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绿袍绿巾”看中国传统色彩观念中的等级制度

2020-03-02廉洁

中国民族博览 2020年1期
关键词:关羽

【摘要】关羽是三国时期的名将,由他衍生出的关公文化名扬四海,“关公精神”成为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象征符号之一。关羽“绿袍绿巾”的形象流传至今,其背后蕴藏的文化含义是什么,需要透过传统的五行色彩观念来剖析:封建社会的色彩应用必须合乎“礼”,存在严格的等级制度。

【关键词】关羽;绿袍绿巾;五行色观

【中图分类号】J206.3 【文献标识码】A

头戴“绿巾”,身着“绿袍”者,何人?历史上,能将这一色彩穿成象征符号的人,当属三国时期位居“五虎上将”之首的关羽。千百年来,关羽的人物形象在经过民间野史、话本杂剧和小说的传播、创作之后,变得立体饱满:他是义秉乾坤、威震华夏的骁勇将军,又是秉烛夜读、绝伦逸群的儒雅文人,文武双全。

关羽形象之所以深入人心,有多方面因素,除却当时社会的政治因素、文学创作的影响,民间关公崇拜的兴起及民间艺术创作对关公形象的塑造也十分重要。因为民间崇拜需要对着实物供奉参拜,于是艺人们根据坊间流传、话本小说创作出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关羽形象。

随着时代变迁,关羽的形容并非一成不变。在民智尚未开化的时期,关羽是“面怒而多髯,容状可畏”的形象。民间流传,人的肉体死后,魂魄还在,有冤不得善终者会化为厉鬼,出于趋吉避凶的心理,起初百姓供奉关羽只是希望关二爷的冤魂不要迁怒到自己。

至宋朝,供百姓娱乐的“瓦舍”增多,俗文化开始蓬勃发展起来,三国故事随着世俗文化的兴盛开始流行。关羽大义参天、尽忠汉室并喜读儒家经典《春秋》的形象与宋廷的执政思想及所处的社会环境有自然的契合点,在宋朝皇帝对他多次追封过程中,他忠义凛然、抗强助弱的形象愈加为世人所推崇。

到了明代,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对关羽的形象有了承前式的总结:第一回“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若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第二十四回“一日,操见关公所穿绿锦战袍已旧,即度其身品,取异锦作战袍一领相赠”;第六十六回“船渐进岸,见云长穿青巾绿袍,坐于船上”;第八十三回“忽门外一人,面如重枣,丹凤眼,卧蚕眉,飘三缕美髯,绿袍金铠,按剑而入”;第九十四回“只见云震之中,隐隐有一大将,面如重枣,眉若卧蚕,绿袍金铠,提青龙刀,跨赤兔马,手绰美髯……”关羽的外貌形象至明代《三国演义》之后,已基本确定。

关公崇拜发展至鼎盛时期,关庙遍寰宇。清朝的统治者们开启了一场造神运动,先后对关羽加封13次,同时将关公崇拜推向了高潮。人们在为关老爷建庙时也在铸像,或根据史书记载,或根据加封后的形象进行塑造,其姿态或倚或立;有着绿袍绿巾,手持书卷的坐像,也有身披绿袍金铠,提青龙刀,手绰美髯的立像。在关羽家乡,有一座仿帝王规制的关帝庙——山西解州关帝祖庙,这座庙宇采用前朝后寝的建制,在它的春秋楼内,有关羽身着绿色蟒袍夜读《春秋》的帝王造型塑像。

关公形象在民间传统戏曲中也有具体展现,虽是不同种类的戏曲,关羽的扮相却不尽相同,有特定的脸谱及装扮:揉红脸,勾丹凤眼,双眼俊秀,戴“关公髯”,手执青龙偃月刀、红马鞭,头戴绿色盔头,缀黄绒球配后兜,两耳垂白飘带和黄丝穗,着绿团龙蟒。这里的“绿团龙蟒”是戏曲服饰蟒袍的一种,承袭了明清时的蟒衣。蟒袍源于明代的“蟒衣”,被用来赐以有功之臣,因袍上绣有蟒纹而得名;到了清朝,蟒袍成为文武官员的常用礼服,品级较高的文武官员可穿四爪蟒袍,帝王黄袍上绣的则是五爪金龙。关羽死后,随著朝廷对他的追谥,其身份地位愈来愈高,服制也在变化:一介草莽时,穿的是绿麻衣,待到封为有官级品阶的王侯时,着绿缎蟒袍。可见,戏曲中的“绿团龙蟒”虽有舞台艺术效果的考量,却并未脱离当时的社会现实。

从中国传统绘画中,亦能看到关羽形象程式化的人物设色,不论绘画风格如何,笔触或细腻或粗犷,均以“绿袍绿巾”的形象居多。明代画家商喜的水陆画《关羽擒将图》,画中的关羽侧身屈膝坐于山谷高台上,神情专注,气宇轩昂。画家将关羽衣袍绘以绿色,把关羽的头巾涂成蓝色。

纵观民间创造的形式多样的关羽形象,尤以“绿袍绿巾”的人物设色运用居多。为什么关羽的衣袍不选其他颜色,而是绿色?这一答案要追溯到关羽所处的封建时代:绿色除了代表目所及的颜色本色,还代表着阶级。那么,在古代绿色代表什么阶级、穿衣礼制如何?这就需要我们从中国传统的色彩观念中寻找答案。

中国的色彩观念以阴阳、五行学理为理论基础,至秦汉时,人们对色彩的认知观念已基本确定,其后,伴随社会发展,思想观念虽略有变动,却没能跳出传统的阴阳五行色观。

关于五行说,最早在《尚书·洪范》中提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墙。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墙作甘。”金、木、水、火、土是从自然界中提取的元素,被视为万物产生的本源。五行说后又融入阴阳学说,万物相生相克,并将五行对应五兽、五帝、五色、五味、五方、五位、五脏等,构成阴阳五行学说的哲学体系。

五色观是阴阳五行学说的一部分。《周礼·考工记》曰:“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青与白相次也,赤与黑相次也,玄与黄相次也。”天地四方,与色彩一一对应,形成玄、黄、青、赤、白、黑六色。其中,“天”与“玄”对应,但天无形态,变化无常,“玄”作为有所象征的虚拟色彩,无具体色彩指向,因此,六色合为五色。方位与颜色建立起了一层“亲缘”关系。

中国的五色体系,受封建统治思想、礼制的影响,色彩被观念化、礼制化,成为当时某种社会意识的象征。从汉武帝采纳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起,儒学就成为正统思想。在《礼记》卷二十九中提到“衣正色,裳间色”,即衣上裳下,衣正色,裳间色。那么,何谓正色,何为间色?唐代《孔颖达疏》释义:正谓青、赤、黄、白、黑五方正色也,不正谓五方间色也——绿、红、碧、紫、骝黄是也。这里的正色与间色,不同于建立在光学基础上的西方色彩学的概念。我们知道,颜色本身是不带贵贱属性的,但“正”“间”的概念通过颜色反映出来便有了贵贱之别。

儒学以色明礼,“衣正色,裳间色”,衣上裳下,如若颠倒上下衣色,便是颠倒伦常,尊卑不分。这种森严的色彩等级制度,越至上流勋贵,愈加繁琐严苛。孔子的“恶紫之夺朱也”,从“礼”的角度,将颜色分为等级,朱色是正色,紫色是间色,礼法不可乱,一旦乱了,紫便是“恶紫”。彼时,人们对色彩的好恶标准便是以礼为先,全在色相之外。“礼不下庶人”,那些昭示地位等级的“礼”,亦不容平民僭越。

关羽生逢东汉末年,年少时因除当地恶霸被迫背井离乡,途中卖过枣。可以看出,他生活在社会底层,平民自然不会着正色,于“礼”不和,只能择间色麻衣。

早在秦汉之交,统治阶级就曾以帻巾颜色来区别百姓的身份地位。规定“庶民为黑,车夫为红,丧服为白,轿夫为黄,厨人为绿,官奴农人为青”。到了西汉末年,律法松动,允许农民穿青色、绿色的衣服,贵族奴仆多着青色。

《说文解字》释义,青是东方正色,绿是东方间色,东为木,木色青,水克土,土黄,并以所克为间,故绿色青黄也。

“青”字在东汉刘熙所著《释名》中是这样描述的:“青,生也,象物之生时色也。”也就是说,“青”是取生长之意,万物复苏,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色。大约相当于如今的浅绿色。“青”与现实生活相连,外延又十分丰富,是绿是蓝,具体要看语境,为区分不同程度的青色,根据生活经验又有天青色、蟹壳青、鸦青,女子的头发又被称作青丝。青色涵盖了现代光谱中的绿、青、蓝甚至黑等诸多颜色。“绿”在《释名》中亦有注解:与深深的泉水颜色类似的都称为“绿”,“绿”字使用极早,意义也很明确,如“秋风何冽冽,绿叶日夜黄”、“春风又绿江南岸”等诗句中的“绿”与现代的绿色基本相同,不似“青”那样变幻多端。

“青”虽为正色,但反映在官服上,多出现在低阶官吏的身上。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定九品官人制度,“以紫绯绿三色为九品之别”,就把绿色定为小官们的服饰颜色。南北朝时,北魏曾定制五等公服,从高到低分别为朱、紫、绯、绿、青五色。唐太宗也规定六至七品官员穿绿,至宋元明时期,继续用绿色要求六品以下官员服饰色彩。

由此可见,颜色的等级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礼制的产物。关羽的“绿袍绿巾”的外形色彩与他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息息相关相关,《三国演义》中几次描述关羽外形,衣袍色始终围绕“绿色”,但他的头巾色卻有“青”“绿”色,之所以会这样,大概与“青”丰富的外延相关,但根据他所处汉朝的色彩观念判断,最终应该落脚在间色“绿”上。关羽作为《三国演义》中形象个性最鲜明的人物之一,通过了解传统色彩观念,研究他的服饰色彩,有助于我们理解时代故事。

中国的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孕育发展,能被传承下来的,形成了优秀的传统文化,而文化中蕴含的稳定的思想精神又成为优良的文化传统,指导人们去理解、欣赏藏于传统文化中的内涵,二者相辅相承。阴阳五行色彩观只是这一文化系统中的一个小小分支,如果没能把握传统色观中的传统思想,便无法理解传统色观,当然也就无法认同由传统色观导致的社会现象。

关公家训教导后人“读好书,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圣人言通俗易懂,但具体怎么落实又发人深思。什么样的书是好书?我们需要看哪些书?费孝通先生给了我们一个参考答案。他在谈到“文化自觉”时,曾如是说:“文化自觉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们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古,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因此,我们对文化需有“自知之明”,能读懂自己民族的文化才是首要。

参考文献:

[1]陈鲁南.织色入史笺[M].北京:漫游者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5.

[2]姜澄清.中国色彩论[M].兰州: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3]张岱年.中国文化精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廉洁(1986-),女,汉族,山西运城市人,现就职于运城市关圣文化建筑群管理办公室,文博初级助理,毕业于南开大学设计艺术系(色彩应用方向),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关羽
华容道
王南为何喊关羽为主公
我向关羽借勇气
酒驾
关羽获奖
关羽大意失荆州
关羽是个“大路痴”
关羽收刀
罗贯中实在是太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