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民族民间文学的活态传承

2020-03-02田洁

中国民族博览 2020年1期
关键词:活态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摘要】民族民间文学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今后需要通过建成活态传承体系实现对其的充分合理保护。基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民族民间文学活态传承问题的研究,本文建成了该工作体系的建设思路,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出了成体系化的活态传承工作制度,以实现对于民族民间文学的成分合理保护。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文学;活态传承

【中图分类号】I27 【文献标识码】A

不同民族的民间文学类型和表征都具有极大的不同,而在活态传承体系的建设中,也要通过对于当地的文化范围已经建成的传统文化保护体系,实现对于该工作系统的优质合理检测,在此基础上建成针对传统文化以及民族民间文学的保护工作。此外就作用效果上来 看,活态传承工作在落实过程中也要通过对于当前存在问题的全面解决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体系。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民族民间文学的活态传承问题

(一)传承目标问题

只有在建成明确合理的民族民间文学传承目标基础上,才能够在此基础上提高传承体系的运行质量,可以在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度分析基础上提高对于民族民间文学的传承水平。

当前的问题在于,一方面当地的政府部门不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涵盖内容,另一方面认为民族民间文学与常见文学体系之间并无差异,这就导致在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其主要的工作重点包括对于当地的民俗文化、歌曲文化以及民众的民间活动等内容的保护,而对于民族民间文学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自然导致民族民间文学处于无法传承状态[1]。

(二)传承路径问题

传承路径问题事实上要分建成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综合传承为基础的体系,在此基础上分析所有的需传承项目,而当前在大量的政府部门工作中,并未全面分析这两个工作项目的异同点和具备的特征,这就导致在实际的管理制度制定中容易出现反复变更问题,降低了整个工作体系的开展质量。此外就传承路径的使用方式上来看,一些区域的政府部门对于最终的监察路径管理水平较差,常见的问题有该路径与其文化特色不同、并未注重对于文化的外延扩展以及内涵优化等工作,实际保护工作中不思变、不传承以及不发扬,会降低整个传承系统的实际运行质量。

(三)传承方法问题

传承方法要能够发挥重要作用,需要建成非物质性文化遗产和物质性文化遗产的共同融合传承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植于物质文化遗产,让其获得物质支持,物质性文化遗产要借助非物质性文化遗产被更多人接受。民族民间文学却由于其特殊性,要和这两类遗产都能够深度融合,其作为一种思想以及民族精神和文化的高度囊括,自然无法跳脱以上两者保护体系。当前的保护问题在于,各地政府部门难以对民族民间文学进行分类,导致其未能建成根植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性文化遗产的保护体系。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民族民间文学的活态传承思路

(一)注重民族文化

民族民间文学自然会根据当地的民族文化特色产生和发展,这就导致不同的民族文学表达的风格以及传递的思想具有极大差异,而当抹除了这种差异性时,则转变成了当前的普适性文学体系,所以在民族民间文学的活态传承中,必然需要保持文学的特征性。比如对于苗族的民族民间文学来说,由于苗族的文化体系较为豁达,所以通常情况下更注重对于一种豁然开朗状态的思想表述,并且该过程中更好地体现了当地的民间传说,而对于传统的汉族文学,通常情况下更倾向于一种内敛的情感表达方式,所以在民族民间文学的活性传承中,要求当地政府部门从当地的文化情况和类型的角度切入,了解当地的文化表现形式,才能够防止后续发展中让民间文学失去生存土壤。

(二)明确文学特征

由于不同民族的民间文学特征带有强烈的当地文化缩影,所以要通过对文学思想的使用和分析,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的过程中通过推广和宣扬的方式,让当地的民族民间文学获得了更好的发展。比如对于京族来说,由于其文化中具有浓厚的海洋崇拜思想,所以在各类的民间民族文学中会通过对于各类海洋神话故事的演绎完成对于这类文化形式的的传达。就当前的京族常见民间文学中表达的内容分析工作发现,民间文学中的故事包括海洋中的一些生物、当地的自然神话等。从中可以发现民族民间文学作为非物质文化的一个重要表现渠道,在当地民众能够更好了解文化思想、文化理念及文化内涵时,自然能够领悟民族民间文学的特征和内容。

(三)制定传承体系

民族民间文学极其脆弱,在传承体系的建设中必然需要依托于非物质性遗产的保护工作[2]。本来提出的方法和建设思路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要同期通过对于民族民间文学中含有思想的讲解与灌输环节,让更多的民众在了解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的情况下,让该区域的民众强化对民族民间文学的阅读兴趣。比如对于上文中提及的京族来说,当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当地的民间习俗、生活习惯以及人群聚居过程中的一些行为等,在今后的各类活动中也可以通过对于这些行为的相关研究和民间文学作品的再次撰写,让民众写入对于民族民众生活中的相关内容,并且可通过教学以及改进或优化原有民族民间文学故事的方式,让外地游客以及传承者更好地了解当地的民间文学体系。

(四)加大传承力度

传承力度的加强需要建成相应的资金支持系统,并且让更多的人员能够主动参与到这一体系中,才能够更好带动这一工作项目的运行和发展。对于传承力度的加大过程,一方面可通过政府部门建成专业性规章制度的方法,带動更多人参与到对于物质性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同保护体系,事实上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视作整个保护体系中的最基层部分,非物质文化保护的整体概念为整个体系中的中层部分,民族民间文学保护则可视作最高等级的被保护具体项目之一,只有在基础被充分夯实的情况下才能够完成后续的工作。另一方面则要通过加大对于传统文学研究深度的方式,并且可通过建成专门教学班级的形式,让更多人了解当地的民族民间文学具体特征和表达形式。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民族民间文学的活态传承体系建设

(一)传承目标优化

在民族民间文学的优化中,最基础目标为通过民族民间文学的保护,从而让当地的文化思想、民间故事得到更好传扬,而高级目标则是让民族民间文学带动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基层目标实现过程可通过让当地学校开办专门班级的方式,讲解当地的文化体系,并且之后让学生创作,具体的区域性建设过程可以在小学阶段让学生参与到具体的课程中,该课程要以兴趣班的形式存在,由于小学生通常对各类故事有更高的接触兴趣,所以这类兴趣班可以吸引更多学生参与。教师在讲解各类民间故事之后,可以让学生开洞想象力对人物关系以及可能发生的故事进行撰写,通过这种二次创作的方式加深学生的印象,当所有学生能够更好了解民族的文化时,才可以让其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加强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感,主动通过对民族民间文学作品的流传和二次乃至多次创作扩宽文化的传扬范围。

(二)保护区域建设

我国民族数量较多,并且当前已经逐步实现了各个民族间的居住区域混合现象,这一方现状虽然可以更好的让各民族之间互相交流,但是对于民族民间文学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质量提高过程不利,所以今后的工作中可以通过建成专用保护区域的方式,让更多的本民族人员参与到相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尤其是在文学的口头传承过程,更是可以在同一个文化环境下,让更多人员参与到文学的宣传过程,实现对于民族民间文学的有效传扬。比如在某地区的民族民间文学实际保护过程中,建设了专门性质的培养机构,工作方法为传统文化的教学班以及相应的文学创作组织,学习班主要面向对象为较低年龄层次人员,而创作组织面向对象为较高素质的人员,前者可以实现民间文学的口头传扬,后果可以实现文字传承。

(三)文学开发加深

事实上民族民间文学作为民族文化的瑰宝,当前各个民族之间的人员都对其他民族的文学有一定的研究热情和兴趣,所以今后可以通过对这一现象的高效应用,实现对于民族民间文学的高效传承[3]。

在具体的工作中,各类专家学者要加大对于民族民间文学的研究力度,并且重视对于当地文化体系的分析和研究力度,通过二次加工创作等方式,让民族民间文学体系能够更好传承,甚至可以建成相应的影视剧,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文化的持续性重视水平提高阶段,可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更多年轻观众加深对于其他民族民间文学的了解深度。

四、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开始重视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作为文化遗产的最重要表现形式,民族民间文学自然需要加大保护力度。目前存在的问题包括保护目标不明确、保护路径建设质量较差等,今后需要完成对于当前存在问题的全面改革和排除。可采用的方法包括划分专用的保护区域、注重对于当地民众的教育以及强化对于当地文化宣传范围等方式,建成综合性的保护和活态传承工作体系。

参考文献:

[1]肖艺能.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公法-软法-私法混合管理模式探讨[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4(1):181-188.

[2]崔小云.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纪录片的创作策略[J].传播力研究,2019,3(6):10-11.

[3]谭宏.非物质文化遗产視野下民族民间文学的活态传承——以口头文学为核心[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8(6):69-78,86.

作者简介:田洁(1980-),女,山西灵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民间文学与文艺民俗学。

猜你喜欢

活态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面向文化创意产业的闽南民间故事活态传承路径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价值与途径研究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川剧活态传承的价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