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传统文化融入中学语文教学的路径研究

2020-03-03刘文銮

师道·教研 2020年1期
关键词:中学语文中华中学生

刘文銮

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入,既能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也能提高教学成效。

一、中华传统文化融入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新课程标准也在一定意义上要求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目前各中学都在积极响应习总书记的号召,认真贯彻执行新课标要求,并取得一定成效。但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目前中华传统文化融入中学语文教学的仍存在一些不足,中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认可程度仍不够。

1.中学语文教师重视不够,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不足

传统文化是中国五千年传承下来的精华,也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千古传诵的诗篇文章,是中国人精神的精髓,而不单单是文本上面的文字。不对传统文化历史背景、时代特征、人文情怀等因素进行深入的挖掘和渗透,教学就会显得片面、肤浅和刻板。部分语文教师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认知不足,往往忽略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传授 。而部分教师因为不够重视,不能对相关业务能力进行自我提升。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就得有一桶水”,而教师能力的不足也导致在教学中不能很好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教学中,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2.融入载体不够丰富,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可度不够

信息时代可用的传播载体越来越丰富,学生接收信息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他们也更期望能通过更多样化的渠道来获取知识。而根据调查研究发现,目前各中学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方式上采用最多的就是在课堂教学中的融入,多媒体、主题活动等其它载体较缺乏。传统的单向输出教学模式已不符合现代学生的需求,虽然目前大部分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都融入了传统文化的部分内容,但是由于单一教学方式的问题,并不能充分激发起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产生兴趣,所以效果甚微,学生的认可度不够。

3.实践教学方式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能力差

知行合一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停留于理论认知是远远不够的。根据调查了解发现,现代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弱,这不符合新时代对青少年培养的要求,而这在中学生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更为突出。这与教育方式是直接相关的。为了应试,目前我国大部分中学语文的教学方式都存在缺乏实践教学的问题,有些甚至只有课堂教学这唯一的模式,单向输出及被动汲取的模式导致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知半解,或者知其然却不知所以然,更没有实际的践行。例如对于中国传统节日,只知道节日名称,却不知节日的来由及节日的意义,对节日的传统民俗一无所知,更不能用实际行动来传承与发扬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

二、中华传统文化融入中学语文教学的路径

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受当前国内外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影响,中学生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对中学语文教学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目前已得到重视与运用,但在新时代新形势下,需要进一步探索新的路径。

1.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中学语文课堂教学

课堂是中华传统文化融入中学语文教学的主阵地,也是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堂教学的整合,能更好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能相应地加强学生的课堂知识的巩固。首先,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语文课本中。目前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中已蕴含有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进一步加强融入。其次,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网络课堂中。网络课堂是现代中学生更喜欢更容易接受的一种学习渠道,中学语文教师应加强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利用,通过“慕课”、主题网站建设等途径,拓宽传统课程的范围,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后,要改进中学语文教学模式。单纯的理论知识灌输方法不符合现代中学生的特点与需求,中学语文教师应通过提高自身知识水平、教学能力等办法,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方法,通过情景教学、互动教学等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让学生变被 动为主动,成为学习的主动方。

2.將中华传统文化融入语文实践课

为实现知行合一,在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教学相融合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实践这一重要环节。中学教师要通过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及中学生践行中华传统文化的能力。首先,中学语文教师应积极组织开展校内实践活动。例如诗歌朗诵、主题征文比赛、主题手抄报比赛等活动,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思考,让知识内化。其次,中学征文教师应积极组织开展校外实践活动。通过参观富含中华传统文化的博物馆、历史遗址、名人馆等地,身临其境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与实质。最后,组织学生开展中华优秀文化的调查研究。并通过调查研究,撰写调查报告、心得体会等方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入脑入心。例如,通过关于中国传统节日风俗的调查研究,除子书籍与网络上的资料,学生通过实际调研获取有关节日的知识,更直观直接,能让学生有更深刻的感受,能增加他们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喜爱并将其传承与发扬光大下去。最后,应鼓励中学生自觉参加各类志愿者服务等各类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载体,因为教学氛围的营造对教学效果起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教学氛围能让教学效果更佳。在教室内,语文教师可以将一些名言警句、中华传统文化的相关作品作为装饰品布置在墙上,营造浓厚的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氛围。在教室外,在校道、走廊设置中华传统文化标识或者景观,将楼宇或者校道用相关名人命名,设立中华传统文化馆等等。另外,应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中。例如各类社团活动,在各类重大中华传统节日时,组织相对应的主题活动,包括征文比赛、文艺汇演等等,让学生们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

责任编辑 邱 丽

猜你喜欢

中学语文中华中学生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对中学语文情趣化学习的思考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