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因地制宜 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动教育

2020-03-05曹永勋

师道·教研 2020年2期
关键词:课室劳动素养

曹永勋

当前开展劳动教育需要提高政治站位,认清劳动教育对国家和民族兴衰的重要意义,需要根据教育的规律,找准正确的路径。

一、培养劳动素养是开展劳动教育的目标

劳动素养是指经过生活和教育活动形成的与劳动有关的人的素养,包括劳动的价值观 (态度)、劳动的知识与能力等维度。同时 “劳动素养”也具有规范性概念的特征。说某人具有 “劳动素养”,实际上指某人具有 “好的”劳动素养 (教养)。一个有良好劳动素养的人,一方面应当有对于劳动价值的正确认识及积极态度,另外一方面一定也有对于劳动的理论知识与劳动的实践策略的娴熟了解和掌握,有良好的劳动习惯。故广义的 “劳动素养”包含 “劳动价值观”,狭义的劳动素养则专指与劳动有关的知识、能力、习惯等。

劳动教育是通过培养劳动素养来实现教育目标,劳动教育是以提升学生劳动素养的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由于 “劳动价值观”是劳动素养的核心内涵,劳动教育也可以定义为是以促进学生形成劳动价值观 (即确立正确的劳动观点、积极的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等)和养成良好劳动素养 (形成劳动习惯、有一定劳动知识与技能、有能力开展创造性劳动等)为目的的教育活动。

二、我国劳动教育的发展过程及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劳动与教育的关系。1958 年 9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明确强调“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内容。这一时期的劳动教育在提升劳动者的社会地位以及增强学校教育的实践性、提高学生的生产劳动技能、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教育和社会效益。

改革开放后,1982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普通中学开设劳动技术教育课的试行意见》,要求学校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能力,《劳动技术教育》成为学校正式课程。虽然劳动教育作为正式的课程进入学校教育系统,但是,正如这门课程的名称所规定的,劳动技术的学习仍然是其主要内容,只是《劳动技术教育》的课程内容扩展到了包含制造业等在内的相关知识。技术性、生产性劳动依然是劳动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应该说,这样一种劳动教育内容的设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实际,也在很大程度上适应了社会的需要。但是,这种技术性、生产性的劳动教育内容,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遭遇了多方面的挑战。

2015年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中特别指出,要“以劳动托起中国梦。”强调“全社会都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全社会都要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任何时候都不能看不起普通劳动者,都不能贪图不劳而获的生活。2016 年4 月 26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调研期间同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一起座谈指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劳动人民是国家的主人,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勇立潮头、引领创新,是广大知识分子应有的品格。天下为公、担当道义,是广大知识分子应有的情怀。在 2018 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本科班的劳模们的回信中指出,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他号召“全社会都应该尊重劳动模范、弘扬劳模精神,让诚实劳动、勤勉工作蔚然成风”,美好生活靠劳动创造。广大劳动者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要勤于学习、善于实践,踏实劳动,在工作上兢兢业业、精益求精,努力在平凡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动精神,提倡通过诚实劳动来实现人生的梦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反对一切不劳而获、投机取巧、贪图享乐的思想。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一切劳动,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值得尊重和鼓励;一切创造,无论个人创造还是集体创造,也都值得尊重和鼓励。2018 年 9 月 1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把“劳”纳入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意味着把劳动教育纳入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为劳动教育指明了方向,当前教育结构更加趋向于从重数量规模转向重质量发展,从过于注重分数转向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劳动教育作为“五育”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小学校教育实施过程中逐渐被轻视,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中小学生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缺乏,出现了一些学生轻视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针对这些问题,学校必须加强劳动教育。

三、在基础教育阶段应因地制宜扎实开展劳动教育

(一)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的一些误区

习总书记在教育大会上作指示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在开展了相关工作,制订指引、规范或者示范校的创建等,但研究发现很多都是在走学农、学工的老路子,轰轰烈烈的开展一场运动,这种模式有一定的仪式教育的效果,但形式远高于内容,远离学生生活的模式,谈不上培养学生劳动习惯,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必定不能发挥好的教育效果。

(二)开展劳动教育应该把握的几个原则

1.劳动教育要生活化

劳动教育的课程设计可以形式多样,但真正能培养劳动观念、养成劳动习惯的课程一定是源自于生活,只有通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参与劳动才会真实感受到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更容易认同劳动,比如承担家庭的家务劳动、比如学校里的环境卫生、绿化养护、维修、劳技等课程。

2.劳动教育要常态化

劳动教育有别于一般的仪式教育,课程的实施必须做到常态化,劳动习惯必须反复多次才能养成,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围绕家庭、学校、社区因地制宜开发劳动教育课程。

3.劳动教育既要有课程高度又要简单易行

劳动教育的载体无处不在,多不勝数,但作为课程就要有适切的课程目标、评价方式和管理制度,把劳动教育做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以保障劳动教育的效果。同时,劳动教育课程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水平、成长环境,确保学生安全的情况下有能力完成,可以是学校活动加家庭作业的形式;可以是扎实开展擦窗、擦黑板、洗碗、养花、保洁、打扫等普通劳动、也可以给劳动赋予更多内涵,如开展劳动进社区义工活动、劳动技术竞赛、劳动主题节活动、创建无尘课室、无尘校园(珠海市正在开展)活动、绿化小天使、开展劳动积分争章活动等等。

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案例参考

对于劳动教育,有很多学校一直非常重视,也有很多可以借鉴学习的案例,下面列举几个,希望能达到抛砖引玉、互相印证的效果。

广州市某所地段初中,在政府的指导下已经实行了后勤社会化服务,物业公司的服务人员每天会对校园公共区域进行保洁,对校园绿化进行修剪保养,但由于经济原因保洁人员岗位不足,很多功能场室很少保洁,卫生状况较差;课室卫生状况虽然每天有学生值日,但总是不能令人满意。

经研究,学校决定通过劳动教育的开展解决这一问题。

具体做法是把全校的功能场室重新分区安排到各班,把课室里面的每一项劳动内容都落实到每位学生身上,如窗帘的整理和定期清洗、每节课擦黑板、黑板槽粉笔灰尘的清理、教学平台的保洁、课室后面储物柜的保洁、课室里小植物的养护、课室玻璃窗的保洁、课室地板卫生、课桌椅摆放、课室走廊保洁、不锈钢栏杆保洁,每项任务落实到每位学生,功能场室每周搞两次卫生,课室卫生每天搞一次,容易脏的地方每天多次,这种安排既贴近学生生活,又能做到常态化,对学生养成劳动习惯非常有效。为了评价和推动教育活动的开展,学校开展了无尘课室的创建活动,并由学生干部组织每天检查评比。

学校把到学农基地进行学农作为劳动教育的主要课程,学农作为劳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开展的必要性;但为了学农要把所有学生组织到学农基地住下去学习,但这种做法有几个缺点:①学校要专门安排几天时间来开展不容易;②大规模的组织学生外出安全风险很大;③脱离学生生活模式,毕竟绝大多数学生以后没有到农村工作的条件,这样教育效果很有限。所以该校选择了一個替代方案,把学校的天台改造成一个无土栽培植物园,每个班有固定的区域,安排学生负责维护,学校每个月安排指定种植品种,并在指定时间开展成果展示会。同时利用“中药进校园”的项目合作,在校园开辟了一个小园开展中药种植,由学生负责维护。

为了强化学生劳动观念,该校学生每周都布置劳动家庭作业,根据每个家庭的实际情况,家长和学生制定劳动内容,主要是个人内务和家庭家务活动,由家长填写劳动内容记录、家长评价、提供照片留存、最后由学校审核评定存档。这一举措得到家长的大力支持和好评,很多以前在家从来不干活的孩子开始发生转变,自觉分担家务,不但培养了劳动习惯,还增强了家庭责任感。

为了把劳动教育的形式更多样化,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去感受劳动的价值,该校还把劳动教育和志愿者服务相结合,通过和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义工联合作,设计义务劳动,定期组织学生参加活动,要求每位学生每学期参加该活动不少于3次15个学分,作为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必修内容之一,每学期审核一次。

为了激发学生热情,还把劳动教育和科技节结合起来,开展劳动工具创新设计比赛,改进和设计劳动工具,既学以致用,又能培养学生的劳动热情;同时还开展烘焙、插花等劳动技能培训,进一步丰富劳动教育内容。

责任编辑 邱 丽

猜你喜欢

课室劳动素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广东理工学院校园课室共享APP 的设计研究
热爱劳动
高校多媒体课室管理模式初探
基于二维码的课室管理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