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民俗文化实践活动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之我见

2020-03-03唐荷

师道·教研 2020年1期
关键词:活动课民俗文化素养

唐荷

陆河县的发祥地基本都在中原一带,他们的生活习惯和民俗风情一直保留着中原遗风,陆河人的年俗习惯与课文《北京的春节》基本一致,但又有明显的地方特色,更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可以作为学习和传承地方民俗文化的重要支点。因此,笔者将本课设计思路定位为:围绕本组教材的专题,引导学生细读文本,了解民俗;品读文本,感悟作者的写法;赏析词句,聚焦除夕;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课堂为中心,以传承为目的,让地方民俗文化为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助力进行了尝试。

课堂上,我设计了让学生结合陆河县生活实际畅谈过年的感受,学生们争先恐后、滔滔不绝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课堂气氛热烈、浓厚。课后,笔者引导学生结合陆河实际进行了“陆河县春节民俗”这一语文实践活动,这样的设计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学习的兴趣,通过交流还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既充分考查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真正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自信,还激发他们爱乡爱国的热情。

一、课堂综合展示

在课前充分准备后,学生在课堂教学这一中心环节,以小组为单位,着重进行多个层面的集中展示。

1.小组代表汇报陆河县主要的年俗习惯,汇报结束后,接受其他同学的评议和问询,然后进行补充。

2.讲述春节由来,展示年兽形象,学生评选出最喜爱的年兽,并说明理由。

3.展示学生书写的对联,讲解对联知识,普及楹联文化。

4.推介陆河县美食,说明(展示)制作过程,品尝陆河县美食。

5.老师小结,肯定学生活动成果,提出努力方向。

二、实践策略

1.以学生为主体

实践活动课不是教师的“表演课”,也不是学生参与欢呼的“作秀课”。捍卫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应尽之责。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课程时,尊重学生的认知和发展规律,将实践活动课的内容设计得贴近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让学生易于学习、掌握和操作。

2.以課堂教学为中心

语文课堂是一个广义的课堂,我们可以将课堂教学拓展到教室甚至学校之外,但不能随意放弃课堂这一主阵地,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也必须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原则。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语文课堂学习的乐趣,提高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帮助学生通过语文课堂学习掌握语文学习技巧,促进学生的“语文知识”向“语文能力”的转化,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3.监控全过程

过程决定成败。在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策划和设计时,老师就要和学生一起推敲活动过程实施的细节,过程检查的手段和过程改进的方法等等。让学生明确地知道“我要做什么”“我可以怎样做”“我要达到什么目标”“我可以如何呈现结果”,从而实现活动过程有序、可见、可评、可控,让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得有序而高效,实现课程目标。这对全面提升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以文化传承为终极目标

我们把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作为语文学习的终极任务,而地方民俗文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终极目标就是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春节本来就是全世界影响最广,最具中华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我以陆河春节民俗为切入点,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形式,让学生自主深入了解春节习俗与文化,通过交流展示来呈现活动成果,就是很好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更是促进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总之,语文教师既要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更要结合地方民俗文化特色,弘扬地方特色文化,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让学生在文化的传承中,不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责任编辑 罗 峰

猜你喜欢

活动课民俗文化素养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让语文活动课“动”起来
《诗经》宴饮诗中的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