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Al-40%Cu复合材料的原位热解-热压法制备及微观结构

2020-03-04

机械工程材料 2020年2期
关键词:铝粉热压碳纳米管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70)

0 引 言

Al-Cu合金具有高温力学性能优异、稳定性好,以及生产原料来源充足、制造成本低廉、易大规模工业生产等优点,因此是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合金材料之一[1-5]。石墨[6]、碳纳米管[7]、金刚石[8]等碳材料是一种常用的增强体材料;在Al-Cu合金中引入碳增强材料制备的C/Al-Cu复合材料具有优良的力学和热物理性能,广泛应用于汽车、航空等领域[9-12]。TAN等[13]通过混合铝粉、金刚石粉并应用真空热压烧结技术制备了金刚石/铝复合材料,该复合材料中存在微米尺度的扩散连接界面,使得热导率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LIU等[14]采用挤压铸造技术制备了碳纤维增强Al-Cu复合材料,碳纤维表面的碳原子担当了Al2Cu增强相的成核位点,Al2Cu增强相倾向于在碳纤维和Al-Cu基体相之间的界面生成;GUO等[15]采用机械球磨工艺制备了SiC-碳纳米管/铝复合材料,铝和碳纳米管反应生成的Al4C3提高了界面亲和力和表面剪切应力,从而提高了复合材料的强度。然而,金刚石、碳纤维、碳纳米管等碳材料与Al-Cu合金的润湿性较差[16],界面结合性能较差,因此采用直接添加碳材料的方法制备的复合材料性能较差,应用领域受限[17]。SHEN等[18]以有机物为碳源在钨金属中引入了碳并在钨颗粒表面原位生成W2C相,解决了界面结合问题,提高了材料强度。基于上述研究思路,作者以聚乙烯醇缩丁醛(PVB)为碳源,采用原位热解-热压法制备碳材料增强Al-40%Cu(体积分数)合金(C/Al-40%Cu)复合材料,研究了该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分析了铝/碳、铜/碳、铝/铜等界面反应情况。

1 试样制备与试验方法

试验原料包括:球形铝粉,粒径约10 μm,纯度99.9%,河南远洋铝业有限公司提供;球形铜粉,粒径约10 μm,纯度99.9%,阿法埃莎(天津)化学有限公司提供;PVB和无水乙醇,均为分析纯,由国药集团提供。铝粉和铜粉的微观形貌见图1。

图1 铜粉和铝粉的微观形貌Fig.1 Micromorphology of copper (a) and aluminum (b) powder

按照质量分数分别为54.10%,2.71%,43.19%称取金属粉、PVB和无水乙醇,金属粉中铝粉和铜粉的质量比为9∶20,在QM-QX0.4型行星球磨机上进行球磨混合,球磨转速为25 r·min-1,球磨时间为8 h。将球磨混合均匀的料浆置于GF16Q型箱式热解炉中,以5 K·min-1的速率升温至450 ℃,保温1 h进行热解反应,得到复合粉体。将复合粉体置于碳化钨模具中,在HP-2200-50T型真空热压炉中进行热压烧结,升温速率为10 K·min-1,热压温度为550 ℃,压力为300 MPa,保温保压时间为2 h,随炉冷却,得到C/Al-40%Cu复合材料。不添加PVB,在相同条件下制备得到Al-40%Cu合金材料。

采用Rigaku Utima II型X射线衍射仪(XRD)和VG Multilab 2000型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进行表面物相分析。XRD测试时采用铜靶,Kα1射线,管电压为40 kV,管电流为40 mA,扫描速率为4(°)·min-1,扫描范围为10°~100°;XPS测试时采用铝靶,Kα(1 486.6 eV)射线,全谱扫描靶功率为300 W,窄区扫描通过能为25 eV,荷电校正以污染C1s(284.6 eV)为标准。应用阿基米德排水法测定密度。

利用FEI S-4800型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JEM2100型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结合附带的能谱仪(EDS)进行微区物相判定和界面成分分析。

2 试验结果与讨论

图2 C/Al-40%Cu复合材料和Al-40%Cu合金的XRD谱Fig.2 XRD patterns of C/Al-40%Cu composite and Al-40%Cu alloy

2.1 物相组成

由图2可以看出:C/Al-40%Cu复合材料中主要出现了铝和铜的衍射峰,而Al-40%Cu合金中除了出现铝和铜的衍射峰外,还出现了Al2Cu和Al4Cu9金属间化合物的衍射峰。对比可知热解PVB原位生成的碳材料抑制了金属间化合物的生成。与标准谱对比可知,无论是复合材料,还是Al-40%Cu合金,铝和铜的衍射峰位均未发生明显的偏移,说明两种材料中均没有形成明显的固溶体相。采用Vario EL cube型CHNS元素分析仪测定得到复合材料中的碳质量分数为0.8%,该碳含量极低,因此在XRD谱中未能观察到碳的衍射峰。

由图3可以看出:Al2p谱中包含2个分峰,分别位于结合能72.1 eV和74.6 eV处,分别对应于Al-Al键和Al-O键,Al-O键是由于铝表面氧化形成的;Al2p谱中没有发现Al-Cu键和Al-C键的峰,说明复合材料中没有生成金属间化合物。C1s谱中包含3个分峰,分别位于结合能284.6 eV,286.2~286.5 eV和288.3~288.8 eV处,分别对应于C-C键、C=O键和C-O键。其中,C-C键来自原位生成的碳材料,C=O键和C-O键则来自残留的高分子材料。O1s谱中主要包含3个分峰,分别对应于O-H键(533.34 eV)、C=O键(531.77 eV)和C-O键(530.11 eV)。Cu2p谱中仅存在单质铜的峰,说明铜在热解和热压过程中未发生反应。综上可知,C/Al-40%Cu复合材料中存在原位生成的碳材料和少量残留的高分子材料,不存在铝铜金属间化合物。

图3 C/Al-40%Cu复合材料的XPS谱Fig.3 XPS patterns of C/Al-40%Cu composite: (a) Al2p spectrum; (b) C1s spectrum; (c) O1s spectrum and (d) Cu2p spectrum

2.2 密 度

由表1可以看出,C/Al-40%Cu复合材料和Al-40%Cu合金的实测密度均接近于理论密度,且复合材料的密度略低于Al-40%Cu合金的。此外,两种材料的实测孔隙率均在0.95%以下。由此可见,在试验条件下可制备得到致密的C/Al-40%Cu复合材料。

表1 C/Al-40%Cu复合材料和Al-40%Cu合金的密度Table 1 Density of C/Al-40%Cu composite and Al-40%Cu alloy g·cm-3

2.3 微观结构及微区成分

由图4可以看出:C/Al-40%Cu复合材料和Al-40%Cu合金均主要由铝相(深色)和铜相(浅色)组成。复合材料中的铜相和铝相之间存在黑色区域,EDS分析结果显示该黑色区域为碳材料;铜相、铝相和碳材料之间结合良好,无明显的孔洞存在。合金中的铜相和铝相之间存在灰色区域,EDS分析结果显示该区域中的铝、铜原子分数分别为49.38%,25.66%,由此推测该区域形成了Al2Cu金属间化合物。

由图5可以看出:在线①处,铜/铝相颗粒界面处的铝与铜含量呈线性变化,未出现台阶状变化,说明界面处没有生成金属间化合物,仅发生了原子互扩散,扩散层厚度为2.0~3.5 μm;在线②处,铝相颗粒之间形成了碳材料层,且铝与碳之间发生了互扩散,扩散层厚度为1.0~1.5 μm;在线③处,铜相颗粒之间同样存在碳材料层,二者界面处的铜元素未发生明显扩散,铜/碳之间几乎不存在扩散层,主要靠一种机械结合的方式连接。

图4 C/Al-40%Cu复合材料和Al-40%Cu合金的SEM形貌Fig.4 SEM micrographs of C/Al-40%Cu composite (a-c) and Al-40% alloy (d-e): (a, d) at low magnification; (b) at relatively high magnification and (c, e) at high magnification

图5 C/Al-40%Cu复合材料中不同位置(见图4)的EDS线扫描结果Fig.5 EDS line scanning results at different spots (shown in Fig.4) of C/Al-40%Cu composite: (a) line ①; (b) line ② and (c) line ③

图6 C/Al-40%Cu复合材料的TEM形貌及铝、铜电子衍射花样Fig.6 TEM micrograph of C/Al-40%Cu composite (a-b) and electron diffraction patterns of aluminum (c) and copper (d):(a) at low magnification and (b) at high magnification

由图6可以看出:C/Al-40%Cu复合材料中的铝/铜界面清晰,没有析出相存在,原位生成的碳材料层连续分布于铝、铜相之间。综上可知,原位生成的碳材料能有效抑制铝铜金属间化合物的生成。

3 结 论

(1) 以PVB为碳源,采用原位热解-热压法制备得到碳质量分数为0.8%的C/Al-40%Cu复合材料;该复合材料主要由铝相、铜相、原位生成的碳材料以及少量残留的高分子材料组成,没有出现Al-40%Cu合金中存在的Al2Cu和Al4Cu9等金属间化合物,说明原位生成的碳材料能抑制金属间化合物的生成;复合材料的实测密度接近于理论密度,组织中未见明显孔洞,致密性能较好。

(2) 复合材料中各组成相界面结合良好,原位生成的碳材料层连续存在于铝、铜相颗粒之间;铝相和碳材料层之间发生元素互扩散,形成了厚度为1.0~1.5 μm的扩散层;铜相和碳材料层之间几乎不存在扩散层,二者主要以机械结合方式连接;铝相和铜相之间发生元素互扩散,形成了厚度为2.0~3.5 μm的扩散层。

猜你喜欢

铝粉热压碳纳米管
一起热压三通开裂失效机理研究
氟橡胶包覆对微米铝粉燃烧性能的影响规律
基于FPGA热压罐的温度和气压控制研究
陶瓷纤维摆块式热压卷圆模设计
纳米铝粉对RDX基炸药爆速的影响
基于聚合物微纳米制造技术的热压成型机研制
基于20 L球形爆炸装置的微米级铝粉爆炸特性实验
片状铝粉的制备及其活性❋
碳纳米管阵列/环氧树脂的导热导电性能
拓扑缺陷对Armchair型小管径多壁碳纳米管输运性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