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植根乡土的“武秧歌”

2020-02-29辛凯

侨园 2020年1期
关键词:架梁社火本溪

辛凯

每年农历正月初五开始,沉浸在春节喜庆气氛中的本溪满族自治县同江峪村就热闹起来,锣鼓唢呐声打破了山村的寂静,忙碌了一年的村民们又开始张罗起社火演出来。着装、打扮、操练……宁静的小山村转眼喧嚣起来。农历正月初九是传说中的“天公诞”,通常在这一天,社火演出也达到高潮,村民们通过古老的社火形式,祈祷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家人安康。

社火演出一开始,平日里朴实的村民便化身为戏中英雄,忘情地融入到角色形象中。本溪社火的表演者扮成“武身子”,以长矛、大刀等兵器为道具,捉对厮杀,显示“武”的力量,因此,社火在本溪当地被称为“武秧歌” “武社火”。

其实,社火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俗活动,是农耕文明下人们崇拜土地神和火神而产生的祭祀活动。为了求得神灵的欢心与庇护,社火被赋予了更多的“演戏酬神”和娱人的成分。到了汉代,社火分为官、民两大系统,官方的祭祀保持着庄严隆重的形式,而民间社火更加凸显了娱乐与狂欢,成为春节期间必不可少的民俗活动。清顺治年间,关内移民来到本溪太子河流域从事冶铁采煤等行业,也将社火带到此地,沿太子河流域,自上而下分布在今辽宁省本溪市内的明山区和本溪满族自治县等地。社火在不同地域与当地的其他地方民俗及文艺活动形式相融合,形成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自身风格,仅辽宁省内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名录的社火就有本溪社火、义县社火和朝阳社火。

旧时《桓仁县志》中曾对本溪社火的盛况这样记述: “十五日为‘上元节,又日‘灯节……乡人作剧,呼曰‘快歌,比户欢迎,谓其可以驱逐邪疫,与古之傩略同,虽近戏,犹有古礼存焉。”本溪社火的活动时间主要集中在农历正月初五到十五之间。社火队伍组织起来之后,要按照惯例,先拜庙,祭祀社稷之神,然后进行走阵(又叫“踩街”),从村东走到村西,走阵完毕,社火队伍会到达预先选好的場地,圈场演出(也叫作“定场”),之后又以走阵结束。其中,“拜年”是本溪社火的重要环节,每到一户人家,领阵人都会率领众人进院走长蛇阵,又叫“卷心菜”,借“卷”字的吉祥寓意,将所谓的“三灾六难”全部卷走。此时若遇哪家哪户有人生病,主人就会打开门窗,迎“武身子”进门走一趟,驱赶瘟神,以求早日康复,从中不难看出本溪社火“祛瘟压邪,纳富求祥”的文化内涵。到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晚上,社火队伍要走到四处无人、不见灯火之处卸掉装束,意味着当年的社火活动至此结束。敲锣打鼓地去,鸦雀无声地归是本溪社火活动的一个显著特点。

本溪社火的表演程序是两头走阵中间打,走阵很显然是受到当地秧歌艺术的影响。众人在领阵人引导之下,走出长蛇阵(又称“卷心菜”)、六合阵、八卦阵等不同的阵式。本溪社火的每次演出都不得少于四出戏,每出戏均有五个回合,分别为“原位”“单划合”“横场”“双划合”“败场”,各回合的动作套路基本一致,结束时都以“架梁的”被驯服或被抓获而告终。本溪社火的每出戏角色均在二三十个以上。由于全是武戏,表演者大部分是武将扮相,也称为“武身子”,他们背扎护背旗,手持兵器,表情严肃,威严雄壮,整个表演队伍中惟有领阵人不化妆,手拿一面3尺见方白地红边中间绣“令”字的令旗。走阵结束后,紧接着便是依次表演的一出出戏,戏的内容和情节是通过武打动作展示出来的,最后再以走阵结束。本溪社火的每次表演时间在两三个小时。

本溪社火的表演区域有“正场”和“反场”之分。以鼓为中心,演员背向鼓为正,面向鼓则为反。本溪社火的主要角色被称为“架梁的”,以“飞脚”动作出场,充分凸显“武”的力量,其他人则在反场位置与其对峙。“架梁的”做完两套武打动作后,分别在正场、反场以“定式”作为结束时的亮相,并以顿枪为号,使表演进入打头的环节。值得一提的是,本溪社火的每出戏,均以“架梁的”被驯服或被抓获而告终,例如:《百草山》的白大娘,《三英战吕布》的吕布,《对松关》的罗章,《九龙山》的杨再兴。

本溪社火的表演角色多达二三十个,“武身子”的服饰穿着并没有严格要求,大部分身披战袍,脚蹬战靴或快靴,其身份、性格和特长主要靠化妆来体现。如阮小七的水性好,就在额头上画一只蛤蟆;杨七郎骁勇善战,则以前额绘猛虎示人。本溪社火表演中使用的传统武器种类较多,如刀、棍.枪、剑、锤、鞭等,每个角色使用的兵器并不固定,过去社火表演者被形容为“十八般兵器样样精通”。由于是武戏为主,本溪社火的动作套路也较多,如:“刀对枪”“枪对棍”“枪对三节鞭”“枪对斧”“枪对双刀”“枪对枪”等。使用不同的兵器,有着不同的“定式儿”,因而“定式儿”也就很多,如:“弓步举枪”“虚步持刀”“正步背棍”“弓步持斧”等。表演时,根据兵器的不同性能和特点,把这些动作融合在不同的动作套路之中。

本溪社火以民间传说和戏剧故事为题材,以一个或一组人物展现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即为一转社火。传承下来的本溪社火戏目不多,主要包括《百草山》《长坂坡》《凤鸣关》《对松关》《三英战吕布》《九龙山》《虎牢关》,还有《盗仙草》《天门阵》《神农捉野苗》等尚在整理挖掘中。同江峪社火队编排的节目有《三英战吕布》《对松关》《长坂坡》,这三出戏已被同江峪社火队操练得十分精彩、熟练和到位。然而谈及本溪社火的传承,同江峪社火队队长吕景春却流露出隐忧。

原来,本溪社火在旧时有着独特的“传承”规矩,对内传男不传女,对外不允许村与村之间相互传艺和表演。这使得本溪社火保留各村独特艺术风格的同时,在传承和发展等方面受到一定限制。同江峪社火队队长吕景春的父亲吕松林,就是通过到三家子偷学,才得以让社火在同江峪生了根。吕景春说:“虽然父亲是偷艺学来的,但他极有天赋,水平很高,一会儿扮演吕布,一会儿又能扮演赵子龙,随着演出技艺的提高,他教会了几个徒弟,开始在同江峪传承社火表演,那时在农活之余,父亲常常组织几个人在自家院子里走位、表演,我也跟着学,并对社火产生了浓厚兴趣。”

同江峪社火表演最火的时期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时农村文化生活单调贫乏,社火队每到正月里还外出到周边村子演出,每次演出都极其震撼,可以说是“火遍十里八村”。作为社火传承人的吕景春回忆说:“尽管当年的演出都不给报酬,赶上中午当地会请大伙吃顿饭,但大家都没有任何怨言,每场演出后都感到很充实,匆匆吃完饭又赶往下一个演出地……”

2008年,本溪社火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吕景春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多年来呕心沥血的坚守与传承,让吕景春感到肩负的责任更重。吕景春的搭档杨和清已经年近七句,老杨感慨地说: “最难就是收徒,想培养几个年轻人,可人家都想着外出打工,对社火不感兴趣,现在年轻人来学得越来越少了,我们打鼓的师傅年纪大了,心脏不好却还在坚持。只要能演,我们一定坚持,把这门艺术传承下去。”本溪社火植根乡土,有着独特的魅力,但也确实面临着传承危机。

猜你喜欢

架梁社火本溪
中老铁路最长桥梁开始架梁施工
陇 州 社 火
陇州社火
陇州社火
挖出来的白云绿水
本溪红叶
本溪以药都之名重振
社火,耍起来
本溪水洞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