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国际资讯短视频内容制作

2020-03-02刘维靖

中国民族博览 2020年1期

【摘要】近年来,随着4G网络的普及以及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以短视频形式为标志的新闻资讯风生水起,短视频成为了最受欢迎的资讯传播形式之一。越来越多的传统新闻媒体转战资讯短视频领域,市面上还出现了很多专门提供短视频资讯内容的平台。本文基于对“时差视频”和“世面”发布在微博上的、播放量超过100万次的国际资讯短视频的内容分析,浅析国际资讯类短视频的内容制作策略。

【关键词】国际资讯短视频;内容制作;时差视频;世面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一、资讯短视频的发展现状

2019年8月30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7.59亿,较2018年底增长3391万,占网民整体的88.8%。其中长视频用户规模为 6.39亿,占网民整体的74.7%;短视频用户规模为6.48亿,占网民整体的75.8%。[1]

短视频具有符合最短时效的视听观感和最大限度满足移动用户随时随地获取新闻需求的特点。[2] 近年以来,短视频市场开始向精细化、垂直化方向发展,主打新闻资讯的短视频平台开始出现,并急速增长,传统新闻媒体也转战资讯短视频领域。不仅如此,不少平台和媒体还专门推出国际资讯短视频产品,例如“梨视频”旗下的“时差视频”,“我们视频”旗下的“世面”等,都是专注于国际新闻资讯短视频生产的产品。

本文选取“时差视频”和“世面”在2019年8月25日至9月7日这个时间段内,发布在微博上、播放量超过100万次(数据截止2019年9月8日)的热门短视频(共计82个)作为分析对象进行内容分析。

二、基于“时差视频”和“世面”热门国际新闻资讯短视频的分析

(一)短视频主题分析

通过对82条短视频的主题类型进行分类,可以得出,社会类的国际新闻资讯短视频有50个,远超其他类型。时政类(13个)和科技类(10个)的短视频也相对较多。

通过对82条短视频内容和主题类型的分析,本文对其特点进行总结。

第一,紧跟国际重大新闻。在2019年8月25日至9月7日这个时间段,G7峰会、亚马逊地区大火等是全世界都高度关注的热点话题,与这些话题相关的新闻均获得了较高的播放量。以亚马逊大火为例,在82条国际新闻资讯短视频中,从不同角度报道关亚马逊大火相关新闻的短视频有6个。其中,有展示事件现场、反映当地居民态度的短视频《巴西土著大火前哭诉:想让所有媒体都来这里看看》,有报道官方看法的短视频《巴西总统质疑富国救助亚马逊:富人帮助穷人,难道不求回报吗?》,也有报道与亚马逊火灾事件相关的其他事件的短视频《NASA图像:非洲大火数量是亚马逊大火5倍》。

第二,关注与中国有关的新闻。这些新闻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与中国或者中国人直接相关的新闻。在82条短视频中,这类短视频共有11条,例如《美媒惊叹Costco开业挤爆:太疯狂了!看到中国消费者的價值》。第二种,是与中国国内热点相关的新闻。例如,《男孩不想上学求救路人:救救我,我不要上学》,视频内容是一个俄罗斯小男孩因不想上学在路上闹别扭的场景。该视频内容与中国并无直接关联,但中国国内也正值开学,这段视频的内容能够使广大中国学生以及有过上学经历的人产生强烈的共鸣。

第三,关注社会热点。在82条国际新闻资讯短视频中,有50条反映的是社会类事件,占所有分析对象的六成。在社会类事件中,大致分为三种,一种是贴近民生的、和民众的利益息息相关的新闻事件。例如,《澳洲素食者因闻到肉味起诉邻居,法庭驳回后仍要上诉》。第二种是突发性的紧急事件,例如《#波音787驾驶舱玻璃破裂#航班紧急备降东京》。第三种是无法预测的极端偶然事件。例如,“时差视频”在2019年9月5日18时28分发布的短视频《机长迟到乘客亲自开飞机,乘客:我也是飞行员,着急去度假》播放量为3031万,在82个样本中排名第一,这个事件无法提前预测,也无法确定是否会再次发生,是可遇不可求的极端偶然事件,容易引起大众的关注。

(二)短视频内容制作分析

基于对82条短视频内容编辑和制作形式的分析,可以总结出以下特点:

首先,符合当下短视频用户观看习惯。根据企鹅智库发布的《2019中国网民新闻资讯偏好报告》显示,过半用户对资讯短视频可接受的时长阈值为三分钟(即180秒)。[3] 在82个国际新闻资讯短视频中,有80个短视频长度在180秒内,其中有60个短视频时长在30秒至90秒的长度。在短短几十秒的视频中,还要突出精华部分。相对于传统媒体新闻类节目的视频剪辑方式而言,当下新闻资讯短视频的剪辑方式可谓“简单粗暴”,从视频开始得第一秒就直接进入事件现场,用真实的新闻画面来吸引和打动用户,以最快的速度为用户展示最核心的内容。这种视频形式恰好满足了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用户利用碎片化时间阅读的习惯。

其次,优化用户观看体验。《2019中国网民新闻资讯偏好报告》还显示,手机是用户获取资讯内容的绝对主力设备,以20岁以下用户为例,占比接近94%,远超其他任何设备或渠道(电视,电脑,报纸杂志,平板电脑,广播电台)。[4] 在82个短视频中,57个短视频是以竖屏形式制作的,占全部样本的近七成。用户在用手机观看竖屏短视频时,无需将手机横放便可观看满屏视频,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用户的观看体验。

再次,运用新闻报道的思路编辑国际资讯短视频。大部分国内媒体所发布的国际资讯短视频的报道内容,主要为转载和编译外国媒体的报道内容,在收集视频素材时,可根据编译的报道文字来配以相应的视频片段、图片以及图表等。以播放量为2547万的短视频《韩国成世界首个零出生率国家,民众:养不起、产后找工作难》为例,视频总时长为116秒,视频开头使用韩国电视台播放的新闻片段直接点题,视频的文字内容包括韩国统计局发布的消息和韩国媒体报道内容,这部分内容配以韩国医院新生儿房间的视频画面和背景音乐。除此之外,还有韩国统计厅人口动向科长在发布会上发布消息时的现场视频片段、1970年至2018年韩国的出生率趋势图,以及采访韩国民众看法的视频片段。另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采访新闻事件当事人获取第一手采访资料可以让短视频具有更强的新闻性。

三、国际资讯短视频制作的不足

国际新闻资讯短视频仍有其明显的不足之处。受时长限制,短视频通常难以完整地呈现一个事件,它重点展示的是事件中最能吸引用户注意的片段或者细节的结合,事件发生的原因、事件的后续等信息多用文字字幕的方式展现,而这些信息在新闻报道中非常重要,在一些突发事件、灾难性事件新闻中,这些信息更有价值,如果能够使用恰当的方式更加突出地展示这类信息,可以让新闻媒体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此外,从坚持新闻的公正性原则来看,目前新闻资讯短视频(包括国际和国内)基本呈现PGC+UGC的模式,即媒体专业编辑对用户生产的内容进行二次或多次剪辑后对外发布,不同编辑对某一事件看法不同、新闻制作的出发点不同,对同一新闻素材的剪辑角度也不同。国际新闻采编成本高且专业性强,除了像新华社这样在全球点多面广的专业通讯社,大部分媒体大部分时候没有一手消息源,主要依靠转载和编译,种种原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事实的传播。

四、结语

技术的突破与发展,是短视频发展的根本性推动力,5G时代的到来,将为短视频的发展推波助澜,国际资讯类短视频在这股洪流中也势必将有更好的发展。如何优化视频内容制作、让信息发挥更大的作用,是每个从业者都应当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CNNIC第44次统计报告: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6.48亿 蓝鲸财经记者工作平台[DB/OL].2019-09-05.

[2]邢弘昊.短视频与主流融媒体可视化表达[J].新闻爱好者,2019(3).

[3][4]2019网民新闻消费偏好:短视频是网民第二喜欢的资讯形式企鹅智库https://36kr.com/p/5193694.

作者简介:刘维靖(1990-),女,汉族,北京人,本科,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