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总书记的思维方法论探析

2020-03-03李本松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的思维方法论是其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和方法,在治国理政中创新出的科学正确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从哲学视角来看,习近平总书记的思维方法论包括社会有机体论方法、唯物辩证法方法、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等多种科学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新时代,深入研究哲学视角下习近平总书记的思维方法论,对于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和深刻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哲学;思维方法论;社会有机体论;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中图分类号〕B8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20)01-0003-05

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中非常重视思维方法论的作用。他曾指出,“治大国若烹小鲜”,“有的时候要抓大放小、以大兼小,有的时候又要以小带大、小中见大,形象地说,就是要十个指头弹钢琴”。〔1 〕习近平总书记的思维方法论是其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和方法,在治国理政中创新出的科学正确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具有极其深厚的哲学底蕴。

一、社会有机体理论分析方法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认为,“社会有机体就是社会关系总合体” 〔2 〕。社会是一个有机体,是由个人、家庭、组织、系统等所有社会机体构成要素总合成的具有生命特征的有机整体。社会有机体论方法包括关系分析方法和有机思维方法,即关系分析法、有机生成分析法、有机联系思维法,是从事物之间的有机联系、有機生成和相互依存的关系出发来进行思维与分析的,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常用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他提出,经济建设必须要处理好一系列相互关系,即处理好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的关系,胆子要大与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有机统一的关系等。他还提出,“建设包容型世界经济,夯实共赢基础” 〔3 〕,推动世界经济走上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之路。这是因为,“‘包容性增长能开辟‘和平崛起的新模式……是实现‘中国梦和‘世界梦共赢的新模式” 〔4 〕。在社会有机体中,社会整体、社会各个部分、整体与部分之间都是有机联系、互相生成、自组织、自生成的关系,就像在社会整体中,经济系统本身、经济系统与社会其他部分和社会整体之间都是有机联系与生成关系。因此,人们在工作中要坚持有机思维方法、关系思维方法、生成思维方法,即社会有机体论方法,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惯常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强调要通过“生态经济化生成经济生态化” 〔5 〕,这同样也是社会有机体论方法。

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认为,社会有机体是一个结构体,也是一个功能体。社会作为功能体,是在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等多种交换的“生命”活动,是在不断运行着、动态变动着的,像活的生命体一样。社会有机体是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体,社会有机体论方法包括系统论方法和整体论方法,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常用的思维方法与工作方法。习近平总书记运用系统论方法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等治国方略;提出了我国改革必须是系统性的,不能仅仅在一个领域内进行的主张;提出了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等论断。从社会有机体是由系统构成新质整体来看,此即整体论方法,也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思维方法与工作方法。运用这些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全国一盘棋、整体、大局、全局、顶层设计等观点,提出了“一张好的蓝图一干到底”等理念,提出了工作中要运用统筹兼顾、综合平衡、弹钢琴等方法,提出了改革要注重配套联动、打好组合拳,形成整体综合效应等。习近平总书记还多次强调,抓好涉及重大制度创新的改革,要统一行动、毫不松懈,才能以重点突破牵引和带动全局,不断开创改革新局面。在当前全国人民上下齐动员、团结一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伟大人民战争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要全国一盘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以更坚定的信心更顽强的意志更果断的措施,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整体性思维方法。

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认为,社会有机体是结构和功能的有机统一体,是由结构决定的具有生命功能特征的功能体。社会有机体是一个具有生命特征的生命体,是具有自组织、新陈代谢、存在物质与信息交换动态平衡、生命运行、自维持的生命功能体,看待复杂事物必须要用有机体生命特征来看待,这也是一种方法,是习近平总书记常用的思维方法与工作方法。他指出:“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 〔6 〕社会有机体论方法就是从复杂的相互联系中看待事物的存在,每一个事物的存在都不是孤立的,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互相作用而成的有机统一整体。他还提出了共同构建各国人民共有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求各国从有机联系、互相依存中在关注自己利益的同时更要关注人类的共同利益,从各国人民相互依存中追求实现最大的共同利益,共同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世界和世界更加美好的未来。

二、唯物辩证法方法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也是重要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是经济全球化时代,世界联系越来越紧密、越来越相互依存,必须坚决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维护世界贸易自由。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他指出,当今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人类面临很多共同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要加强全球治理水平,应该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道路,这些观点都是普遍联系方法的具体应用。关于经济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要充分运用“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法。关于工作方法,他指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在工作中要学会运用多种方法,有时要以点带面,有时要以小带大,有时要抓大放小等。他还强调:“抓住重点带动面上工作,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也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一贯倡导和坚持的方法。” 〔7 〕坚持永恒发展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坚持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他指出,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必须要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中国和世界。他还多次强调,我相信中国的未来一定更加美好,我们要有这个自信。中国现在的很多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和发展不足的问题,解决中国的问题只有靠发展。所以他提出,我们要紧紧扭住发展不放松,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挽起袖子加油干”。他还指出,要实现发展就要不断通过改革解决问题,提出了改革永远在路上等论断,这同样是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永恒发展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

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其内容非常丰富,主要包括:对立统一辩证关系、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原理、内因与外因辩证关系、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等。在方法上,矛盾分析方法是对立又统一的分析方法,主要包括一分为二、两点论与重点论、“解剖麻雀”、抓典型等诸多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工作中,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等关系,这是矛盾的一分为二、合二为一统一的工作方法。矛盾规律分析方法是建立于事物的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基础之上,是关于事物发展动力的方法。生产与消费、供给与需求、供给侧与需求侧等是一系列矛盾统一体,中国经济问题根源是重大结构性失衡,结构性失衡导致经济循环不畅,解决中国经济问题必须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满足适应需求的需要,以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益。实践证明,从分析矛盾然后到矛盾解决,就是在运用矛盾分析方法。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是矛盾发展不平衡性的结果,其方法就是要在实践中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在看待问题时要看本质、看主流、看大势,在解决问题时要抓中心、抓关键,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运用这些方法,他在布局全国英勇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战役的讲话中指出,武汉胜则湖北胜,湖北胜则全国胜。他还提出了抓“牛鼻子”、抓难点、补短板、啃骨头、打硬仗、涉险滩等方法,在工作中要分清主次、轻重缓急、学会弹钢琴,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要实施重点突破与共同推进来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等。他指出:“我们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在任何工作中,我们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没有主次,不加区别,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 〔8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方法就是把握好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这同样是习近平总书记常用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他强调,改革中要处理好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要把一般理论与具体实践结合起来,一般要求、原则与具体情况结合起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待、不搞一刀切。如在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中,不能搞一刀切、千篇一律,要根据当地实际,让人记得住乡愁。在扶贫中,要按照“一人一户一地一策”帮扶措施进行精准扶贫。在全面从严治党中,重点是抓好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唯物辩证法就是要增强辩证思维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能够在复杂情势中作出最为有利的战略抉择。他还强调,坚持辩证法必须要坚决反对形而上学,否则就会出现盲人摸象、坐井观天、揠苗助长、削足适履、画蛇添足等现象。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新生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是不可战胜的,人们要积极扶持新事物成长。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双创”工作,创业创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大量新事物、新现象、新科技、新产业、新业态等不断涌现,如“互联网+”产业、共享经济等。他认为,对待这样的新事物不能一棍子打死,要宽容,实践证明,正确的就要大力扶持。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方法揭示的是,事物是通过不断自我否定实现自我发展的,改革创新则是实现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 〔9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其方法论要求就是要坚定理想信念,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習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理想信念的作用,提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努力奋斗的远大理想等,目的就是要发挥理想信念在推进中国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激励作用和目标导向作用。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度”的规律和坚持适度的原则方法与方法论要求,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他指出,长江不搞大开发、要进行大保护,资源利用中不能搞竭泽而渔,要坚持休渔、休耕制度,资源开发要适度,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质变是通过量变来实现的,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必然实现质变,事物的发展是在质变中实现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在工作中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久久为功,善始善终、善做善成,防止虎头蛇尾。在扶贫工作中,要积小胜为大胜。质量互变规律强调要善于抓时机促成质变,因为事物发展要通过质变来实现,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目的,质变比量变更重要,必须要抓住事物发展中的时机。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当前我国发展仍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要抓住这个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辩证唯物主义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是坚持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也是世界观的方法。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揭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反作用,决定作用决定反作用,其在方法论上要求主观必须与客观一致,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做一切工作就是要达到目标、实现目的,就是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他还强调:“准确把握我国不同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新特点,使主观世界更好符合客观实际,按照实际决定工作方针,这是我们必须牢牢记住的工作方法。” 〔8 〕 在工作中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讲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干、重实效。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做人、做事的实,强调谋事要实、做事要实、成绩要实。他还多次强调,要老老实实做人、实实在在做事、注重实干、讲究实效、取得实实在在成就、实现没有水分的经济增长、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等,这不仅是世界观问题,也是思维方法和思想方法,更是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坚持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认为世界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在方法上要求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从实际国情出发,这同样是世界观的方法,也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认清国情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基本问题,是做好中国事情的首要前提,也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方法。他指出,领导干部只有深入了解国情,才能知道人民真正需要什么。他还指出:“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反复证明,只有制定符合实际的政策措施,采取符合实际的工作方法,党和人民的事业才能走上正确轨道,才能取得人民满意的成效。” 〔10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我们党在制定方针、政策、计划、战略、对策、措施时,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他还多次强调,调查研究是各级领导干部的基本功,只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才能了解和把握真实情况,才能做到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才能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政策、措施和对策等,也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中,前者决定后者,后者以尊重前者为前提,因此在方法论上,要坚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达到积极有效地改造世界的目的,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既要反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和企图创造规律或消灭规律的唯心主义,也要反对借口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懒惰主义,还要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盲干主义,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要顺势而为、积极作为,善于抓住机会实现突破。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在认识论领域的贯穿与实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的发展过程,要求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在实践中不断检验真理、发展真理,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他指出,实践是创新的源泉,要在坚持实践对认识决定作用的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发展理论,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对此,他还指出,实践反复证明,坚持实事求是,就能兴党兴国,违背实事求是,就会误党误国。事实也充分证明,实践是认识发展提高的途径,是增长能力的途径,在实践中增强工作能力和才干则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条件。

四、历史唯物主义方法

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方法,是习近平总书记重要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是前者决定作用与后者反作用的统一,是认清国情和把握我国阶段性发展特征的方法。社会存在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物质方面的总和,主要是指物质生产、地理环境、人口要素等,其中,物质生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与基础。因此,在促进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做强实体经济,防止虚拟经济过度繁荣和膨胀,有效抑制经济虚拟化、泡沫化,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他指出,必须大力发展制造业,要做强实体经济,不能“脱实向虚”,要虚实结合,以实为基础。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之,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都强调要发挥先进意识的积极作用。他还强调,在我国要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扫黑除恶等活动,努力扫除社会丑恶现象、积极弘扬正气、传播正能量,就是要避免落后意识的消极阻碍作用。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辩证关系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涵盖了社会的构成结构,描述的是社会运动过程和规律,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分析社会现象、把握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发展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他说:“要学习和掌握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深入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只有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结合起来观察,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才能全面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方向。” 〔11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基本动力,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改革是消除对生产力发展的阻碍,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重要方式。他指出:“我们提出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适应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变化来推进社会发展。社会基本矛盾总是不断发展的,所以调整生产关系、完善上层建筑需要相应地不断进行下去。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是历史唯物主义态度。” 〔11 〕 2013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工作时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绿色化既是生产力又是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绿色化包含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的方法论” 〔12 〕。可见,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方法是习近平总书记常用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原理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是人民群眾创造历史原理的方法论要求,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人,是历史真正的英雄。坚持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坚持人民至上、人民是根本、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初心,是党的群众路线、群众观点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基础。我们党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才能继续前进、方得始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我们力量的源泉,要始终以百姓心为心,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13 〕人民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最重,人民立场、人民情怀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根本立场、最深沉情怀,人民利益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最高利益,坚持发展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一个根本点。因此,他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指出,我们的工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推进我国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 〔14 〕。

习近平总书记的思维方法论还包括其他若干科学思维方法,如稳中求进思维方法、底线思维方法、法治思维方法、精准思维方法、问题导向思维方法、改革开放思维方法、科技创新思维方法、战略定力思维方法、历史思维方法、顺势而为思维方法、钉钉子精神思维方法等。这些思维方法都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中常用的科学正确的思维方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思维与方法论的具体体现。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02.

〔2〕李本松.社会有机体理论视角下社会发展动力新论——兼论对“五大发展理念”的理解〔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2):22-26.

〔3〕习近平.中国发展新起点 全球增长新蓝图——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6-09-04(03).

〔4〕李本松.论新常态下“包容性增长”的价值考量和世界历史意义〔J〕.江汉论坛,2015(03):79-82.

〔5〕李本松.绿色化的经济学向度〔J〕.理论视野,2015(06):25-27.

〔6〕为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心生态文明建设纪实〔N〕.人民日报,2015-03-10(02).

〔7〕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7-07-28(01).

〔8〕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 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本领〔N〕.人民日报,2015-01-25(01).

〔9〕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133.

〔1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7.

〔11〕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推动全党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 更好认识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工作〔N〕.人民日报,2013-12-05(01).

〔12〕李本松.论习近平绿色化思想的方法论〔J〕.邓小平研究,2017(01):120-125.

〔13〕习近平.在二二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1-24(01).

〔14〕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9-11-06(01).

责任编辑 芳 晔

猜你喜欢

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视野下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论哈贝马斯的重建历史唯物主义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思考巴洛克音乐
钢琴教学与演奏的唯物辩证法思考
浅谈作业成本法——以哲学的视角
浅谈作业成本法——以哲学的视角
运用哲学思想提高高中化学教学的实效性研究
从《神圣家族》对生产概念的论述看这一时期唯物史观的发展水平
例谈数学教学中辩证唯物主义的渗透
高等数学教书育人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