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生态学理论下高等教育精准扶贫有效性研究

2020-03-03陈口丹

吕梁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施策贫困学生经济社会

陈口丹

(福建农林大学 金山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0)

精准扶贫是党和国家针对脱贫攻坚战而提出的一个时代词汇。习近平总书记在多种场合都强调脱贫攻坚和精准脱贫的重要性,并指出2020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在还有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脱贫攻坚和精准脱贫的任务还很重,压力也很大。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最显著的一个内在生态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确保2020年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需要各方面、各部分和各要素的齐抓共管,协同推进。教育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持续性作用[1]。高等教育在精准扶贫和脱贫攻坚中也理应有所作为。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发展具有指导性作用。区域经济发展决定着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水平,高等教育发展也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所需要的人才[2]。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明确了外在经济发展环境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也肯定了高等教育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实际作用。这是从高等教育内在发展的规律来研究和审视的,高等教育有义务为自身的发展赢得更多的资源和空间。

生态学理论也为高等教育进行精准扶贫提供了一种外在生态环境的视野。因为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发展都是处在同一个生态系统之中,资源交换决定彼此之间是会发生关联和关系的,整体论决定高等教育作为生态中的一个部分,只有不断促进其他部分和要求的发展和提升,整个生态的环境才能得到更好的改善。从这个角度来看,高等教育开展精准扶贫具有其外在的生态原因。事实上高等教育精准扶贫也是有其现实适切性和可能性的,如何更好的发挥高等教育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和作为,解决存在的内外联动不足,群体扫描不细,组织力量不强,精准施策不够,跟踪服务不实等实际问题,有助于真正提升高等教育精准扶贫的亮度、强度、角度和力度,推动高等教育构建更加和谐、互动、生机的生态系统,真正推动教育精准扶贫落到实处,发挥实效,助力国家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健康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一、高等教育精准扶贫的生态学理论基础

生态学理论认为各个生态子系统都是处于一个整体生态之中的。只有这个整体生态的发展得到有效的保障,其他生态子系统的发展才能得以维系。高等教育是经济社会中的一个子系统,是经济社会整体生态中的一个要素和部分,精准脱贫和脱贫攻坚战旨在扫除经济社会发展的障碍,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关键性问题,高等教育参与精准扶贫有助于实现经济社会整体生态的进步和发展。同时能够通过与经济社会的其他子系统的互动赢得发展的必备资源,也能够解决高等教育中特殊学生群体的发展教育问题,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这是高等教育开展精准扶贫的生态学理论基础所在。

(一)生态学理论的整体论

整体决定部分,整体影响要素的发展。经济社会是一个宏大的生态系统,而高等教育是这个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是经济社会整体的组成部分。对于高等教育而言,经济社会推动精准脱贫和脱贫攻坚战,势必会对经济社会整体的发展产生明显的影响。在生态整体论的作用下,高等教育部分要服从经济社会整体的统筹安排。高等教育自然会采取必要的措施和策略参与到实际精准扶贫之中,推动经济社会整体的进步和发展,实现经济社会整体功能的优化和强化,进而为自身的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生态环境,以确保能够从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中获得自身发展水平提升的机会。

(二)生态学理论的资源交换

生态学认为各个生态子系统之间并不是孤立和静止的,相反,因为子生态系统生存和发展的现实需求,各个生态子系统会与外界发生经常性和持续性的信息、数据、能量和资源的交换,以获得自身所不具备的生存和发展优势,实现子系统的优化、进步和发展。资源交换便是子系统进行联系、交互和共生的根本动力。高等教育作为经济社会的子系统,也需要不断的从外界获得发展所需要的能量和资源,如果仅仅只是从子系统内部进行资源挖掘和能量获取,则有可能出现或者面临资源短缺和能量不足的情况,影响子系统功能和作用的发挥。推动致力于精准扶贫,将高等教育的教育事业与社会子系统的扶贫工作深度融合,有助于高等教育从这一子系统中获取必要的信息资源、政策资源和财政资源,为高等教育子系统内的贫困学生生存保障和发展教育提供必要的支持,为高等教育子系统整体的发展供给必要的资源和能量。

(三)生态学理论的关键种

关键种理论是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关键种是指一些珍稀特有、庞大的、对其他物种具有不成比例影响的物种,它们在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如果它们消失或削弱,整个生态系统可能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3]68-93。它的存在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群落的组成和多样性具有决定性作用[4]。立足于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精准扶贫的对象,在高校范围之内更多的是家庭极度贫困的在校大学生,这些主体是生态系统中具有“关键种”属性的生态单元,他们的存在,保证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因而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不能简单的从贫困角度去理解和认识这一群体,而是应该从如何更好地保障、保护他们的生存环境,引导和教育他们的未来发展,对于高等教育子系统和经济社会大系统的的稳定和谐才真是有意义的。

二、高等教育与精准扶贫的现实适切性

高等教育服务国家脱贫攻坚战,做好精准扶贫工作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责。高等教育精准扶贫的有效性开展对于生态系统的发展、高校建设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而长远的意义。这是从理论基础上探讨其的必然性。当然,高等教育与精准扶贫也具有现实的适切性。

(一)高等教育社会服务职能定位与精准扶贫的取向具有内在一致性

社会服务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这一职能规定了高等教育在做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等职责之外,还要积极履行社会服务的职能。社会服务职能的定位要求高等教育要走出校园,广泛关注社会问题,追踪社会问题,回应社会问题,解决社会问题。这就要求高等教育不能只关注教育范围内的事情和问题,也要积极关注教育外的重要事情与问题。精准扶贫的基本价值取向在于帮助社会贫困弱势群体解决基本生活问题和部分发展问题。社会服务职能定位与精准扶贫的取向是具有内在一致性的,因而高等教育从现实上有开展精准扶贫的可能性。

(二)加强贫困学生的生存保障、发展教育也是精准扶贫的题中之义

精准扶贫的对象是处于深度贫困和极端贫困的家庭或者个人。在高校校园之内,也部分存在着这样来自边远山区的贫困学生,他们的基本生活难以得到保障,学习发展难以有效开展。对于这些学生群体的生存保障和发展教育从本质上来讲也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内容和题中之义。从这个角度来看,高等教育从事精准扶贫工作,对高校经济极端贫困的学生进行精准对接和定点帮扶,做的也是高等教育分内之事。高等教育的基本价值中也有保障学生平等受教育的权利这一取向,也有资助贫困学生的基本工作内容,因而加强对贫困学生的生存保障、发展教育也是高等教育积极践行精准扶贫的体现。

(三)高等教育致力于贫困学生精准帮扶能够为社会精准扶贫做贡献

高等教育致力于从教育内部践行精准扶贫,重点对贫困学生开展精准帮扶,解决他们的生活之困,发展之忧,能够从生活基础和思想引导方面给予这些学生群体以帮扶,帮助他们顺利克服阶段性的困难,为未来的美好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高等教育从事精准扶贫,精准帮扶贫困学生,从根本上减轻了学生家庭的实际经济困难和精神困难,有利于与社会精准扶贫形成合力,共同为贫困学生及家庭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坚强的物质和精神和支持。因而,高等教育精准扶贫的举措能够为社会精准扶贫工作做出积极的贡献。

三、高等教育精准扶贫有效性不足的表现

高等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不仅具有生态学上的理论基础,也具有现实的适切性和可能性。在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下,高等教育主体加入到精准扶贫工作之中,在推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做出应有的贡献。高等教育在精准扶贫工作的积极表现,也为解决精准扶贫的部分艰难问题和尖锐问题提供了方案和参考,表现出了较强的作用力。当然,我们也看到,高等教育的主责主业毕竟不是聚焦于解决社会问题,因而,在精准扶贫的有效性方面表现出一些不足。这些不足之处,反映的是高等教育精准扶贫并未深入到高等教育行动之中,并未与高等教育职能相融合。从对标2020年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使命要求来看,高等教育精准扶贫的有效性有必要进一步得到保障和提升。

(一)内外联动不足

精准扶贫是当下社会的一项重点任务和工作。在如何更好地推动精准扶贫工作落地落细方面,社会治理主体具有深刻的经历体验,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而高等教育作为教育主体,在如何发展教育方面可能具有更强的话语权,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经验。因而,对于高等教育而言,其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在先天优势上会稍逊一点。这样一种相对优势的缺失,导致高等教育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中会面临不小的问题。如精准扶贫的对象确定问题、精准扶贫的任务分解问题、精准扶贫的人员激励问题、精准扶贫的工作考评问题等等。目前高等教育仍存在着内外联动不足不深的问题,即高等教育的精准扶贫仅停留在高校校园之内,从教育的理解和认识去组织和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并未走出校园,并未真正走向社会,没有与社会主体充分接触、交流和互动,向他们学习社会精准扶贫的工作经验和工作方法,推动实现高等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提质增效。高等教育主体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看到的更多是高等教育的特殊性,而忽视了精准扶贫工作的普遍性,也就造成了内外联动不足不深的问题。内外联动不足必然会导致高等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会出现自说自话的情况,最终影响精准扶贫工作的实际推进效果和效率。

(二)组织力量不强

精准扶贫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需要持续攻关和坚持付出的工作。因为精准的要求和脱贫的难度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完成的,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才能真正实现精准脱贫的最终胜利。社会精准扶贫工作的推进就证明了这一点,需要有组织的计划,有固定人员力量的安排,才有可能实现脱贫攻坚核心问题的突破,实现最终的目标。高等教育的主要职责是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人类社会贡献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成果。内在职能决定高等教育难以像社会主体那样在精准扶贫中设立专门的组织,安排专门的人员力量,或专职或兼职从事精准扶贫工作,持之以恒的进行精准式的扶贫工作,不获全胜决不收兵。因而,高等教育在精准扶贫工作中表现出明显的组织力量不强的现实。没有专门的精准扶贫组织对高等教育的精准扶贫工作进行整体谋划、系统统筹和统一安排,最终导致高等教育的各部门在精准扶贫中呈现出单兵式作战,分散式作业,难以形成有效的扶贫合力,难以形成聚合效应,最终导致精准扶贫工作呈现零散和微弱的状态。没有组织大规模专门的人员力量从事具体的精准扶贫工作。人员力量的不强,对实际的精准扶贫工作的效果产生明显的影响,难以对国家精准扶贫工作的要求和任务进行高质量的落实和完成,最终精准扶贫工作就成为了一项被动适应和消极应付的差事,而不是一项决定影响学生发展、推动促进社会进步的大事、要事。

(三)精准施策不够

精准扶贫的本质要求在精准,根本目标在扶贫。高等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有效性不足的一个重要体现在于针对精准扶贫的对象精准施策不够,导致精准扶贫的效果不佳,导致高校采取扶贫或者帮扶措施难以真正深入解决学生面临的生活和学习实际困难。一方面体现在高等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没有与高等教育的实际育人和科研工作紧密结合,精准扶贫工作与高等教育实际工作呈现两张皮的现象,难以将高校育人工作和科研工作的优势在实际的精准扶贫中发挥,导致难以精准的解决学生的教育问题和贫困地区的发展问题。另一方面体现在扶贫群体的扫描不细不全,即高校在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中,并未完全对精准帮扶的对象进行拉网式的排查或者扫描,仅仅只是从简单的数据库反馈的信息确定帮扶对象,这样的做法不能很好地开展精准扶贫,也会将部分原本不是精准帮扶的对象纳入到扶贫之中,导致精准施策的浪费。还有一个方面就是高等教育未进行综合施策,存在着明显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问题,没有对精准帮扶对象的其他心理问题、学业问题、情感问题和发展问题等进行精准施策,解决扶贫学生的深层次问题,最终就可能出现学校给的,不是精准帮扶学生所需要的。

(四)跟踪服务不实

精准扶贫不是一个阶段性的工作和任务,而是一个持续性的行动和过程。精准扶贫有效性也体现在能够在帮扶行动和过程中,通过深层次的交流、互动和帮助,提高深度贫困家庭和学生的实际应付贫困、消除贫困的能力。高等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有效性不足的另一基本表现是在持续性的跟踪和服务上。在原有精准扶贫工作推进的基础之上,高校极端贫困学生的生活现状和学习情况都有了明显的改观,学生的精神面貌和发展动力都有了初步的改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高等教育的精准扶贫措施会出现习惯性的中断或者中止,即高等教育行动主体在确立了学生的对接帮扶关系之后,往往将帮扶的关系停留在文件上,没有在实际的生活和学习中给予应有的帮扶和指导,导致精准帮扶的学生最终成为名义上的“脱贫”,而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另外一种情形是,精准扶贫对象学生在离开原学习单位后,可能这种对接帮扶的关系就自然地中止了,如果后续没有继续跟踪服务,学生的扶贫帮扶措施就真的流于形式了。跟踪服务不实是目前高等教育精准扶贫面临的一个十分明显的问题,在推动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使命和目标号召下,必须从严从实做好极端贫困学生的精准扶贫和对接帮扶工作。

四、高等教育精准扶贫有效性提升的策略

高等教育生态子系统,是经济社会大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社会具有较强的资源依赖性和发展需要性。家庭特别或者极端贫困学生群体是高等教育的“关键种”,满足这些学生主体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对于促进高等教育子系统的稳定和发展意义非凡。推动精准扶贫工作,是高等教育积极服务经济社会整体的现实表现,也是确保自身发展稳定的积极举措。高等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层次较高、结构完整、模式成熟的培养方式,是落实国家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的重要主体[5]。针对高等教育精准扶贫中暴露的有效性不足的问题,高等教育要对标2020年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和要求,致力推动构建基于生态学理论视角下的精准扶贫有效机制,提升高等教育精准扶贫的亮度、强度、角度和力度,推动构建更加和谐、互动、生机的生态系统,实现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一)提高亮度:建立内外联动的精准扶贫机制

内外联动机制是高等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取得实效的重要保障。高等教育要积极主动走向社会,改变以往内向的工作机制,向社会主体学习他们在精准扶贫工作推进中的好经验和做法。立足于高等教育的特殊性,结合精准扶贫的普遍性,实现内外联动,利用社会的资源进行高等教育校园之内的精准扶贫工作,不断提高高等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效果和亮度。同时,高等教育也要在与社会主体的深度交互之中,宣传和报道高等教育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做出的积极贡献和实际表现,与社会主体一起,形成精准扶贫的强大合力和能量,共同推动精准扶贫工作的实质性突破和根本性发展。

(二)确保强度:建设坚强有力的精准扶贫队伍

坚强有力的队伍是高等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取得实效的基本要求。结合目前经济社会精准扶贫工作的实际推进情况,立足高等教育的精准扶贫任务,对标2020年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目标,高等教育要进一步建设一支坚强有力的精准扶贫队伍,在可能的情况下设立专门的组织,安排专门的人员力量投入到实际的精准扶贫工作之中。确保有足够的力量和队伍战斗和作业在精准扶贫一线,确保经济社会生态的进步和发展中有高等教育的身影,确保精准脱贫工作中有高等教育的一份贡献和功劳。以坚强有力的精准扶贫队伍,助推高校精准扶贫各项分解任务的高质量完成,正确提前实现精准扶贫的教育任务,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大生态系统的精准脱贫任务的完成。

(三)找准角度:完善分类施策的精准扶贫方法

分类施策的方法是高等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取得实效的重要载体。高等教育精准扶贫中凸显的精准施策不够的问题,对于提升精准扶贫有效性来说是不利的。在实际的精准扶贫工作中,高等教育要找准精准扶贫的角度,首先要进一步推动精准扶贫工作与高等教育的实际工作相结合,实现精准扶贫教育性事务和非教育性事务的分类,推动教育资源与扶贫任务的深度对接和融合;其次,要对精准帮扶的对象进行分类,精心拉网式全面排查,根据扶贫要求和目标进行分类;最后,结合事务分类和学生分类的结果,充分形成综合施策和分类施策的精准扶贫方法,一人一档,一人一法,有的放矢,建构教育扶贫“扶志”和“扶智”双扶相结合的基本模式[6],重点解决精准扶贫学生最急最苦的生存问题,综合解决学生长远的发展问题。

(四)保持力度:坚持服务学生的精准扶贫定位

服务学生的定位是高等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取得实效的基本立场。精准扶贫不是面子工程,也不是形象工程。高等教育要从教书育人的规律出发,从精准扶贫的实际要求出发,保持精准扶贫的实际力度,坚持服务学生的精准扶贫定位,真正为极端家庭贫困的学生解决实际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要克服只有面子不要里子的工作心态。在确定帮扶关系之后,要积极主动的跟踪和服务好帮扶对象,扎实推进各项帮扶举措,高质量完成精准帮扶的实际任务,真正为他们的生活脱贫和思想脱贫提供应有的指导,彻底改变他们的贫困思维,提高他们应对贫困的实际能力和造血功能,推动精准扶贫工作真正落实见效。

猜你喜欢

施策贫困学生经济社会
精准施策 尽锐出战 确保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
立足市情支实招 精准施策促脱贫
综合施策 整治涉牌涉证交通违法行为
奋发有为 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弯道超车
“互联网+”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军旅书法家李洪海捐助兰考县贫困学生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围绕“六城”同创 切实精准施策
劳动报酬偏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
筹资百万救助贫困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