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有效结合的途径

2020-03-02李新

中国民族博览 2020年1期
关键词:有效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德育教育

【摘要】当今社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日益彰显,优秀传统文化中处处蕴含着不可忽视的德育力量,具有强大的德育教育功能。在当今高校的学生德育工作中,应充分重视和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使之在学生精神教育方面发挥最大作用。本文将以中国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相结合为切入点,探索学校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人格魅力。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德育教育;有效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中国传统文化是经过数千年的积累和沉淀形成的一种思想文化,其中的优秀思想成分需要我们积极思考与借鉴。当今社会社会建设不仅仅是物质文明建设,更需要精神文明建设的支撑。精神文明建设离不开教育,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所以在学生中如何利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开展有效的德育值得我们深思。

一、当今社会德育教育背景

(一)大环境背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自媒体等一系列先进技术纷至而来,信息化技术为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带来的便利毋庸置疑,电子化产品、技术备受当代年轻人的青睐。但与此同时,年轻人缺乏自律性的后果下带来的是一些道德素养丢失、信念目标迷失,行为举止不当的社会现象。那么针对社会信息化技术带来的社会不良行为现象,许多学校他们出台了一些过于制度化惩戒化地督促引导学生提升个人修养、道德品质的措施,虽然此类措施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不良行为的发生,但是不能从根本上使得学生从内心认识到个人道德品质的重要性,不能把握好德育教育在自己学习生活中的位置。

(二)学生道德的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所具有的二重性给当今社会整体价值取向带来了积极和消极的双重影响,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主流呈积极、健康向上的态势。”[1]但与此同时,仍在少数学生中存在缺少坚定信念,远大理想,消极悲观,缺乏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的现象。在激烈竞争、物欲横流的社会大环境中,学生个人的道德品质显得尤为重要。

(三)学校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学校的办学宗旨办学重点放在了学生的就业方面。他们为了创造良好的就业成绩,许多职业院校把许多课程重点放在了专业课或者职业技能课程上,他们对于培养学生道德品质有重要作用的文化课设定的少之又少。即便开设传统文化相关课程,对于课程的设定也是传统的照本宣科,注重知识灌输讲授,忽略了语文教学的功能其实在于用文化感染熏陶学生,在于激发学生学习文化的兴趣,用优秀文化、用浓厚的文学气息引导学生注重个人道德素养的提高,完善自身人格,树立正确价值观。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德育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崇高的精神追求,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是我们民族的价值信仰,是我们民族的优秀品格。”[2]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怀本身就是个人道德规范的体现。我们从小接受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包括很多先人志士的爱国英雄事迹,如林则徐发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3]宋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4]……他们以国为家,热爱祖国,关怀百姓,临危不屈的爱国主义情怀指引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他们坚定自己的理想目标和信念并推动他们为之努力奋斗。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以德为本的处事原则

儒家思想的核心便是“仁者,爱人”,儒家思想强调以人为本,以德为本。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德育教育的强大文化动力。如孔子曾说:“主忠信,徒义,崇德也。”[5]、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6]、孔子的这些论述体现出个人道德品德与群体美德进行了融合,道德品质已经从个人扩展到整个整个社会和国家,这就要求我们当代大学生为人处世以德为首,这样才能达到社会乃至国家造就德能兼备时代新人的要求。

(三)帮助学生树立互助互爱的伦理规范

尊老爱幼、互帮互助才能推进我们社会文明进步的步伐,互助互爱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忽视的因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7],“报怨以德、心底无私天地宽” [8],这些古人语录无不在告知我们一个社会只有形成宽以待人,互帮互助的风气才会充满温馨,给个人的发展提供无限可能性。同时对于当代学生来说,拥有合作协助意识,与他人同行,才会在成功的道路上越走越近。

三、如何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有效融合

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无不在我们生活中存在,那么如何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教学中推进德育教育,如何把两者融合值得我们探讨。

(一)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学科教学

在目前的教学态势来看,教师授课往往过于教授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和考试重难点,教学目标过于单一,特别是和道德规范有密切联系的语文教学等人文学科,语文教学、政治教学等学科应该在课程教学上进行创新,并有效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和红色经典教学,我们应该改变教学方式,改变原本枯燥无味的知识点灌输,将传统的教学模式与信息化手段相结合,深度挖掘文学教学中的德育资源,让学生不再枯燥被动地学习文学文化,如通过诵读诸子百家的经典语录、源远流长的诗歌史志,或者观看红色教育经典视频,编写校本课程等等,使得学生在文学作品、文学经典、古人先贤事迹中受到精神的洗礼,文化的熏陶,正能量的鼓励,让学生在日常教学中潜移默化的提升个人道德修养,思考人生,积极进取,在未来奋进的人生之路明确德育为先的目标,坚定信念,做德智兼备之人。

(二)积极营造校园德育文化氛围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加强青少年德育教育的有效载体和重要阵地。通过课余文化活动举办对青少年实施思想道德教育,更有利于学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纯洁思想,对青少年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9]我们可以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节日、重大节日、重要事件或者人物举行主题班会教育活动或出游活动,明白传统节日的由来和文化底蕴;也可成立校园传统文化专业性的社团,组织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征文比赛、诵读比赛、摄影比赛、歌唱比赛、社会志愿者活动等等,通过一些列活动使得学生感受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通过丰富多彩、励志人心的文化活动让学生领略到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主动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洗礼;此外,我们还可以定期开展文化大讲堂,邀请专家学者为学生讲知识,确切的说是讲故事,让学生在仿佛听故事一般的讲堂上感叹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先人先贤的名人事迹,激励自己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魅力;还可以进行校园宣传栏、宣传窗、版面墙的设置来普及传统文化,渲染校园文化气氛,使得学生在行走中接受优秀文化的洗礼。

(三)充分利用網络平台进行传统文化德育宣传

现如今,媒体网络的发展已经不容忽视。利用好网络平台必将加强传统文化传播促进德育发展。学校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好校园数字化图书馆,例如通过扫码登录阅读界面,选择读书种类……也可利用学院公众平台、微信平台、班级QQ群等传播优秀文化成果,或者进行优秀文化文学作品推送;同时学校可以设置固定文化阅读或观影场所,让学生通过网络媒体学习经典语录、礼仪礼节等德育教育知识;还可以设置学生文学交流论坛,学生可以在读完一本好书或看完一部好电影后在论坛交流分享自己的感悟心得,也可建立促进思想道德规范提升的专题网站,通过组织上传一些图文并茂的主题文章,让学生在趣味性与知识性相融合的文化海洋中畅游。总之,利用好使用好网络媒体,扩大中国传统文化德育育人的功能。

中国传统文化拥有悠久的历史,又结合时代的要求不断与时俱进,充满新鲜活力。新时代的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孕育的强大的德育力量,利用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发扬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用优秀文化熏陶学生,感化学生,塑造学生,培养学生的行为美,德育美。

参考文献:

[1]张丽艳,唐振才.对大学生加强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教育的思考[J].黑龙江畜牧兽医职业学院学报,2008.

[2]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4]安贤仙.中学德育中的传统道德经典教育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2013.

[5][6][7][8]钱穆.论语新解[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9]武月锋.传统文化现代意义开掘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赤峰学院学报,2010.

作者简介:李新(1988-),女,研究生,助教,就职于河南护理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有效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德育教育
美术教学中传统元素与流行元素的有效融合
浅论中职语文教学与生活的有效融合
浅谈中职学校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有效融合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河南民歌的艺术特征分析
初中科学课程中利用情境教学法渗透德育的探讨
浅析小学校园文化的德育教育
初中政治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分析
德育在新传媒时代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
高中美术鉴赏与语段阅读的有效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