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意课堂 活化教材

2020-03-03松燕

师道·教研 2020年1期
关键词:村居母亲教学方法

松燕

语文与抽象的数学和普通的自然科学不同,语文知识本身浸润了社会的价值观,语文学习中,学生独特的生活经验、知识信息和心理倾向,也决定了学生对文化体验、理解和接受的广体性、独特性。因此,语文教学就不应该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和机械的习题训练,更不是固定不变的“模式”教学,它应当以新奇取胜,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思维的多向性,通过教师精妙多彩的教学语言,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师内涵丰富的人文素养,良好的精神品格活化教材创意课堂,使学生充分展示个性,有兴趣地学,有创意地学。

一、精妙多彩的教学语言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语文教学是人文学科,以形象思维为主,它侧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审美、语言、道德等人文素养。因而,其教学语言应该是丰富多彩的。精妙多彩的教学语言往往能使课堂教学情趣横溢。不同风格特色的语言教学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丽,激发他们认真学习语言的情趣。

例如,我在教学《清平乐 村居》时就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想象中“走近村居”。 想象是一切希望和灵感的源泉,学习古诗词,想象是感悟语境的一个好办法。因此,课堂开始,我出示词串,“金秋  烟波   小镇   石桥   流水   农家”等,让学生闭目倾听想象并描述画面,当学生描述得入情入境时,我这样过渡:同学们,听了你们的描述,老师仿佛走进了农家小院,闻到了乡土气息,现在,让我们先暂且告别现代的农村,走进南宋词人辛弃疾的词作中去领略一下他笔下的乡村生活吧!于是,我板书课题(《清平乐 村居》)接着指名读课题,借学生的读强调“乐”的读音及课题中间的停顿。(范读课题)同时,借停顿介绍词的相关知识,强调:清平乐为词牌名,像这样的词牌名还有:菩萨蛮、蝶恋花等,村居才是词的题目,最后,齐读课题。此环节的操作,我大量运用朴实语言并让学生伴着古乐在想象中解题,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形成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氛围。

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可以通过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创意课堂,还可以通过其它语言(如体态语)使课堂生动活泼。当一个成绩平平的学生回答问题哽咽时,一个满含期待的微笑或是一阵掌声鼓励也许能让他充满自信,从而准确的找到问题的答案;当学生做错了题目,教师一个宽慰的轻拍,能让学生振作起来,争取重新正确的回答问题。教《两只小狮子》时小狮子练习滚、扑、撕、咬的动作,通过教师恰如其分的体态语,能让学生更真切的感受到课本人物的心境,我们还可以试想,将多媒体运用在课堂上,通过光、电、声、色创造的形态、声音、色彩等语言那就更加丰富多彩了,其创意也是无穷的。

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能吸引学生的求知欲

课堂教学,仅凭语言教学是不够的。“文似看山不喜平”,课也如是。一堂课不能静如死水,要有波澜和高潮,教师的教学也不能是照搬教参,单纯“讲解”,而应该以促进学生心智为要旨,研究教材,吃透教材,努力改进课堂教学,使教学更具个性化,更加灵活生动。因此,创意课堂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活化教材,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能充分展示一个教师的综合素质,也是新课程体系下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新课程标准体系下的语文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为目的,强调师生关系互动,强调学生自主、合作、创造性地学习。要使课堂教学充满创意,教师就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法。

例如我在教学《清平乐 村居》时就大胆改变传统的诗词教学,巧妙地活化教材,以儿童心理学、构建主义理论为指导,融入“愉快”“赏识”的教育理念;凭借媒体资源,营造诗词意境;交给学生学习诗词的方法,关注个性化阅读,让学生在质疑、探究、合作中感悟诗词;并用不同层次的读,在读中悟,悟中品,品中导,导中想,以读代讲,感知词意,走进词境。最终以文本为起点,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领学生进入诗词赏析之门,凸显诗词教学的新思路。而新课程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因此在解读课题后,我引领学生进入:诵读中“走向村居”。我先让学生结合以前诵读古诗的经验,说说怎样才能读好这首词并总结出方法。接着让学生自由诵读三遍,要求一遍读准,二遍读顺,三遍读出节奏韵味,然后进行检测,并指导“剥”“翁媪”“赖”的读音,生字“锄”的书写及识记方法,此环节我设置了一个机动平台,如果学生读得不到位,我便进行示范诵读,学生再读进行不同形式的读。当听到学生读得饶有韵味的时候,我这样说:读得真好,老师仿佛看到一幅幅画,你们呢?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呢?作个简单的描述吧!此环节的教学,既重读的训练,又重读后感受的再现,训练了孩子读中思的能力。在学生初步感知这首词的画面后,便进入了下一个环节:理解中“走入村居”。我先让学生结合插图轻声诵词,边读边想词中所描绘的画面,并在不理解的字词下面加?然后借助工具书或身边的资源全班合作探究釋疑,此环节我重点指导学生借助插图理解:“醉”“相媚好”“翁媪”“无赖”等词的意思,最后让学生再次轻声诵读想象词中描述的画面,并进行交流,以此检测学生对词意的理解,在这一环节中,我采用了“以画面为先导,以语言描绘作引子”的方法,让学生在想象中诵读,在诵读中想象,使词中之境成为心中之境,口中之言。

三、教师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温度

语文教学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教育,它除了教人识字外,还应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一个有着丰富的内在涵养、深厚的人文底蕴、过硬基本功的教师,往往能使学生获得良好的人文滋润,从而影响他们的价值取向,精神旨归以及文化胸襟和审美情趣。一堂课的好坏往往取决于一个教师的素质,说到底就是一个教师的文化底蕴,它是展示教师素质的最亮点。丰富多彩的教学语言需要它创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需要它更新,学生们多姿多彩的精神世界需要它来构建。语文教师正是通过积淀深厚的文化素养来使一个个有骨骼、有血肉的躯体具有了灵魂和精神。

例如季羡林先生的《懷念母亲》,从题目看是一篇思念母亲的文章,但由于人教版教材是以人文主题为单元编写的,而这一单元编者将主题定为“祖国在我心中”。由此可见,编者是将季羡林先生的这篇散文归入热爱祖国这一类的。仔细阅读季羡林先生的这篇文章我们会发现,它实际上包含了两条情感线索——对生身母亲的怀念和对祖国母亲的怀念。其中,对生身母亲的怀念是贯穿始终的,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异国,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怀念始终是那么浓郁、那么动人心魄。可以说,作者在德国留学时对祖国母亲的怀念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对生身母亲的怀念,只是因为身在异国,这种对生身母亲的怀念是与对祖国的怀念糅合在一起的,对生身母亲的怀念就是对祖国的怀念,而对祖国的怀念也在很多时候缘于对生身母亲的怀念——在一般人的情感中,母亲就是家,就是故园,就是祖国。因此,这两条情感线索又是彼此交融在一起的。

我们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也让学生在这种“思念”的情感中醒悟、升华……再从季羡林先生的另外两篇散文《寻梦》和《赋得永久的悔》中的有关描写母亲的段落作为补充教材,引导学生更深入理解文本中作者沁入的对母亲深深的“爱”——从两篇散文的描述中我们可知,由于作者身在异国他乡,对母亲的怀念与对祖国的怀念是无法截然分开的,作者在文章中反复提到自己“想家,想故国,想故国的朋友”,这里所说的家、故国、故国的朋友是融为一体的,这种思念之情在作者的心里也是融为一体的,正如作者在《怀念母亲》的结尾处所说:“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我度过了在欧洲的十一年。”通过对文本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活化教材,将其课文教学设计为:第一环节,在记忆中怀念母亲。第二环节,在日记中怀念母亲。第三环节,在梦境中怀念母亲。这样的设计是在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确立知识点,再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引导,加上教师自身的生活阅历定能在课堂上运筹帷幄,层层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当然,教学经验的积累对教师的文化底蕴也是很重要的,就拿课文《大自然的语言》一课备课时,我就文本的意义和学生的情况在特别的构思中设计为说明文的教学,但同样也可以将其设计为专门的“文章思路理解”训练课,设计为“读写结合”课,还可以设计成有着一定探究过程的“综合性学习”课。

传统文化精华需要传承,语文教师就是要靠着深厚的文学底蕴、精妙的语言描述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让他们走进文学,品读文学,感受人文关怀,找到他们的精神家园。也只有这样,才会使那些最有价值的文学著作得以凸现,让它感染着学生,吸引着学生自觉的求真、向善、向美,使学生学有所获的同时得到精神上的充实。做到了这点,还会有谁说语文是枯燥的呢?

责任编辑 龙建刚

猜你喜欢

村居母亲教学方法
村居
《村居》高鼎
村居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村居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