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作用

2020-03-03黄育淳

师道·教研 2020年1期
关键词:文本文章语言

黄育淳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养语感。朗读教学是语文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朗读的过程往往也是理解的过程,会不会读代表学生会不会理解;怎样读,以什么样的方式读是许多教师思考的重要问题。因此,朗读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一、朗读是阅读的基本形式,是理解文本的重要手段

朗读是多种心理因素结合的复杂的智力活动。朗读并不仅是对课文内容的有声机械再现,而是通过理解课文等内部语言,通过看、想等外在形式将其将换为声音。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时,引导学生从字词句入手,以文章的情节、情感的变化为线索,准确把握朗读的基调和语气,对理解文章的主题有着积极作用。如朗读《白杨》时,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揣摩爸爸对儿女的深厚寄望,充分凸显白杨所蕴含的精神,促进学生对白杨“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的精神的理解和把握,使得人物形象在学生心里鲜活起来。

二、朗读应当是有目的性地“读”,朗读发展学生的智力

教师在课堂当中明确朗读目的,让学生带着问题朗读,学生在读的过程当中探索问题,多角度思考问题,解决脑海里的疑问,发挥想象力,通过眼、耳、口等多感官的参与,去品味透过文章的文字的情感和线索,发展自身的思维和观察力、想象力等智力因素,更深层次地理解文章。“它是通过视线扫描感知语言符号,把经过筛选的关键性的语言信息输入大脑转化为概念,与头脑中储存的概念相联系引起的一系列复杂的联想、想象、推理等思维活动,从而获得新知识,通过语言表达的思维过程”。儿童的形象思维较强,相对地有较强的想象力。在学生朗读的过程当中,能够通过捕捉文本信息,来提升学生的文字鉴赏能力,在节奏和谐的语调和铿锵优美的文字中创设自身的想象空间,从而在反复朗读中增加对文本的记忆,积累优秀的语言。特别是对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注意力难以长时间的保持,通过有声朗读,还能让他们在朗读过程中训练注意力,边读边思考,边读边理解课文。

三、朗读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对文本过多的分析与解剖成了教师的舞台,不如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朗读。比如教学《陶罐和铁罐》一文时,教师提问:陶罐和铁罐的性格分别是什么样的?学生在朗读中通过铁罐的“轻蔑”“傲慢”和陶罐“谦虚”“兴奋”等自然而然地认识到人与人应当互相尊重,学会扬长避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又反过来促使学生下次学习能够先学会思考,并且带着自己的思考去理解文本,并将自己的理解转化为情感渗透到朗读中,形成一个螺旋式上升,让学生在读中积极思考,真实有效地实现“读”。

四、朗读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生在朗读中培养搜集信息、提取信息的能力,提升自身的语言水平。学生在不同的文本学习中发展不同的语文能力,比如说明文,有严谨的说明方法和思路;记叙文,往往运用各式修辞手法;议论文,让读者学习其中严密的逻辑和思维;诗歌能够培养学生美的鉴赏力……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朗读的过程也是积累的过程,学生朗读的材料也会成为他学习的工具。

朗读还会对学生的生活产生影响,学生在朗读中能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学生的思维发展能够有一个有力的工具,他们可以利用这些工具表达自己的感受。“叶圣陶先生说:‘朗读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理解,掌握方法,而且亲切的体会,不知不觉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当他登上东临烟波浩渺的东海,凌驾于齐鲁平原之上的泰山,不由自主叹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时;春天来临,目之所及如浪潮的绿地和河边成排的柳树,会心地吟出“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高鼎《村居》)时;当天降瑞雪,清晨望着白茫茫的家园,诵着“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学生不就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了吗?

五、朗读能够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有效的朗读是个体解读文本的过程。朗读不仅是一项语言活动,更是一门语言艺术。学生在学习中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还追求将文章内在的停连语意、蕴含着的意旨恰好地把握,或理解性的、或评价性的、或鉴赏性的运用个体的语言将文本再创造。

教师如果能在朗读过程中通过激励性评价,创设有助于朗读的情境和氛围,学生更能够在宽容的环境当中打开大脑和思路,将自己的发现与他人进行交流,朋辈互助,思想与思想碰撞出火花。多样的朗读方式如分角色朗读,课本剧表演,配乐朗读等能够调动学生朗读的兴趣,让学生展示个性。如教《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我出示句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一句,请学生进行朗读并说说原因。第一个学生读得又慢又轻,声音越来越虚弱,原因是他觉得父亲这时候越挖越累,已经快撑不下去了;第二个学生读得又急又粗,越来越快,原因是他想象到父亲内心越来越焦急,已经快疯了;第三个孩子读得先快后慢,又越来越坚定,原因是他想到父亲可能想快点找到孩子,可是又怕挖到一具尸体,最后想起他和儿子的约定“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不管是从什么角度去解读课文,学生都能够把握住作者想要传达的父爱如山的意图,充分多角度解读课文,让学生充分发展个体的多样性。

六、朗读能够激发个体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展示的空间

我们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兴趣是学生学习过程中重要的心理因素,有兴趣的事物能激发学生更强的学习动机。在语文课堂当中最常用的齐读有利于教师发现班级普遍存在的语音问题,并集中解决,让他们能够在轻松的环境下积极阅读,树立自信心,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对朗读产生兴趣,提高朗读水平。小组读,男女生读,竞赛读等,也能够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学习,快乐展示自我的舞台。

特别是对于语文学习困难生来说,最重要的就是给予他们学习的成功感。我曾经教过一个五年级的语文学困生,他对语文学习感到相当的恐惧,同时较为内向。有一次我邀请他到讲台上分享自己的文章。他一开始不敢开口,我先是鼓励“大家都说你的声音好听,你愿意读给大家听听吗?”他慢慢开口读了几句之后,我及时捕捉到“你刚刚在读‘倏忽间,太阳的光线暗了下来,周围的草木也都会失去了颜色一句的时候能够抓住‘倏忽间这个词,将速度变快,用声音表达时间的变化,还能够通过声音的高低起伏来读出周围环境的变化,你对朗读能够有自己的理解和体会,非常难得!”听完之后他慢慢越来越大声。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在课堂上经常看见他认真思考的模样,听到自信回答的声音。课堂回答问题时,他的回答总是郑重其事地朗读。我相信这些表现表明这位学生慢慢跨越了内心的障碍,去感受语文的魅力。

七、朗读能够拓宽见识,提升学生与人交流的能力和水平

朗读的文本往往是优秀的范例性文章,学生在其中识字、积累,“多识鸟兽草木之名”。文学来源于生活,有许多文章让我们跨越时代的隔阂认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环境和不同的生活态度等,比如《闰土》《与象共舞》《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等。

这些朗读训练和文中发生的见识都会成为学生良好的表达能力和表现能力。如果学生的朗读训练到位,在表达时语调语速都会比较恰当,有的还有吸引力、感召力,甚至在表达时能够有强烈的情感传递。“朗读就是把书面上写的语言变为口头上说的语言,把无声语言(文字、文章、文学作品)变为有声语言——更能表情达意的口头活语言。”相对的,有些孩子朗读训练较少,往往表现出在表达中不能够大声、流利的状态,在表达时含糊、模糊,语言语调都比较平淡,很多时候声音是“含”在喉咙里的。特别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朗读既能够让他们正确流利地表达,丰富自己的词语库,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和思维,提升他们自身的表达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在与他人交流时自信、自由、自主地表达想法与见解。

对于教师而言,朗读是教師引领着学生去认识、理解和与我们祖国优秀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对于学生而言,朗读就是用感性、直接的方式去触碰文字和文字蕴含的内在的美。学会朗读,教师能够胸有成竹,学生能够腹有诗书气自华。以感性的方式认识语言,以理性的方式表达语言,书声朗朗,本就应成为语文课堂的主旋律。

责任编辑 龙建刚

猜你喜欢

文本文章语言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