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研究

2020-03-02

经济师 2020年5期
关键词:人文素质院校

●邓 凯

引言

当前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存在不足。高职院校要结合学生的发展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技能及人文素质教育,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由于大学生人文素质对于大学生以后的学习和成长有着积极的作用,所以在教育教学中高职领导和教师要将人文素质渗透到理论和实践当中,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由衷地认识到自身人文素质与未来发展的联系,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完善自身的综合素养。

一、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一)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转型的现实需求

社会发展应当以人为本,应当将人的发展摆在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这也是我国社会转型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应当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有效适应区域社会经济的转型发展,切实提高人文素质教育水平。基于社会角度分析,如果急功近利,优良文化价值体系便会得以破坏,导致社会缺乏诚信。基于教育系统来看,如果缺失人文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可能会出现各式各样的问题。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当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并且在社会转型中,注重学生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能够在踏进社会时,树立正确的工作理念和价值取向。教师也要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地引导学生,在学习时重视良好品质的培养,在工作当中与他人积极地交往,并且在良好的文化体系当中不断地完善自身的个人品质。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时,应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以适应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转型。

(二)提高学生就业质量的需求

根据当前高职学生就业成功案例分析,主要原因在得益于综合素质教养,而不是简单的知识和技能。综合技能的重要方向就是人文素养,学生是否能够就业成功,是否能够得到领导的认可,是否能够在岗位上持久地坚持下去,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人文素养。必须要引导学生打下坚实的专业技能以及深厚的人文素养,才能够在就业求职时具备优势。由于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够完善,在就业时容易好高骛远,且没有养成良好的素质和行为习惯,在技能掌握中也无法积极地完善自身的综合素养。因此,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当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使学生能够在就业前,不断地完善自身的综合素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只有高职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和丰厚的人文素养,才能够在工作时树立良好的品质,为社会的发展注入新鲜的活力。

(三)发挥高职教育创新能力的需要

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处于转型发展阶段,由投资推动逐渐转向为创新推动,由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在新形势下,高职教育培养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能够以创新意识为目标,发挥创新精神,必须要有独立的人格和主体意识才能够进入创新境界。当前社会是创新和知识并发的社会,在教育教学中,教师的先进教学理念要积极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意识,使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从而在学习中不断地完善自身的综合素质。由于人文素养能够为学生的创造精神提供新鲜的活力和重要的引导,所以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品质,从而增强学生的身心素质,使学生将全部的身心投入到锻炼和学习当中,为学生自身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当前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足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不断发展与创新,但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将过多的精力放置在扩张规模上,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却忽略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学校职业技能与人文素质相比,素质提升具有较大的难度,并且具有较强的挑战性。所以在此过程中部分领导和教师存在思想偏差,或者是存在畏难情绪,导致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欠缺。

(二)推进措施乏力

根据当前的发展情况能够看出人文素质培养推进存在严重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全员素质教育培育经验,教育意识较为薄弱。由于方案的科学性与系统性不足,存在条块分割情况。所以教育、教学以及实习、实训、实验存在衔接不畅问题。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中过于重视学生的就业能力,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在教学实践当中,高职院校的教师通过校企合作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只注重培养学生在企业当中的实践能力,在理论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所以,造成了人文素质教育推进不够科学,对于学生的成长造成一定的影响。

(三)缺乏评价体系

人文素质培养属于长期工程,需要社会以及院校、企业与学生的共同参与。在此情况下,院校虽然承担了人才培养的责任,但是却并没有形成全员培育的重要意识。在人文素质培养过程中存在急功近利问题,缺乏人才培养耐心和韧劲,并未构建科学完善的评价反馈机制,所以难以构建完善的人文素质培养体系。

(四)学生观念有误

大部分学生属于独生子女,年龄较小,并未形成科学完整的人生价值观念,所以自我意识较为强烈,缺乏集体主义精神。要想有效扭转这一问题,必须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思维引导。上网已经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内容,但是互联网之中的信息鱼龙混杂,高职学生又正处在青春时期,判别是非的观念不够成熟,经常会受到互联网中的错误信息所引导,养成不好的习惯,使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受到了严重影响。高职阶段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应当在这一时期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系统性教育,充分体现出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意义。

三、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建议

(一)创新教学模式

时代的不断发展,人文素质教育内涵也会产生一定的变化,不同时期人文素养教育有着多元的含义,高职院校应当掌握好不同时期的人文素质教育特点,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学习。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重视人文素质教育与实践生活的有效衔接。同时,要结合区域经济的发展,摒弃传统的以工作理念至上的发展原则,以学生专业群为基础,积极有探索分层教学方法,通过强化公共基础课有效加强专业课设置,科学合理地进行课程体系安排,满足不同基础学生的多元发展需求。

同时应当根据技能要求构建技能、专长以及可持续发展于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岗位的发展需求以及技能侧重设定完善的专业群体,将全课程设置为四平台、六模块。引导学生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知识,能够进行个性化自主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与创新能力。

(二)强化以人文素质为内容的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属于高职院校的宝贵财富,并且具有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校园文化通过不断地学习而获得,所以难以简单地进行复制。教学过程属于教学相长的过程,属于心灵碰撞与完善的过程,所以教师应当秉持民主与关爱之心培养学生的各项品格。树立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将学生的自由与民主放置在首要位置。

落实以人为本教育思想,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真正将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以及综合素养。在此过程中,应当营造良好的师生氛围,通过和谐沟通以及平等民主的沟通交流方式,满足学生的多元化发展需求,有助于学生向教师敞开心扉,在潜移默化下,进行德育教育以及综合素养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三)加强教师队伍的人文素养

教师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中有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教师的整体素质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前提。高职院校教师不仅要具备广博的专业知识,同时也应当深入了解课程中蕴涵的人文精神,将专业知识与人文素养有效融合,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提高综合素质。在此过程中,院校应当着重培养教师的专业水平与综合素养,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培训,使师生相互学习、相互促进,这样才能够落实好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效果。

(四)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是对课堂学习的有效补充,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以及动手能力,为社会发展培养合格人才。开展学生实践活动形式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种是教学体系,包括专业见习与实习、社会调研与毕业论文设计、军事练习与公益劳动等等,培养学生要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社会生产实践过程中。第二种则是不包括教学体系内的,主要是志愿者活动与社会调查活动、勤工俭学活动等等,学生在参与各项技能培训过程中,参与社会活动,走进社会群体,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做人的基本态度以及品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使学生了解到社会发展需要怎样的人才,自己发展中存在哪些优点和不足之处,能够认识到自身发展与社会要求间的差距,从而潜移默化的提高综合素质与自觉性,使学生的精神风貌和爱国情怀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得到升华。

(五)利用“文专”融合,提高育人的思想观念

高职院校在办学时要注重将专业技巧与理论知识相互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高职院校的教师也要在教育教学当中树立正确的人文素养教育理念,在授课时将专业技巧与人文素质相互结合,使学生能够认识到综合素养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当中的重要性,从而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高职院校教师也要明确教学方向,借鉴国外的教育思想,开拓学生的学习视野,在学习中不断地吸取其他高职院校的教学精华,从而根据自身学校的教学特点进行创新和改善,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育人思想。

(六)要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高职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注重启发学生,引导学生自主的思考和探索,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成长和发展。高职院校教师也要落实人文素质教育观念,在教育教学中,将人文素养融入到各类教学实践活动中,从而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使高职学生能够感受到课程当中的丰富人文理念,从而不断地完善自身的综合素养,提升自身的各项优良品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能够看出要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学生的多元化发展需求,必须要重视人文素质培养,充分重视实习、实训、实践活动。同时师生之间应当互动交流,潜移默化影响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认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猜你喜欢

人文素质院校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