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间舞蹈“蛾蛾灯”的美学研究

2020-03-02阿依林芳陈权

中国民族博览 2020年1期
关键词:民间舞蹈

阿依林芳 陈权

【摘要】“蛾蛾灯”是川西坝子独特而精彩的民间舞蹈形式之一。它流传于四川省的温江区、郫都区和德阳市一带,深受当地百姓的喜爱。本文以温江区为主要研究地域,围绕“蛾蛾灯”的形式之美、动态之美和艺术价值三个方面进行的调查与研究,旨在呼吁更多的舞蹈工作者,参与到民间舞蹈“蛾蛾灯”的保护和传承中来。

【关键词】民间舞蹈;蛾蛾灯;美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2019年度“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基地”“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项目《民间舞蹈“蛾蛾灯”的美学研究》,(项目编号:19Y028)。

一、蛾蛾灯概述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四川卷》对“蛾蛾灯”做了大体的描述:“《蛾蛾灯》的形式和车灯相似,由两人表演,一人饰爷爷(推车人),一人饰孙女(坐车人)。通过赶场(上集市)路上的上坡、逗孙、扑蝶等情节来表现祖孙俩对田园风光的热爱,抒发欢悦心情。”

依据上述文献资料并结合田野调查,我们发现“蛾蛾灯”的舞蹈形式是摹拟川西平原的鸡公车载人、行路的生活习俗而创造的。舞蹈的主体围绕祖孙二人展开。赶集时,爷爷头戴草帽并用竹篾挑起紙糊彩画的蛾蛾(川西人民称“蝴蝶”为“蛾蛾”)推动鸡公车载着孙女,在赶集路上上坡下坎时,爷爷通过腰的涮动和头的点、摇,使蛾蛾在孙女的头顶上方上下飞舞、左右盘旋;坐在车上的孙女,则舞动手中的彩巾和折扇来扑蛾蛾,由此形成了川西坝子独特的舞蹈表现形式。

二、蛾蛾灯的形式之美

采访曾任四川省音乐舞蹈研究所副所长的杨莉老师得知,“蛾蛾灯”的产生与“湖广填四川”有关。“湖广填四川”是指发生在清朝康熙年间的一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四川通志》中提到“蜀自汉唐以来,生齿颇繁,烟火相望。及明末兵燹之后,丁口稀若晨星。”由此可知,四川地区在明末清初时,历经兵荒马乱、背井离乡等变故,人烟稀少,满目疮痍。后康熙皇帝召集相关部门听取有关汇报,正式颁布了一份名为《康熙三十三年招民填川诏》的诏书:下令从湖南、湖北、福建、广西、广东等地大举向四川移民。

在此次“湖广填四川”的大型移民活动中,不仅促进了四川地区各行各业的积极发展,更是加强了四川地区同东南沿海地域的文化交流。“蛾蛾灯”的产生便是很好的印证,其舞蹈形式类似于东南沿海地区“采茶扑蝶”。是人们在劳动作创造出来的一种歌舞形式,以采茶和姑娘追扑茶树间蝴蝶最为精彩。它把茶农们劳动时的欢乐氛围和对生活的美好热爱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外来的灯类的歌舞形式来到四川地区后,很快的便融入了川西坝子的特色。蝴蝶也因地域原因而被叫做“蛾蛾”,“三月间赶场,田坝里菜花盛开,蛾蛾飞来飞去,有时在你脑壳上打旋旋桂枝坐在车上用手打来打去扑蛾蛾,一次要捉好几十。十月腊月赶场,菜籽花没有了,那怎么来的蛾蛾呢?桂枝闹着要蛾蛾,咋办……脑壳一转,何不糊个蛾蛾拴在杆杆上……插在腰杆上,推起车来,又不占手,又能逗桂枝。果然逗得桂枝哈哈笑。”由此可知,其产生与川西平原人们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使得东南沿海地区的灯舞文化,最终在川西坝子扎下了根,并随着社会环境的影响,最终形成了极具川西特色的新的灯舞文化,并成为川西平原珍贵而独特的艺术资源。

“蛾蛾灯”舞蹈中,共有爷爷和孙女两个角色,及道具鸡公车。爷爷头戴草帽圈,挂灰白色的胡须,着短衫长裤,背一杆长约两米的竹篾,竹篾顶端系一只纸糊彩画的蛾蛾。孙女梳双髻,着绣花衣,腰系围腰百褶花裙,右手持折扇,左手拿丝巾。鸡公车是川西坝子独有的独轮小车。作为舞蹈道具,整车木质,车两侧以外用荷叶边彩绸包裹,车前一朵大红绸花,车后两手柄系绸带,车身放置一对假脚,假脚着裤着鞋。行走时,将车绑在孙女身上,爷爷便是拿着车后两手柄并将绸带挂于肩上。

就鸡公车上的假脚,曾任四川省音乐舞蹈研究所副所长的杨莉老师讲道:“鸡公车旁用彩色帘子围住,假脚脚面以孙女的百褶花裙盖住,这样做释放了孙女的脚,让她的行动特别灵活机动,表演更为自如。假脚盘腿坐在鸡公车上,给人以假象,外在形象以为女演员坐在鸡公车上的,如果真正坐在车上,会妨碍动作发展,限制了上身动作。”这便是“蛾蛾灯”的又一独特之处。

三、“蛾蛾灯”的动态之美

“老艺人在表演实践中,总结出许多耍蝶的艺决,如‘想要蛾蛾团团转,颈项(脖子)硬起腰要涮;‘要使蛾蛾打飘飘,脑壳(头)颈项左右抛;‘想要蛾蛾停又站,颈项脑壳轻轻颤等。”经过田野采风和对文化部第十五届全国群星奖优秀节目奖的作品《蛾蛾飞》进行分析整理,笔者发现“蛾蛾灯”的舞蹈动态不止如此。还有孙女的“前打扇”和“小划扇”;爷爷的“颠颤步”和“脆挑头”。

“前打扇”是孙女上肢的主要动作之一。坐于鸡公车上的孙女右手持折扇,左手拿丝巾,活泼好动的她手臂自由的在身体前方摆动,扇子因为手臂的摆动而一开一合。动作时,右手持扇曲臂点肩,左手拿丝巾胸前曲臂点右手手肘准备,再右手往前打至前平位,左手开至旁平位,然后左右手依次回曲臂点肘、点肩的准备位。右手的折扇从曲臂点肩的关扇状态到前打的开扇状态,整个动作轻快有力,再配以头的轻微左右倾头。

“小划扇”同样是孙女上肢的主要动作之一。孙女坐在鸡公车上,由于赶集路上上坡下坎的变化,身体重心本能的向前变化,伴以左右手在身体正上方和两侧的小划圆。上坡动作时,身体略微后仰,双手身体正上方伸直,以手腕为轴,双手交替里绕小划圆;下坡动作时,身体前倾,双手旁斜下45度,以大臂发力,带动整个手臂的小划圆,双手的小划圆为交替划圆。这两个动作不仅表现出孙女的天真浪漫,更加强化了她的活泼可爱性格来。

“颠颤步”是爷爷的下肢主要动作。爷爷推着鸡公车,走在田坎小路上,一方面是因为坑洼不平的地面,走起路来就会处于颠颤的状态;另一方面是爷爷走路时,故意一颠一颤,来逗孙女开心。动作时,双腿屈膝大八字打开,身体重心向下,膝盖放松,走路时处于一颠一颤的状态。

猜你喜欢

民间舞蹈
山西民间舞蹈与地方院校舞蹈教学的融合发展研究
结合流行元素提升民间舞蹈教学效果
论地域性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影响
探讨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应对策略
浅议民族民间舞蹈的继承创新与发展
基于地域文化的民间舞蹈艺术传承发展策略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浅议民族民间舞蹈的继承创新与发展
引导探究教学法在民间舞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我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