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篮球体育人才培育策略研究
——基于篮球教学中平衡能力的训练

2020-03-02

经济师 2020年5期
关键词:篮球运动篮球身体

●何 帅

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我国又制定颁发了《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高职院校学生应具备部分文化卫生体育知识,具备健康的体魄,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篮球运动是我国高职院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构成部分,篮球运动能够有效促进高职院校学生身心健康,达到推广体育精神,增进高职院校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作用。篮球运动最主要的特征为“竞技”,在高职篮球教学中也不例外,学生进行技巧训练、知识学习,目的不仅仅为强健身心,同时也为在比赛中获得优良成绩,并体会到篮球竞技中蕴含的奥林匹克精神。在篮球比赛中,参赛者需要灵活应用站立、跑动、急停、急跳、跨步、转身、滑步等动作,且身体务必要保持平衡,如此才能够在恰当的时间争取到有利机会,就当前我国各地高职院校篮球教学现状来看,教学措施存在一定问题,平衡能力训练处于缺位状态,教学方法不成体系。因此,亟需对高职院校篮球教学中平衡能力的训练进行系统梳理,以为相关教学、训练工作提供可靠借鉴。

一、篮球运动平衡能力分析

站立、跑动、急停、急跳、跨步、转身、滑步等动作,还可根据运动需要以及运动员的身体基本情况细分,技术方法种类繁多,应用方式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所有动作的宗旨都是快速转换身体重心,在保证身体平衡的基础上,快速、有力的蹬跨,以充分发挥运动能力。

(一)篮球运动平衡能力力学分析

根据力学基本原理,人体平衡基本条件是合力矩、合外力均为零,身体平衡还需要考虑到以下要素:一是支撑面,在运动中,运动员两脚尖的平面为支撑身体的面,支撑面积越大,身体的稳定性也就越突出,也就是说,运动员在移动过程中,双腿的间距越大,那么身体也就越稳定,维持平衡也就越容易;二是重心的高低,身体重心越低,那么稳定性也就越强;三是重心投影线和支撑面的相对位置,重心投影线越靠近两腿中心,那么稳定性也就越强。根据篮球运动的特征以及人体活动的内在规律,静态平衡的姿势具体应表现为:运动员双腿左右开立,双脚距离与肩同宽,双腿略微弯曲,大腿、小腿角度维持在135°左右,踝关节角度维持在70°左右,头部略微向前倾斜。如此就能够确保身体有良好的稳定性,在对抗、移动过程中以此为标准对身体的动作进行调整,就能够持续保持平衡,并能够灵活应用站立、跑动、急停、急跳、跨步、转身、滑步等动作。但在实际运动过程中,许多外部因素也会对平衡状态的维持构成影响,如头部和身体的协调、上肢和躯干的协调、下肢的稳定性。

(二)篮球运动中身体平衡的特征

篮球运动技术动作中涵盖人体的线性运动、球的线性运动、角运动、不同动作的复合运动,身体的平衡可大致分为稳态平衡、静态平衡。静态平衡主要是指在运动过程中,人体的位移和人体的姿态保持不变;稳态平衡主要是指,在对抗条件下或者无对抗条件下,未达到某一个技术效果或者战术进攻目的,根据时机、空间条件变化体位,将站立、跑动、急停、急跳、跨步、转身、滑步等动作结合在一起,根据惯性或者其他力学要素来控制身体平衡。客观角度看,在比赛中,篮球运动员身体平衡是稳态平衡、静态平衡互相转化的过程,是一个平衡到不平衡的循环变化过程。

从上述内容我们能够窥见,篮球运动身体平衡的训练绝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专业运动员尚需要长期的锻炼来形成运动习惯,或者采用长期的外部控制方法来约束其动作,在高职院校中,篮球教学时间相对较短,无法采取“常态化”训练模式,以致于篮球运动平衡能力训练效果不尽人意。

二、高职院校篮球教学中平衡能力的训练策略

(一)完善训练体系

我们从上述内容可了解到平衡能力训练的复杂性,在常规情况下,正常篮球运动员训练平衡能力,需要长期的专业化训练或者有针对性的动作约束,而高职院校并不具备这些条件,教师若想要提升学生的平衡能力,则应该选择几个重要动作,对学生的动作进行优化、规范,以保证学生在比赛中、对抗中能够始终保持身体平衡。

平衡能力训练体系的完善要从篮球对抗中的常见动作形态入手,这里提出获得球、投篮、推进和转移、持球突破四个方面的训练,具体为:

1.获得球。获得球可作为高职院校专项训练项目之一,教学过程中,需对学生腿部、背部、腰胯部的状态进行约束,获得球过程中,身体应处于“静态平衡”状态,身体朝上,双腿略微分开,以跨步、跳步来改变身体空间位置,获得球后,篮球应握持在胸前,以形成完善的静态平衡。能力训练分为“跃进、跳接、握持”三个部分,让学生逐步开始训练,最终形成一个完善的运动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准来合理分配课时。

2.投篮。有效投篮多是在对抗中突然发生的,表现为“起跳后迅速出球”,投篮过程中平衡状态为稳态平衡,高职篮球教师可将原地跳投、转身跳投、运球急跳作为具体的训练项目,可采取学生排队轮流投球的方式训练,训练课时应该在全学期穿插,若学生篮球基础薄弱,则应该在前期增加训练比重,直至学生形成基本的运动习惯。

3.推进和转移。推进和转移需要灵活应用“站立、跑动、急停、急跳、跨步、转身、滑步”等动作,对于高职院校篮球教学而言,这些动作的训练耗时过长,所以建议各高职院校篮球教师,将推进、转移作为一个连贯的动作训练,以学生步伐不乱为训练目标。

4.持球突破。持球突破时的身体动作表现出“急、快”的特征,在持球突破的过程中,运动员需要充分发力,同时需要保证身体平衡,对于高职院校篮球教学而言,持球突破的训练应该结合比赛项目或者训练比赛一同进行,教师在比赛前应该强调正确的突破方法,促使学生在对抗中将其付诸于实践,如此才能够让学生形成符合自身运动条件的突破动作。

(二)关注重点问题

1.保持较低身体重心。让学生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保持较低的身体重心是基础条件,教师应时时刻刻提醒学生,让其形成条件反射,具体表现为:双脚距离与肩同宽,保持容易活动且稳定的动作。比如在摆脱、切入的过程中,重心需要下降维持在两脚之间,上体略微向可能运动的方向倾斜,身体呈现为一个稳定的角度,下肢三个关节在下沉时紧绷,动作时又需要根据动作需求快速伸直。

2.保证腰胯灵活。如上文所述,腰胯部位置决定了身体重心是否得到有效控制,灵活的、协调的腰胯活动,是确保身体平衡的枢纽。在运动中,腰胯的灵活性主要表现在后跳、前跳、摇晃、转动等动作上,腰胯还需要同时和上下肢协调,以实现对身体重心的有效控制。在篮球教学中,教师就要根据具体动作引导学生调节腰胯位置,促使学生养成正确的运动习惯。

3.合理控制脚法。双脚之间的空间构成了支撑身体的平衡面,在篮球运动中,运动员双脚为不断运动的状态,所以平衡状态也在不断变化,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学生的脚步发力方法,如脚前掌,前脚掌内侧、外侧、脚趾、脚跟等部位的用力方向不同,平衡状态也有所不同。以跑步急停为例,一般情况下,正确的“跑步急停”动作需要脚跟先落地,然后将发力点从脚尖过渡到前脚掌,最后用前脚掌内侧发力,以确保重心始终控制在双脚距离的中心线上。对于高职院校篮球教师而言,所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是学生步伐是否杂乱无章,重心是否无法有效维持。

另外,平衡能力的训练应该贯穿在篮球教学全过程中,学生的篮球运动基础水平、身体素质等均存在一定的差异,在经过统一训练后,其平衡能力也有可能参差不齐,所以需要选择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长期训练、坚持训练,根据其状态逐步提高难度并倡导在实际对抗中应用。同时,要注意训练的量以及时间,综合考虑到可利用的课时,确保能力训练的长效性、有效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能力训练”在高职院校中处于较为尴尬的位置,长久以来,篮球运动在高职院校教学体系中都处于“附属地位”,开展篮球比赛、开展篮球运动的主要目的为锻炼学生身体素质,多数教师认为能力训练过于专业、过于严苛,不符合高职院校的学情。事实上,无论高职院校人才培育内容几何,都应该以专业化的态度来规范篮球教学内容,强化能力训练水准,如此才能够突出篮球运动本身的竞技性,以篮球本身的特性来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全面发展。广大教学工作者应对上述内容有足够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平衡能力训练方法,以提高教学水准。

猜你喜欢

篮球运动篮球身体
篮球36计之瞒天过海
篮球
篮球运动之于学生心理品质提升的积极效应
篮球辉煌(中篇小说)
浅谈篮球运动中损伤的原因及预防
初中生业余篮球运动训练策略
过了把篮球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