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生语文阅读兴趣激发的有效策略

2020-03-02陈艺文王永宏

经济师 2020年5期
关键词:情感语文教师

●陈艺文 王永宏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人们收获知识、提升自我素养、开阔眼界的主要途径是阅读,阅读在语文的学习中几乎达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影响着语文学习,培养阅读能力要从激发兴趣着手,如果缺乏阅读兴趣,就会缺少阅读的自觉性,甚至会出现反感阅读这样的情况,无效率和质量可谈,更谈不上从中得到好处。阅读就是通过自己对书中内容的咀嚼,获得自己的感悟,而如今高中生的阅读是通过反复记忆别人的心得实现的,如果每天都在机械记忆,就会导致学生丧失阅读兴趣。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再加上教师教给学生的阅读方法,这样阅读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伴随着新课标的修订,语文的学习目标发生了改变,对于阅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学生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挑战。与此同时,语文阅读教学中很多不妥之处逐渐显露出来,学生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逐渐丧失兴趣,尤其是高中生学习时间紧,学习任务重,面对枯燥乏味的教学方法很难提起兴趣,并且对于语文的学习也失去信心。如果学生的阅读量少,就会导致获取知识单一,在写作过程中也会呈现出内容单调、情感缺失等问题。由此可见,缺乏兴趣的阅读和阅读量缺乏都将影响语文学习。因此只有适当改变原有的教学方法,重新激发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调动学生的自觉性,才能让学生更加愿意开展阅读,从而学好语文。

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性态度,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学生学习和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兴趣是进行一切活动的起点,能够让人积极主动地寻找答案,如果想要达到一个良好的阅读效果,就要让学生产生阅读兴趣,良好的阅读效果是以阅读兴趣为基础的,阅读兴趣又在良好的阅读效果的形成中,不断强化,得以巩固。让学生先接纳阅读,并逐渐爱上语文阅读,最后沉浸在阅读中,这有助于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18个学习任务群,贯穿整个高中语文学习阶段,其中必修课程中的“整本书阅读与探讨、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写作、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这五个任务群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可见,在高中,阅读这一环节在各科的学习中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面对全新的课程标准,无论哪一学科对于题目的阅读与理解难度普遍有所提高,如果学生的阅读水平较低,对于题目的理解就会不透彻,最终结果导致对问题的理解造成偏差。因此,语文阅读不仅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塑造,归纳总结能力的培养,语言的表达与运用等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一、精选语文阅读素材

在语文课堂中所讲解的内容是最基础的,也是学生进行阅读最直接的环节。对于语文阅读课教材内容的安排,教师要充分挖掘语文教材内容,可以适当安排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和环节,拓展教材的深度。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才能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激发阅读兴趣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是要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刚步入高中是学生重要学习阶段的开始,这个时期学习任务较为轻松,着重于阅读兴趣的培养,当学生掌握课上内容后可以适当增加课外阅读,大量的阅读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与增加学生的作业量无关,属于兴趣拓展范畴。可以从生活着手,生活与每个学生都是息息相关的,语文阅读在生活中随处都可以用的,因此,学习语文最关键的就是要贴近生活。由于每个学生都是个性迥异的个体,虽然个性不同,但在生活上总是有相似之处,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兴趣爱好推荐不同种类的课外阅读材料。阅读素材与个人经历联系密切,立足于个人生活经验,就会引发学生在符合自我阅读需求的读物中进行知识的搜集,也是一种意义深刻的情感体验。精选阅读素材时会发现有的阅读材料篇幅较长,再加上高中生的学习时间比较宝贵,在与时间的双重压迫下,学生对这类读物就会失去兴趣,这时教师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可以进行“剧透”概括总结故事情节,透露出学生感兴趣的一小部分,让学生感受到这个是值得一读的,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学生也会沉浸在其中。

学生阅读文学作品,不但可以借助作品表达的情感来寄托自己的情感,也可以自主联想进行情感的转移。生活化与个性化结合的阅读材料更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内外结合,层层递进,步步闯关,引导学生对阅读材料产生愉悦感,唤起学生阅读的自觉性,让他们感觉到阅读这个行为是有趣的,阅读的素材也是极具吸引力的,有价值的。

二、营造阅读氛围

营造阅读氛围贯穿于整个高中学习阶段,高一、高二侧重语文阅读教学,是营造阅读氛围的关键时期。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和谐的,确切地说教师应该扮演一个引导者的角色,但是在大部分的课堂上难以实现师生平等,都是以老师为主导,这在很大程度上让学生丧失了阅读兴趣。因为学生认为,不管自己是否用心阅读,最终都要听从教师的指导,而不是平等的交流与探讨,由于没有发言权,学生甚至会产生惧怕老师的心理。因此,有必要开展有助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活动。例如,师生共同阅读一本书,互相研讨读书感悟,在研讨中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老师和学生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获得不同的感悟。经此,学生会产生自我价值实现感,从而调动阅读积极性。通过开展活动,学生可以感受到自己的变化,更加喜欢阅读,老师也可以充分了解学生,有助于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在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积极参与,互相探讨,敢于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课堂上,不再处于安静的状态,学生主动活跃课堂,在课下也会积极参与到阅读当中来,学生从多角度感受到阅读的魅力,从而达到阅读的较高境界,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更有助于形成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

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师生可以共享阅读成果,在交流中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既拓宽了阅读途径,也增加了知识储备,最终获得了阅读的乐趣。

三、注重学生情感体验

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紧密相连,只要具备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就不难被激发。学生阅读是一个读懂的过程,“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阅读过程中自主发现问题,就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高考这个大环境下,只看结果的功利心态,让学生只考虑到学习成绩而不注重学习过程,特别是语文这门科目,很难在短时间的努力下拿到高分的成绩,这就导致高中的语文课堂是很枯燥无味的,精心设计的导语会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精神焕发,情感得到充实。除此之外,还可以创设情景,用情感打动学生,这样也会激发学生探寻问题的兴趣。情感具有感染性,学生的情感一旦被激发,学习兴趣也自然产生。在课上,教师要善于运用动情的语言,“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用真情实感打动学生,同时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情与情的交融达到最终的目的,还可以通过引导,让学生深入文本,激发学生情感。

四、问题导向教学法

问题导向式教学法主要依托于学生的主动性,是一种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所设置的问题要围绕阅读展开,具有有效性。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中,导入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教师通过精彩的导入可以紧紧地抓住学生们的注意力。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选修篇目更需要学生自主学习,往往悬念式导语中问题的设置会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对于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选修篇目更需要学生自主学习,在已有疑问的基础上激发学生探索新的问题兴趣,学生放飞思维去寻找新的问题,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在这之后就会迫切地想要解决问题,既能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与此同时,学生的求知欲也油然而生。学生对于发现的问题,可能不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教师的积极作用,对学生有疑问不懂的地方进行指导,引导学生构建自己的阅读知识体系。阅读是一种主观能动性的活动,发现问题也是这样,教给学生快速的阅读方法,实现高效阅读,既节约时间,又可以知道自己在哪一部分有所欠缺,可以收获更好的阅读效果。

读书作为一件对每个人都有益处的事情,众所认同。因此,阅读的意义不仅局限于上学时期,甚至可以影响人的一生,阅读的过程就是我们认知世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尽情与作者进行思想碰撞,感受不同的人生体验,得到不同的感悟。兴趣是阅读的着手点,不仅需要自发的养成,也需要教师系统的指导,这样才会更合理更科学。阅读兴趣的激发并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能一个人,一句话,一个行为,就会让你对阅读产生极大的兴趣。激发阅读兴趣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阅读能力,形成阅读习惯,在语文学习这个大环境中,通过科学的阅读实践来提高阅读能力,这是一条便捷的途径。

猜你喜欢

情感语文教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最美教师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