的翻译策略确是为实现译文的最终目的提供了途径。

4.音译+注释

不可否认,单一的音译容易造成信息缺失与文化误解,因而,需要探寻一种平衡策略。笔者发现,在古币英译名中,部分钱币术语英译名采用“音译+注释”的策略,音译辅之注释的翻译策略即术语的拼音与注释相结合的策略,这一方式显然考虑到了目标语受众的知识储备与理解力,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式,下面将通过具体的案例对此翻译策略进行说明。

例1. 隐起文

译法:Yin Qi Wen(Yin Qi Wen refers to coins that, due to the casting process, have an unevenness in the height of the character strokes. Some strokes rise higher above the surface of the coin than other strokes.)

例2. 传形

译法:Chuan Xing(The striking feature of this coin, however, is that the two Chinese characters are reversed so that the inscription (legend) actually reads liang ban(兩半).In Chinese, this reversal of characters is referred to as Chuan Xing(传形))

“隐起文”指钱币上高低不平的文字笔画。若是直接将其译为“Yin Qi Wen”,则容易使得目标语受众不明所以,难免引起文化误读。而上述译法照顾到了不同文化背景的差异,易于获取相关术语的内涵信息,较为妥帖。例2“传形”的译法,也起到了相同的作用。

除了上述提到的翻译策略外,部分术语的英译名也采用了“音译+意译+注释”的翻译策略,如,钱币术语“四出”,指钱身方孔四角有阳文延伸至外廓,又称“四出文”。外文网站上的译名为:(1)Si Chu;(2)four oblique lines。除此之外,还在这两个译名后面添加了解释:Si (四) means “four” and chu (出) means “going out”。另外,个别术语的译名采用了增译法。例如,“铜元”,根据搜索到的现有译名来看,“铜元”的译名不是“Copper Coins”,而是在前面增译了Machine-made,译为Machine-made Copper Coins,还原了其制作工艺。相对而言,该译法考虑较为周到。除了增译法,古币术语英译名中“省译”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公式女钱”是钱币的一种,指无外廓而仅有内廓的“五铢”小钱。在其英译名中,笔者发现,多处将之译为“Female coin”或是“Gong Shi Nu Qian”“Female Coin”即按照“省译”翻译的结果。值得一提的是,“直译”也是较为常见的翻译策略,在钱币术语翻译中,“直译”策略也时有出现。在笔者的搜索过程中,发现上文提到的钱币术语“马蹄金”(Hoof-shaped Gold)、“马钱”(Horse Coins)以及“铸币”(Ingot Money)[6]等均采用了这种翻译策略。

纵览上述四种翻译策略,无论是“音译”“音译+直译”“音译+意译”,还是“音译+注释”,都在不同的时代背景、具体语境下为国际社会认识中国古钱币、解读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具体视角。相比较而言,“音译”“音译+直译”策略会带给读者一种陌生与异域冲击,而“音译+意译”“音译+注释”的翻译策略能够帮助读者了解中国古钱币文化的实质内涵。概而论之,考虑到中西文化的差異性与独特性,本文认为“音译+意译”“音译+注释”的翻译策略可较大程度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推动中国古币文化的全球传播。

三 古币术语英译现存问题与建议

1.英译策略单一

纵观古币术语的英译策略,笔者发现,诸多译者习惯采用“音译”“音译+直译”“音译+意译”“音译+注释”,当然也有部分译者采用“增译”“省译”及“音译+意译+注释”的翻译策略,毋庸置疑,这些翻译策略推动了中国古币文化术语英译的标准化与规范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意义斐然。然而,由于中国钱币文化术语类型多样,探寻合适的翻译策略仍需不断尝试,现存的钱币术语英译策略还有很多值得推敲与修正之处,只有不断探索与时俱进的翻译策略才可增加中国古币文化术语的接受度与感染力。在归纳古币术语翻译策略过程中,笔者发现部分术语的译法有待改进,举例说明:

例3. 对钱

译法1:Dui Qian

译法2:Matched Coins

译法1与译法2是普遍的译名,而且这两个译名也时常同时出现来表示“对钱”的语境。在古代,同一种钱币的面文采用两种书体,在字体结构、笔画、肥瘦、方穿、厚薄、重量及铜色等方面较一致或相似,称为“对钱”。那么,在翻译这一术语时,如何将其内涵完整地展现出来以便目标语受众了解这一独特的钱币文化现象是重点。笔者认为,为了使目标语受众准确理解中国古币文化,可将译法1与译法2在原有译法的基础上稍加改动,配之以图例与标注进行说明。因而,可采用“直译+注释+图例”的翻译策略(即解说)对先前的翻译策略进行修正,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术语翻译的生动性与形象性(图1)。所以,“对钱”可译为:Matched Coins(The faces of matched coins use two kinds of writing style, and their character structures, strokes, thickness, sizes, weights and copper colors are more consistent or similar.)

例4. 马钱

译法:Horse Coins

笔者检索发现,人们将“马钱”译为Horse Coins,这是典型的直译。“马钱”也称“打马格钱”,钱币的面或背部铸有骏马图像,在宋代前后主要用于打马游戏。在翻译“马钱”这一术语时,若是仅仅将其译为“Horse Coins”,容易让人与流通的货币混淆,尤其是对没有相关文化背景的人士而言,更是难以辨别。因而,对于该术语的英译,可采用“直译+注释+图例”的翻译策略,为目标语受众提供更为便捷的认识路径,同时,也提高了中国古币文化对外传播的质量(图2)。鉴于此,可将术语“马钱”译为:Horse Coins(Horse Coins are mainly used in a type of board game and the face or back of horse coin is cast with a picture of a horse.)。

古币文化术语异彩纷呈,其翻译策略也应趋向多样以反映术语本身的样貌与内涵,希望上述两个例子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导相关译者不断探索多样化的翻译策略,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疏通障碍,也为其他领域术语翻译提供参考。

2.英译名称混乱

“规范和统一的术语能够促进知识传播的质量及速度”[7]。通过检索国内外关于钱币文化术语的网站,笔者发现古币术语的英译策略多样,翻译策略的多样性也决定了英译名的多样,而“译名不统一影响文化的交流与传播”[8],同时,也阻碍了钱币文化知识对外传播的质量与速度。在古币术语英译名归纳过程中,一些术语对应多个英译名。下面将以具体例子进行说明:

例5. 半两

译法1:Ban Liang

译法2:Pan Liang

译法3:Half Tael

译法4:Half-liang

例6. 玉筋篆

译法1:Yu Jin Zhuan

译法2:Jade Ligament

译法3:Jade Tendon

译法4:Jade Chopstick

例7. 乾元重宝

译法 1 :Qian Yuan Zhong Bao

译法 2 :Chien Yeun Chung Pao

译法 3 :Heavy Currency of Chien Yuen

类似的词还有“货”“饼钱”“供养钱”“折二”等。值得说明的是,例5的译法2“Pan Liang”中的“Pan”以及例7中的译法2“Chien Yeun Chung Pao”与译法3的“Chien Yuen”都属于威妥玛式拼音法,又称“韦氏拼音”。除了部分已成习用的专有名词外,韦氏拼音自1958年起就已在中国大陆逐渐废止,也因此,如若再继续用来表示中国传统文化术语的话,极易造成术语译名混淆现象。

针对上述古钱币英译策略单一以及术语英译名混乱的问题,制定术语英译原则与规范具有必要性。具体而言,古钱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外传播关乎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质量,国家相关部门应给予充分重视,敦促古钱币术语英译工作实现数字化、科学化与规范化。同时,古钱币术语及其英译问题也应是学界关注的焦点。相关研究者,尤其是翻译学者可适当组织与古钱币术语整理、英译等相关的研讨会,促进古钱币文化进入现代人的视野,加快其对外传播,共同推进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

猜你喜欢

英译策略对外传播现存问题
隐喻视角下《红楼梦》颜色词英译研究
中国文化特色词误译及其英译策略探析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培训问题及对策
新媒体时代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研究
建筑安装企业成本控制相关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
新媒体时代我国对外传播“搭车思维”的应用
文化在我国国际话语权中的作用及路径
高校跨学科教育的现存问题及对策思考
汉语新词英译探析
中国文化典籍英译与对外传播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