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艺中国开新局》与“最大公约数”

2020-03-07陈新华朱凯

博览群书 2020年1期
关键词:座谈会文艺习近平

陈新华 朱凯

《文艺中国开新局》出版后,得到了许多媒体的关注,在社会上引起热烈的反响。在本书写作过程中,可以说我们一直进行最大程度满足受众阅读需求的探索。

将宏大政治题材生动化、形象化,是宣传思想工作贴近群众的题中应有之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严整、逻辑严密、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与此同时,它的许多内容表述又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这是其自身所具有的重要理论特色之一。比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用最朴实的语言讲清楚了保护和改善圣诞环境与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之间的关系。传播好这一伟大思想,不能丢掉这一显著特色,必须避免出现浅尝辄止、内容空泛,呆板生涩、不生动不解渴,流于口号式表态、官样化文章等问题。《文艺中国开新局》的写作,是笔者致力于用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好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悟之尝试与探索。

文艺工作座谈会是建国以来,我国文化建设中的一件大事。谈文艺,就是谈社会,谈人生。老舍先生曾提到,小说是对人生的解释。文艺深深融入人民生活,小说、电视、电影、音乐、舞蹈……可以说,相当比例的休闲时间是在欣赏文艺作品中度过的,优秀的文艺作品对于受众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文艺是属于人民的。鲁迅先生指出,文艺本应该并非只有少数的优秀者才能够鉴赏,而是只有少数的先天的低能者所不能鉴赏的东西。每一个群体也许都有自己所偏爱的艺术形式、艺术风格,但是多数群众对一段时间以来文艺工作中的乱象深恶痛绝,对文艺工作座谈会以来的文艺新气象感同身受,也因此,《文艺中国开新局》就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市场需求。群众既是“听众”,也是“评委”,一本谈文艺的作品能不能成功,关键就在于广大群众认不认可、买不买账。能否满足最广大群众的阅读需求,是本书能否成功的关键。

文艺对年轻人吸引力最大,影响也最大,在成长的青春岁月中接触到的文化氛围,将会深刻影响其以后的文艺“口味”。习近平总书记就曾提道,“我年轻时读了不少文学作品,涉猎了当时能找到的各种书籍,不仅其中许多精彩章节、隽永文字至今记忆犹新,而且从中悟出了不少生活真谛。”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不同学历、不同性别的读者,有着不同的人生际遇,浸染着不同风格的文艺氛围,也就势必有着不同的阅读偏好。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沧海桑田般的社会变革,用70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才走完的路,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在不到三代人的时间里实现了巨大的跨越,也就意味着相邻两代人之间接触到的、经历过的可以说是完全不同的社会现实。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口头禅”,文艺家则是对时代变化最敏锐的感知者和记录者。社会发展所造成的时代“割裂感”在文学作品中也有一定的体现,如80年代中后期的先锋派作家们,以语言和形式狂欢的手法,表现对政治社会的感知。而同时也有传统现实主义的作品,如《平凡的世界》。90 年代之后,改革文学以反腐文学、官场文学等不同面目出现,改革成为时代文学书写的重大主题。21世纪以来,文学思潮有沉寂之状,但作家创作、文学出版、网络写作无比活跃,90后、00后在我国进入互联网时代的过程中成长起来,接受国外文化影响更多,形成了更为独特的亚文化。

对于重大政治历史题材的表达,也是如此。比如,在早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中,主要是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等原典以及相关传记,生活在这一时代的年轻人,习惯于正统严肃的形象。而对于“00后”而言,则更偏好于生动、活泼的文艺作品,比如动漫等。2019年为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而推出的《领风者》大受好评,就是一次突破“次元壁”的大胆尝试。再比如对于爱国主义的表达方式,新生代也有着与老一辈完全不同的风格,他们一样怀着对祖国深深的爱,但是却不再认同过去“此生属于祖国,此生无怨无悔”这样正式、严肃的告白,而是更偏好于“此生无悔入华夏,来世愿在种花家”这种略有轻松感的表达。

为了完成写作本书的“初心”,让更多读者通过本书了解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的历史背景、理论贡献和深远影响,学习新时代党的文艺政策,了解文艺中国发展态势和运行规律,笔者尝试着寻求找到读者之间的最大公约数,突破“次元壁”,扩大“朋友圈”。

一是探索“用故事讲思想”。《学习时报》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文章精辟总结道:“一个生动真实的故事,胜过一打枯燥刻板的说教。”我国历来就有以故事阐释思想的传统,无论是诸子百家,还是民间传说,都穿缀着一个个生动的故事,用一个个具象化的故事人物的言行举止来阐述抽象化的道义,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完成对于宏大政治选题的叙述,是尝试寻找最大公约是的第一步探索。《文艺中国开新局》构建了一个“故事群”,既努力讲好关于文艺工作座谈会历史背景的有关故事,又力争讲好有关文艺工作座谈会内容的故事,还注重讲好光大文艺工作者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文艺主张的故事。比如为了阐述文艺工作者从艺立身之本,书中谈了一系列创作故事:柳青为了创作《创业史》在农村蹲点14年,阎肃呕心沥血创作歌剧《江姐》《党的女儿》,李雪健拍摄《中国轨道》时发现自己得了重病,但“宁肯死了,也不能让这个戏夭折”……以丰富的例证对道理进行阐释。为了组编这个“故事群”,笔者共收集并阅读了上千万字的素材,然后围绕着全面深入讲解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这一重要使命来进行对于故事的选取、使用、解读。

二是采用大体量长篇述评的形式,力争让本书成为帮助人们读懂新时代文艺中国的形象化“索引”。述评是新闻报道中常用的体例,融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为一体,既报道事实,又对新闻事实作出必要的分析和评价,是以事实为基础的评论。笔者借用这一体例,并借鉴其纪实性,增益其故事性,在追求“信史”品质、选用权威媒体或亲自调研獲得材料的同时,运用大量生动、鲜活的故事;借鉴其思想性,增益其诗性,运用大量的分析与评论,让读者得以进行深度思考,也使全书充满诗歌式的激情。此外,作为全景式呈现新时代文艺中国新生态的作品,本书尽可能将文艺工作座谈会后的文艺生态全貌呈现给读者,以六章分别对应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论述的五个问题以及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充分论述的“文化自信”,让有着不同关注点的读者都可以在本书中找到相关内容,给读者提供索引化、“观察全景”式的阅读体验。

三是尽力做到语言风格生动化。为了达到这一目标,笔者尝试了许多办法,比如在章节的标题中加入活泼元素,归纳此前一段时间的文艺乱象时,使用了“‘大师遍地圣贤寂寞”“官僚主义与市侩哲学”“‘洋名泛滥的背后”等标题,而努力防止刻板。这得益于本书写作团队的多元化。参与本书写作的几位文友,都是理论研究爱好者,也都有做传播工作的经历。大家有一个共同心愿,这便是集众人之力写出有广大受众的通俗理论读物,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百姓心灵。本书的写作参与者,涵盖了从“70后”到“90后”的年龄段,既有奋战在文艺战线多年的“老兵”,有政府机关工作人员,还有在读的博士研究生、自主创业人员,大家有着对文艺生态的不同思考,有着不同的写作风格与习惯,多元化的写作团队保证了写作风格不会陷入千篇一律的窠臼,种类齐全的“原材料”相互碰撞交融,最后“熬”成一锅美味的“八宝粥”。另外,作为反映新时代文艺工作壮丽史诗的作品,本书在语言风格方面,还引用了大量诗和词,引用了许多富于诗性的语言,尽量使读者读起来感觉是一种享受。

寻找阅读“口味”的最大公约数,《文艺中国开新局》是笔者进行的一次尝试与探索。虽然也经历“百锻为字,千炼成句”,几经删润,但是依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欢迎读者指出,以利总结与提升。

(作者简介:陈新华,文学博士,中国东方演艺集团监事会副主席;朱凯,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座谈会文艺习近平
1942,文艺之春
新发展格局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
总书记回信引发的热议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邵鸿出席纪念黄国璋诞辰120周年座谈会
召开行业、系统座谈会
标题党
The Great Charlie Brown The 1980s generation has to grow up sometime 现代都市里文艺青年们的 困惑、挣扎和追求
浪漫雅痞文艺
节日畅想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