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补上全面小康“三农”短板

2020-03-08宗平

老友 2020年2期
关键词:农民收入短板三农

宗平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看脱贫攻坚工作做得怎么样。”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也是乡村振兴关键之年。在这个关键节点,中央召开部署“三农”工作的重要会议,传递出哪些新信号?今年“三农”领域的重点任务有哪些?本文试解读一二。

“三农”工作成效决定小康成色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于2019年12月21日在京闭幕。会议指出,2019年以来,农业农村继续保持平稳发展的良好态势,精准脱贫成效显著,粮食总产量创历史新高,农村民生进一步改善,农村改革持续深化,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会议同时强调,必须深刻认识做好“三农”工作的特殊重要性。

做好“三农”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特殊重要性,体现在“提成色”和“稳底盘”上。“提成色”就是针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集中体现在农业农村发展滞后的这一现实,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要求,把农村的短板和弱项补上,提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成色。“稳底盘”,则是针对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的挑战,切实发挥好“三农”压舱石作用,稳住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市场供给,稳住农民收入和农村消费市场增长势头。

“三农”工作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增收问题。无论是打赢脱贫攻坚战,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离不开农民增收。同时,农民增收也关系到缩小城乡差距及农村和谐稳定。应保持农业支持政策稳定,加大农民工就业支持力度,并稳定农民转移性收入。

据报道,2019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突破1.5万元大关,实际增长6.5%左右。2020年做好农民增收工作具有特殊意义。要从农业内部外部同时发力,挖掘农民增收新动能,保障农民增收势头不减弱、趋势不逆转。

农民收入如何增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小康社会两大定量指标,其中一项就是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据测算,10年间实现农民收入翻一番,需要年均增长7.2%,2011年到2018年已实现年均增长8.5%,2019年和2020年只需达到2%的年均增速即可实现上述目标。

农民增收不仅要看绝对值翻番和绝对增速,还要看相对增速。通常衡量农民收入相对增速有两大指标,一看是否高于同期GDP增速,二看是否高于同期城镇居民收入增速,业内称为“两个高于”。过去几年间,农民收入增速均跑赢GDP和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当前,支持农民增收的传统动能在走弱,不确定因素在增多,农民增收进入“爬坡期”,保持“两个高于”殊为不易,绝不能掉以轻心。

从宏观角度看,农民增收既要做大分子,又要缩小分母。做大分子就是提升农业价值链,途径是农业新产业新业态的培育,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等;缩小分母就是减少农民。当前,农业就业人口约占全社会就业人口的27%,农业产业增加值约占GDP的7.2%,要通过城镇化来减少农民,从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从构成上看,农民收入包括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等。要围绕农业提质增效强基础、农民就业创业拓渠道、农村社会保障固基本,着力挖掘经营性收入增长潜力,稳住工资性收入增长势头,拓展转移性收入增长空间。

应保持农业支持政策稳定。当前,我国还有2亿多农户,农业经营收入依然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每一项农业支持政策都关系众多农民的增收问题。近年来,农民增收难突出表现在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难。农产品市场价格总体偏低,农业生产效益呈现下滑趋势。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4年至2018年,全国粮食亩均现金收益分别为751元、717元、642元、653元、629元,下滑趋势明显。如果支持政策力度减弱,会加大农民种田增收难度。因此,保持支持政策稳定,稳住农民发展生产的预期,才能筑牢农业内部增收基础。

應加大农民工就业支持力度。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的最大来源,占比约四成。从以往经验看,农民增收关键要看农民务工收入能否实现稳定增长。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农民务工人数和工资水平提升速度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个别东部城市农民工就业容量已经开始萎缩。对此,东部地区要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拓宽就业渠道,防止拖欠农民工工资;中西部地区要发展富民乡村产业,服务保障好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让返乡人员就业增收有出路。

应稳定农民转移性收入。随着财政支持力度加大,现在转移性收入占农民收入的比重接近两成。特别是对贫困人口的帮扶和补助政策,更是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重要支撑。退耕还林还草、生态效益补偿、公益性岗位补助等让中西部不少农民直接享受到了财政的阳光雨露。各地要履行好政府的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强对农民生产生活的公共财力保障,实现城乡间收入分配格局不断优化。

全面小康的短板在哪里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在“三农”。对此,有八块要加快补上的短板: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农村供水保障水平、扎实搞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加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加强农村社会保障、改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治理农村生态环境突出问题。

在专家看来,补短板要聚焦重点,解决最迫切的问题。在农村基础设施方面,生活饮水基本不成问题,但一些地方的生产用水、灌溉设施、生产道路、生产用电等还要加强,这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在农村社会公共服务方面,教育等领域已经通过脱贫攻坚有所改善,下一步要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质量,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要站在老乡的角度看农村的短板,把老乡最关心、最期盼改善的生产生活问题作为补短板的优先事项,把老乡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作为衡量补短板工作好坏的最高准绳。

专家表示,各地农村发展很不平衡,不能全国一刀切、齐步走,而要因地制宜、稳步推进。现在要补的是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对标的短板,不是与现代化目标对标的短板,各地不能跨越发展阶段盲目攀比、揠苗助长。

要确保猪、粮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始终是“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对此,专家指出,各项“三农”工作中粮食、生猪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事关国计民生,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复杂形势下,稳定“三农”基本盘就是要把重要农产品保供稳价抓紧抓好,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带动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

猪粮天下安。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此已作出明确要求——粮食生产方面,提出强化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加大对产粮大县的奖励和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农业补贴政策,保障农民种粮基本收益,稳住粮食播种面积,稳定粮食产量;生猪生产方面,提出全面落实省负总责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落实扶持生猪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

今后粮食生产应从耕地保护、资源节约、种植结构调整、创新粮食生产组织机制、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多管齐下,强化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生猪生产应从提高生猪调出大县奖励、支持生猪良种补贴等方面加大对生猪调出大县和养殖场户的财政支持,从金融政策、养殖用地、法制保障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收官之战任务艰巨

应该看到,脱贫攻坚从决定性胜利到全面胜利,还有一些问题不容忽視。一是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重。全国贫困人口超过10万的省份有9个,超过5万的地市州有9个,超过1万的县有39个,贫困发生率超过5%的县有16个,这些主要集中在西部深度贫困地区,是多年没有啃下的“硬骨头”。二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任务重。据各地初步摸底,已脱贫的900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近200万人存在返贫风险。另外在边缘人口中,有近300万人存在致贫风险。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任务重。全国易地扶贫搬迁近1000万贫困人口,与完成搬迁建设任务相比,做好后续扶持工作任务更加艰巨。

距离2020年年底只剩下不到1年时间,收官之战既要全面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又要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还要研究谋划后期扶贫工作,时间紧迫,任务艰巨,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

“集中兵力打好深度贫困歼灭战”“严把贫困人口退出关,巩固脱贫成果”“建立机制,及时做好返贫人口和新发生贫困人口的监测和帮扶”。2019年12月12日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全面完成作出重要部署。

2020年,我国会对脱贫攻坚开展常态化督导,对深度贫困地区挂牌督战。针对返贫、致贫风险,继续保持投入力度,提升脱贫成果。针对贫困人口超过10万的西部省份,将对所有脱贫摘帽县开展脱贫攻坚普查。

深度贫困地区是下一步脱贫攻坚的难点和重点。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夏更生表示,目前,从区域角度来看,深度贫困地区需要进一步解决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问题。对于人的问题,重点还是要紧盯“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有保障,基本医疗有保障,住房安全有保障)突出问题,防止盲区和死角。

近年来,各地产业扶贫项目遍地开花,产业扶贫俨然是拔掉“穷根”的利器。专家表示,应当进一步从帮扶地区具体情况出发,精准定位产业扶贫道路,同时加强对产业扶贫项目的支持,促使部分贫困户的农业资本转变为非农资本进而获取租金和利润分红,增加农户收入渠道。

对于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人口,应当建立健全返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机制。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张琦表示,现在有一些通过国家财政性、转移性收入占的比例比较大的群体,以及在经营性收入和打工收入等方面占的比例比较小的群体,这些群体应当是我们监测的一个重点。一旦政策减弱或者取消,这部分人极易返贫。

专家表示,为了稳固脱贫成果,应当按照中央部署,将“脱贫不脱政策”等政策措施落实好,利用稳定收入、完善医疗等各类政策及时妥善解决问题,密切跟踪,降低返贫及致贫风险。

责编/花语

猜你喜欢

农民收入短板三农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聚焦短板弱项 精准发力施策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木桶短板理论”更具人生价值
赞分盐镇裕牛村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三农”热点
新阶段“三农”工作的新主线
职业教育对湘西州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
人力资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理论及实证分析
中国电子政务的“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