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生态素养现状及提升路径研究

2020-03-02刘妍君

经济师 2020年5期
关键词:培育群体文明

●刘妍君

一、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培育的积极作用

(一)促进大学生群体形成正确的生态文明观

我国经济建设进程不断加快的过程中,经济建设活动给我国的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长期持续的生态环境恶化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到了重要的战略高度。生态文明建设活动的顺利开展必须依靠人民群众养成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大学生群体作为我国建设事业的后备力量,对其进行相关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的必要性显著。通过多种途径对该群体进行教育和引导,可以使其在接受教育阶段形成正确的理念,在毕业之后更加积极地为我国生态建设贡献力量。

(二)带动全社会生态文明素养的提升

大学生群体是整个社会中接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这部分群体在我国数量庞大,在生态文明建设、公民生态素养提升方面有着重要意义。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表现和特征。其一,大学生群体数量庞大,在宣传效果方面较为的显著。大学生群体在我国数量较多,几乎每个市级城市中都有数量不同的高等院校,这些高等院校中学生群体所进行的相关教育活动和实践可以有效带动当地人民提升生态文明意识。其二,该群体是引领社会风潮的担当者。大学生群体往往在号召力和行动力方面占据一定优势。通过笔者的调研和分析,除专门的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社会组织外,大学生群体是最有力的宣传群体。其三,大学生群体接受教育程度较高,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程度相较于一般社会民众而言较高。因此,大学生群体在引导整个社会养成生态文明意识过程中,在推动相关环境建设中将发挥更大更显著的作用。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培育现状

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必须依赖于全民生态文明素养的提升。因此,各类型高等院校中普遍开展了生态文明相关教育活动。虽然相关教育工作已经全面铺开,但是教育活动的效果仍有待于进一步深化。上述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生态文明教育模式有待改革创新

高等院校中开展的相关教育活动仍然主要以思政课为主。在目前高等院校的授课体系中,主要采取了在思政课中进行穿插讲授生态文明知识和理论的方式。诚然,思想政治课程是培育大学生群体生态文明意识的重要阵地。但是笔者认为,在生态文明愈发重要的当代,仅仅依靠思想政治课程进行相关教育力度仍然不足。高等院校中的思想政治课程中涉及到的内容很多,生态文明建设仅是其中的一个小模块。因此,在思政课程中,依靠较短的课时数量很难实现提升大学生群体生态文明素养的教学目标。

(二)全方位的培养体系有待构建优化

高等院校没有形成生态文明素养培育的科学体系。生态文明教育应当构建起完整的体系,体系中的各个模块应该互相衔接。目前大部分高等院校中培养学生生态文明素养主要采取了课程讲授的方式以提升学生素养。但是,在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培育的过程中,如果仅依靠课程进行单方面、单方向的理念灌输会对教学效果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生态文明素养是大学生群体日常生活中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养成要靠长时间的培育,课上进行的短时间教育很难产生理想的效果。因此需要构建一种全方位、全流程的培养模式才能有效提升该群体的生态文明素养,解决目前存在的培育困境和难题。

(三)大学生群体生态文明理念落实情况不佳

目前大学生群体在接受生态文明素养培育后,虽然对该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但是在行动上落实情况不佳。培育该群体生态文明素养之根本目的就是要促使大学生这一重要群体在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如果该群体仅在思想意识层面树立了生态文明意识,而没有将其落实在行动上,就很难实现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素养培育的根本目标。

三、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培育路径

(一)构建科学的课程教育体系

大学生群体接受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是课程教育。前文已述,目前在各类型的高等院校中进行生态教育的主要课程仍为思想政治课程。但是其教学课时和教学内容极为有限,学生群体很难在短时间的课程学习时间内对生态文明有深入的认识。生态文明素养的培育和生态文明观树立的前提条件是对该理论有深入的理解,因此,各类型高等院校应当在课程体系方面进行一定的优化。具体优化工作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第一,强化生态文明教育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地位。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授课时应该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当前建设中的地位,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培育。第二,高等院校除应当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外,还应当开设其他专门课程进行相关教育活动。例如,笔者所在学院开设了全院通识课程《生态文明通论》,此门课程系统细致地为学生讲授生态文明知识体系,体系化教学有利于生态文明观念更加深入大学生群体内心。

(二)构建全方位生态文明教育模式

生态文明意识培育活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仅靠课堂知识讲授很难达到既定的目标和效果。因此,高等院校应当重视在课程之外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教育。在社团活动中,各高校可以推动与环境保护、生态保护相关的社团活动开展。社团活动与课程教育的重要区别之一在于主动和被动。课程教育,例如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程在高等院校中往往是所有学生的必修课程,学生在学习相关课程时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这种被动性影响了学生接受生态文明理念的效果。社团活动通常情况下属于学生自愿、主动参与的形式。学生通过主动参与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社团活动,有利于其主动接受生态文明观念,在部分情况下教育效果要优于课堂教育。高等院校还能通过举办相关展览、比赛的形式营造生态文明建设氛围。通过举办相关展览、讲座,可以增强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提升学生主动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通过举办相关比赛的形式,可以使参赛学生对生态文明保护现状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总之,对该群体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不能仅仅聚焦于第一课程,还要在第二课堂发力,全方位提升其生态文明意识。

(三)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教育力度

生态文明建设活动归根结底要进行实践。大学生群体在校园接受的生态文明教育大多都停留在理论层面,只有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才能使大学生群体真正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活动中,只有通过高等院校广泛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才能解决大学生生态文明建设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和思想层面的问题,也才能真正使大学生群体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广泛推进生态文明实践教育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其一,学校可以组织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暑期实践活动,组织学生深入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的第一线,使之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有直观的认识,使学生真正用自身行动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中去。其二,推进课程实践的有效开展。在高等院校开展的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课程中,在理论教学的同时,任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课堂之外进行参观、考察,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学习的印象,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四、结语

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是高校教育的应有之义,其作为我国人才培育的主要阵地,应当承担起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责任,并且将这种责任进行落实,做出成效。目前,高等院校在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覆盖较广缺深度不足的问题,该问题的解决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革新和优化才能完成。大学生群体作为我国社会中的一支高素养、高起点的后备人才队伍,其生态文明素养和行动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活动,该群体必须树立起科学、全面的生态文明意识,努力提升生态文明素养,并将其落实在行动中,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活动贡献智慧和力量。

猜你喜欢

培育群体文明
请文明演绎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漫说文明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对不文明说“不”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