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非现场审计在施工企业中的应用

2020-03-02宗长青

经济师 2020年5期
关键词:审计工作施工

●宗长青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审计事业建设发展实现了长足的进步,党和国家对审计工作尤其是国有企业审计给予高度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对审计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目前,因施工企业项目经营管理具有覆盖面广、层次层级多、持续周期长等显著行业特点,审计工作需求难度不断加大,与审计资源紧张形成突出矛盾,现场审计全覆盖在客观上已难以实现。为深入贯彻党和国家关于审计工作的重要方针、政策,强化落实“法人管项目”,突出机关对项目的管控,非现场审计成为一种必要的、可行的实现途径。

一、非现场审计的定义及积极作用

1.非现场审计,是指审计人员通过信息手段(技术)连续地收集、整理被审计项目各种数据和资料,依据预定的程序和方法来分析、评价和监测被审计对象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一种远程审计方法,是现场审计的一种有效补充。

2.非现场审计的积极作用。

(1)降低审计成本。施工项目分散全国各地,生产周期长短不一、生产进度不同、受环境影响大,现场审计经常需要组成至少二人以上的审计组进驻,会产生差旅费、办公费等额外费用。采用基于信息网络技术的非现场审计方式,既可以随时关注项目进展,又可以有效减少因审计增加的差旅费、办公费等额外支出,实现降低审计成本的作用。

(2)实现审计全覆盖。通过定期非现场审计报表的填报汇总,可以做到连续性的实时监督项目动态,强化过程控制,实施在建项目的审计全覆盖,给领导提供有效的、动态的项目信息和盈亏情况,同时给清收清欠、绩效考核部门提供数据支持。

二、非现场审计的局限性

以每季度报表形式上报是施工企业目前主要采取的非现场审计的一方形式,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争议,各项目仅以数据汇总的形式填列上报,对审计对象的内控评价、风险评估等方面未起到实际意义。基于目前有关审计法律、法规的规定,施工管理实际运行状态,以及信息网络技术等限制,非现场审计还存在诸多特有的局限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自身对非现场审计认识不足。目前在施工企业内部,无论是管理层还是被审计单位,都没有认识到非现场审计的重要性,只是简单的将其认为是日常的上报报表,甚至单纯的视为是财务部门的任务,由财务部门全权负责,其结果就是理解不到位,应付对付,业务部门之间数据严重不闭合,子公司通过对连续上报的主要经济指标的趋势跟踪分析,发现上报指标大起大落,这也反映出我们有些管理者把关不严,也折射出部分业务人员缺乏职业素养及相应的责任心。

2.账外数据获得困难、不准确。由于非现场审计不进驻现场,涉及现场的数据无法获得或者获得不全面、不准确,体现在一是现场存货盘点无法实现,存在库存数据不准确或者为了调节利润认为的调节库存数,使得账外物资消耗成本和最终收益达到自己期望的数额。二是现场的工程量无法核实,导致现场进度不准确进而账外计价成本不准确。三是现场问询难实现,审计发现疑点无法现场问询,给被审计单位隐藏问题提供了时间和条件。

3.数据分析不成熟,管理风险点发现难度大。一是目前每季度上报非现场审计报表侧重于数据填报汇总,由汇总后的数据计算复核可得出项目盈亏、债权债务情况、本级开支情况、上交款情况和对上对下计价拨款情况等主要经济数据。着重点在经营状况及盈亏管理上,但是缺少运用技术手段和综合分析,很难从数据中查找违规行为、很难发现潜在风险及项目管理异常情况。二是目前审计人员的信息化水平和配置欠缺,存在“本领恐慌”、“工学矛盾”,有信息化技术的缺少审计业务能力,有现场审计经验的人员缺少信息化技术,普通审计人员缺乏综合分析能力,影响了“总体分析、发现疑点、分散核查、”的非现场审计方法的应用效果。

三、改进施工企业非现场审计的办法措施

1.提高对非现场审计的认识。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非现场审计将会是今后审计工作的一大发展趋势。施工企业应顺应发展形势,以企业发展大局为重,打破观念束缚、转变思维定势,努力提升对非现场审计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特别是,企业领导要高度重视,出台相应措施、给予必要激励,这样审计人员才更有动力开展工作。同时,被审计项目责任人要提高认识、严肃对待,给予必要的、足够的支持配合,严格按照有关要求实事求是提供数据,只有在企业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才能促进非现场审计常态化的积极发展。

2.建立健全非现场审计制度。

(1)在组织方面,强化被审计单位和业务人员的配合义务。将国家各项规定中对被审计单位和个人提供电子数据义务的规定通过法律的形式予以明确。首先,明确包括提供电子资料的内容,即财务方面的电子数据,其他业务部门的基础数据以及账外数据的支撑资料等。其次,明确要求提供电子资料的时效性和质量,要求被审计单位和个人提供的电子资料在时效上要及时,上报资料的质量要真实、准确、全面。再次,明确相关单位及人员的责任,对于拒绝、拖延提供所需资料,以及提供虚假的数据和资料的,明确各方的责任及处理措施。

(2)在业务方面,要深入细化非现场审计的具体业务流程。目前,审计准则对于审计计划、实施、流程等规定还是基于传统的现场审计。要有效实行非现场审计,达到审计目的,这就需要根据项目施行特点、非现场审计要求,一方面要把项目计划安排予以必要调整,实现非现场审计的对口衔接配合,另一方面,根据非现场审计业务特点,深入研究、设计完善一整套审计业务流程、实施细则,实现现场审计与非现场审计的有效结合。

(3)完善非现场审计考核机制。有效的非现场审计考核机制,可以起到提升审计人员业务水平、规范非现场审计业务流程、监督项目管理有序运行的作用。因此,应结合项目管理特点、非现场审计业务要求,在深入调研、论证、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健全非现场审计考核机制,使得非现场审计制度起到应有作用。

3.加大非现场审计资源投入。因施工企业覆盖面广、层次层级多、管理周期长,非现场审计将会面临形式多样、结构多样的海量数据,迫切需要相关技术手段的配套支持,企业应持续加大资源投入。一方面,非现场审计系统应与集团OA、久其系统、物资PM系统以及计价等系统链接。从而能够同步共享所需多数据,解决数据获取难的问题,有效建立起一套覆盖全面、查询快捷、分析准确的非现场审计系统,为非现场审计工作提供充分的技术保障。另一方面,需要研发审计数据分析技术。通过审计分析模型、多维数据分析技术,非现场审计人员可以基于历史审计结果、实时监测数据、共享信息数据,实现快速、智能、批量地定位审计重点、难点、疑点,从而精准管控审计风险,为现场审计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最后,优化配置非现场审计人力资源配置。根据非现场审计工作需要,在现有人员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着眼非现场审计团队既懂审计业务、又懂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可成立一个“业务+数据”的非现场审计准备团队,将各专业审计组人员充分融合、重组结构,从而能更好地实现非现场审计业务需求,亦能更好地实现非现场审计机制落地见效。

总之,随着时代进步、科技发展,非现场审计在施工企业中的应用将会成为一种发展趋势。通过非现场审计机制的有效运行,采集被审计项目的数据,汇总分析、进行风险评估测试,使审计重点清晰呈现,达到事前预警、事中监测、事后检查的效果。简而言之,非现场审计的有效使用及推广,不仅可以有效整合管理资源,提前化解审计风险,提升项目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确保项目管理全面可控,同时也将审计工作朝着数据化、智能化、创新性方向转变和发展,不断地提升审计能力。

猜你喜欢

审计工作施工
会计集中核算制下的内部审计工作
新常态下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思考
中国目前开展公共政策绩效审计工作的几个难点
土木工程施工实习的探讨与实践
扶贫村里施工忙
基于EON,3ds max和AutoCAD的土方工程施工仿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