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充满传奇的古侗寨

2020-03-07王薇

旅游纵览 2020年2期
关键词:大利杉树鼓楼

王薇

这里山清水秀,村中一条小河细流缓缓,具有侗族特色的干栏式青瓦木楼沿河而建,五座侗族风雨桥将两岸鳞次栉比的村寨连为一体,寨中还有建于清乾隆年间的石板古道、清宣统年间的四合古墓、清末民初时期建的侗族四合院,以及独特的古晾禾谷仓、鼓楼、萨坛、吊脚楼、三合楼、高脚楼、矮脚楼、平地楼、古水井等众多古建筑和标准侗族建筑,有人称这里为侗族建筑博物馆。这些古老的建筑与古树、龙潭、萨神、侗戏,藏着一个个传说与故事,这使得大利古侗寨充满了传奇色彩。

到大利村,我住进了位于上寨,靠近大利溪畔的一名叫子怡的女孩家。她家是一幢三层的吊脚楼,子怡忽闪着大大眼睛,光着小脚丫,围着我转来转去,大声地用带着侗语腔调的普通话喊着:“阿姨,阿姨……”丝毫没有陌生感。我站在二楼房间的门口,环顾四周与山相依、与树相伴、与水为邻的村寨,低头看看依偎在我怀里的子怡,又回头看看散发着木质香味而又整洁的房间,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个漂亮的女孩和她的家庭,以及这个古朴的侗族村寨。

人工种植杉树具有千年历史

侗族先人很有智慧,在三国时期他们就“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侗族有生住杉木楼房,死用杉木棺材安葬的习俗,杉木木质细嫩,干后轻便,不易生虫蚁,防腐防蛀,经久耐用,吊脚楼、鼓楼、花桥等建筑物以及许多生产生活用具全都是杉木制作。侗族人工栽植杉树已经有千年的历史了。大利村的鼓楼、萨堂(祖母祠)、戏台、民居、禾晾、禾仓、风雨桥还有清末明初的四合院全都是杉木建造的,每座建筑都是凿榫打眼、穿梁接拱、立柱连枋,不用一颗铁钉,全以榫卯方式连接,结构牢固,结合缜密,牢固程度不比有钉子的差,而且还有极高的工艺和艺术价值。

杉树造型的鼓楼就是寨胆与族徽

看到寨子中间那棵比清代石板路都早的枫树,它的北面最引人注意的建筑就是鼓楼。传说鼓楼最初为遮阴树,就是大型杉树。侗族对杉树非常崇敬,他们喜爱杉樹四季常青不屈服于自然的精神,赞赏杉树笔直挺拔的性格。侗族没有文字,都是口口相传和靠侗歌记录的。侗族先民喜欢在杉荫下歇息乘凉、集会议事、歌舞娱乐。但树荫不遮雨雪、不挡风寒。于是,大家就商量,仿杉树形状在寨子中间建造“堂瓦”,也就是具有同样功能的集会娱乐场所。从此,“堂瓦”取代了遮阴树,后来贵州境内经常出现抢劫的盗匪,于是官员命令每一个村庄都设置一座楼,楼内都悬挂着大鼓。在强盗出现的地方,要猛烈敲打大鼓,各村听到鼓声,都派人防守险要地带。不一会儿,鼓声传遍百里,险要地带都设下埋伏,强盗没有不被捉获的。设置鼓楼的做法从这时候开始。侗家人在原“堂瓦”的基础上吸收汉人“置楼悬鼓”的办法,创造性地发展成侗族鼓楼,保存了杉树的原生态造型和侗族建筑艺术的特点,成为侗族建筑的一绝而著称于世。

鼓楼像宝塔又像亭阁,雄伟壮观,玲珑雅致,周围簇拥着一排排侗家木楼,像田田荷叶,把一朵青莲高高捧起。有人说“锦鸡翅膀凤凰尾,比不上侗家鼓楼美”。可不要以为鼓楼仅仅是造型优美,它在侗族人心中是寨胆和族徽,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亲和力,同时也是侗族文化的一个标志,是侗族的象征,它是镇寨的灵魂。

成了“精”的古楠树

向导一边带我到村子各处转,一边向我介绍大利村以及侗族的民风民俗。他说,侗族人自古选择家园最重视的要素就是山与水。有山就保证了有树,就能建造房屋;有水就保证了耕作的田园,就能生存发展。我心想,这或许是侗族祖先最早的生态意识吧!

向导见我痴痴地望着一棵巨大的古楠树,说道,这棵古楠树大约有600年的历史了。相传,这棵古楠树成了“精”。我睁大了眼睛看了看向导,又看了看这棵树。他继续说道,以前在大利村的下寨有位美丽的姑娘,爱上了一位英俊的小伙子,于是姑娘和小伙子经常在一起唱歌弹琴、行歌坐月。行歌坐月是侗族青年男女交际和恋爱的活动方式。侗寨里的姑娘三五人聚在某一女伴家中纺纱、刺绣、纳鞋垫,作伴和等待小伙子来访。青年男子携带乐器前来伴奏对唱。通过唱歌,互相倾吐爱情。情深时,男女互送礼物定情,约为夫妻。

然而突然有一天,这位小伙子没来,姑娘左等右等,一转眼半个多月过去了。于是,她就到上寨打听小伙子的情况,可是大家都说没有这个人。按照小伙子留下的地址去找,到那一看,根本没有人家,只有一株静静矗立的巨大楠树,上面挂着姑娘亲手绣的送给小伙子的信物。从此,村上有了古楠树成“精”的传说。向导说,据林业部门调查,大利村树龄在500年以上的古楠木就有40多株,国家Ⅰ、Ⅱ级保护树种有百株,而百年巨枫更是不胜其数。

大利村悄悄地隐于大山之间,寨边楠、枫、竹、芦等混合生长,村民们依托陡峭的山势开辟了层层叠叠的梯田,其田埂最宽的地方只有一肩宽,最窄的地方,只有不到20公分。为了看清村子的全貌,我努力寻找制高点。我患有恐高症,根本不敢往下看,只能一步一步地挪动,努力保持身体平衡,终于爬到了高处,环顾四周不由地赞叹,巍巍群山之间,秀丽的大利溪畔,喧腾着生命活力的林海之下,居然会有如此古朴完好的侗族原生态文化。大利村是个生活节奏慢的地方,这里仿佛没有时间的概念,时间永远是凝固的。岁月并没给这个村子留下太多的痕迹和改变,无论是浓浓的乡音还是淳朴的民风,只是树木的年轮多了一圈又一圈,这里宛如高山林海深处的桃花源。

神秘的侗家萨坛

晚上顺着小路返回时,在鼓楼前看到了萨坛。萨神与萨坛是侗族古老的信仰与文化。侗族祖祖辈辈供奉着自己的神灵,这个神灵是一个女人,侗族人敬称她为“萨玛”。“萨玛”是侗语译音,“萨”即祖母,“玛”意为大,萨玛可汉译为“大祖母”,她是整个侗族共同的祖先神靈的化身。

侗族认为祖先神威巨大,至高无上,能赋予人们力量去战胜敌人,战胜灾害,赢得村寨安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因而对之虔诚崇拜,奉为侗族的社稷神。

同时,萨玛又是传说中的古代女英雄,在侗族古代社会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占有重要地位。相传早在母系氏族社会,侗族有一位英勇善战的女首领,在抗敌入侵的战斗中百战百胜屡建奇功,不幸在一次战斗中被数十倍于己的敌兵包围,最后壮烈牺牲。人们对她无比崇敬,将她视为能带来平安吉祥的神灵,尊称她为“萨玛”。侗乡有句俗话:侗家萨大,客家(汉族)庙大。在侗族人民的心中,萨玛是他们最大的神。

为了祭祀萨玛,人们在寨子中间的土坪上垒起土堆,作为祭坛和供奉祭祀萨的场所——“然萨”,侗语“然”是房屋,汉译为“祖母的房屋”,也称萨玛祠、圣母祠。年年农历正月、二月都要在“然萨”举行盛大的祭典,场面庞大而壮观,代代相传,形成了今天的“萨玛节”。侗族认为,没有萨坛和鼓楼的村寨是不完整的。

探寻传说与古墓

次日一早,我和村民小杨绍顺大利溪而下,一起踏上了寻访仙人洞、神笔以及清代古墓之旅。

最先到达仙人洞,小杨绍指着半山腰的一个洞口说,听说这里曾居住过一位邪恶的神仙,里面有石桌石凳。我望着80度的陡坡和没有路的山,心里直打退堂鼓,杨绍说:“不怕,爬到那儿就有藤子了”,我只好把包放在地上,一边抓着山上的野草一边往上爬。谁知,野草不仅把我的腿和手划了很多伤口,还将我绊倒,往下一看这半山腰,吓出了一身冷汗。此时方知什么叫骑虎难下,没办法只能顺着这根藤慢慢爬到了仙人洞。到了洞里一看,里面大面积山体坍塌,阻断了前面的路,几只又大又黑的蝙蝠在我身边肆无忌惮地飞来飞去。好容易撤回到地面,杨绍不停地安慰和鼓励我。

杨绍说:“我爷爷说的神笔就在前面了”。相传天上一位仙童,看大利这地方漂亮,骑着天马来到大利放牛羊,并带着神笔来到大利画山画水画村庄,画了一天又一天,将两支神笔置于大利的溪流里,晚上与好客的大利侗家人喝上侗家米酒,第二天却一醉不醒,天马飞回天上,将两只笔踢倒在溪沟里。我们到了大利溪下约两公里处,终于看到了传说中的神笔,但是已经折断了。在“笔”旁边一块巨型磐石上,仍留有形似马蹄的天然印迹。仙童却变成一座山,叫“德恩山”,这山形如一个睡童。

从神笔回来,几经打听,才找到了清代石雕古墓的位置,也许是古墓的主人不愿意被打扰吧,刚走到山脚下的一个牛棚处,我再次重重地摔了一跤。由于山路崎岖田埂狭窄,人们就把耕牛放在田上,在梯田坎边建造牛圈,这样既便于耕田,又可以就地造粪肥田。野草将古墓已经全都掩盖上了,费了好大劲才找到,但是什么都看不清,只能无功而返。

次日,我和阿兰、杨绍还有一位广东的小伙子,带着镰刀再次上山,割除了古墓前的野草,终于看清了古墓的真实面目。据墓碑记载,该墓建于清朝宣统年间,墓主人为杨姓人士。该墓外围由大青石条镶砌,封山口围墙顶用青石瓦檐滴水装饰,其墓结构模仿大利侗寨民居古四合院形式建造。墓正面由拜台、外墓门、天井、厢房、内墓门、墓碑护板、墓碑等组合而成。外墓门有青石五牛角型帽顶,中间刻有“日”字,下刻有“山明水秀”横额;两根直立夹杆内侧分别刻有龙盘柱浮雕和“虎踞龙盘承俎豆,山明水秀启人文”的对联;外门石门槛为花卉透雕;墓侧面分别镶嵌有透雕和高浮雕的青石花板,为不尽相同的窗格式图案,其内容有花鸟、野鹿、麒麟、狮马、蝙蝠、凤凰,以及八仙人物和戏剧人物等。

送财青蛙与天敌老蛇

接着杨绍又带我来到了村子的最东面,看到了一对石青蛇,虎视眈眈地望着水塘那边石板路前端的石青蛙,石雕青蛙头朝村寨的方向,正好与蛇相对。

相传,以前大利村有位“罗汉”(年轻的男子),他凭借聪明智慧走南闯北。有一天,他回到家乡,看到这里还是这么贫穷,就和大家商量,能不能修一条通往村外的石板路,便于大家进出,同时在石板路靠近村口面对村子的这一端,修建两个石青蛙,当地人认为青蛙是送财的。大家非常相信这位年轻人,就纷纷出钱出力修建了石板路,很快村子就富裕起来了。

然而好景不长,大家发现虽然村民富裕了,但是村中不断有人得病或者死去,大家又找到这位年轻人。他经过认真分析觉得,是青蛙送财太猛烈,而村子承受不了。大家一听非常着急,都问他怎么办?于是,这位年轻人又想了一个办法,就是在青蛙的对面,修一对石蛇,在蛇与青蛙之间,修上一个水塘。青蛙害怕蛇,见到蛇就会跳到水塘中,这样既缓冲了青蛙送财的猛力,又将财送到了村里。果然修建了石蛇以后,村子一天比一天好了起来。

在那个时代,大利已经修筑了几条通向周围几寨的石板路,寨中还建有几层高的四合院楼建筑群,加上石碑的文字与语言,足可见当年大利的富庶与文明了。

我和杨绍一起,顺着清代的石板古道前行,感受到侗族是一个追求人与建筑与环境完美和谐共处的民族,是一个善于用木头和石头将生存环境与日常生活一起艺术化的民族,大利人世世代代就这样诗意地栖居于此,他们几乎将这一切做到了极致。

民风淳朴,夜不闭户

大利民风淳朴,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行走在大利侗寨会发现:一个微笑,一句问候,是行走在这里最好的名片。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大山养成了侗族人的宽厚、善良的品格;秀水育就了侗族人清新、明亮的文化。这是我第一次和侗族近距离接触,接下来的日子,我们彼此融洽,让我分不清自己是侗族,亦或他们是汉族……

几天来感受着侗家人的热情、淳朴、真挚与善良,感动一直在我心中涌动,主人家三岁的小孙女成为了我的小向导,无论多晚女主人也要等我吃饭,男主人雨夜为我送伞和手电,杨绍的爷爷十分信任地把孩子交给我,充当向导,小小瘦弱的孩子,带我整个村寨两日游,陪着我不停地上山下河,还不时地照顾我,像个真正的男子汉,不停地叮嘱我小心,鼓励我跌倒了爬起。我虽然满身伤痕,但,痛并快乐着。

回到家里第一件事,就是为大利村的孩子们发起爱心捐赠活动,为孩子们捐建个图书馆,目前已经收到了600多本书和5个书柜,希望知识能改变他们的未来……

猜你喜欢

大利杉树鼓楼
美丽·古朴·梦境
——大利侗寨
鼓楼颂
侗族建筑博物馆——大利村
程大利
妈妈的“跟屁虫”
程大利作品清赏
Land of the Dong Minority
杉树
侗寨鼓楼传歌声
南京鼓楼医院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