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展科学思维与创新,促进核心素养养成

2020-02-29罗小飞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科学论证模型建构核心素养

罗小飞

[摘要]结合典型的科学教学案例,从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四个方面探讨如何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与创新”素养,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关键词]科学思维与创新;核心素养;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20)02-0083-03

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因此,我们不仅要在思想上重视“科学思维与创新”,还要在实际行动中对“科学思维与创新”加以培养。“科学思维与创新”主要包括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四个方面。下面笔者结合具体教学案例来谈谈如何在科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与创新”素养,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一、模型建构

模型建构作为一种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是学生根据研究的问题和情境,在对客观事物抽象和概括的基础上构建易于研究的、能反映事物本质特征和共同属性的理想模型、理想过程、理想实验和科学概念的过程。模型建构有助于帮助学生抓住事物的关键要素,加深学生对概念、过程和系统的理解,促进学生形成系统思维。

【典型案例1】月球与月相(第2课时)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教学难度较大。在知识层面上,学生在小学六年级下册已学过月相变化,也了解了月球自身是不会发光的,我们所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的太阳光,知道月球绕地球逆时针运行,等等。但是,对于深层次的内容,如月相的成因及变化规律,学生还没能有效掌握,也无法做出具体的解释。在能力层面上,学生初步具备了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及一定的读图能力,但他们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过渡期,空间想象能力较弱。在这样的情况下,引导学生进行模型建构,有助于学生抓住月相的成因及变化规律的本质。

片段欣赏一:月相的成因

在月相成因的实验中,用平行光源当作太阳光去照射白球(模拟月球),看看能照亮白球的多少面积(如图1);然后请学生坐在各自的座位上不要动,画出自己所观察到的白球形状,特别提醒学生用留白表示被平行光源(模拟太阳光)照亮的部分,用打斜线表示未被照亮的部分,最后让学生展示各自的作品。

月球绕着地球转,地球又绕着太阳转,三者位置不断在变化,所以才使得地球上的人看月球的角度不同,看到的月相也在不断地变化。通过立体模型的展示(如图2),让学生比较直观地感受太阳、地球和月球三者位置的动态变化。

片段欣赏二:月相的变化规律教师首先自制月相变化模型;接着再让部分学生将其戴在头上(如图3),身临其境地感受月相的变化规律;然后让每位学生都将自己当作地球上的观察者,用自己的一只手,在同一个平面内平举半边染黑的球来进行观察(如图4);最后让学生结合模型画出对应位置的月相。这样,学生有效掌握了月相的变化规律,收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模型建构,为学生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提供了有效手段和思维方式。

二、科学推理

科学教育研究和实践中所提出的科学推理,不仅包括逻辑上的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和类比推理,还包括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比较与分类等思维方法,以及组合推理、概率推理、相关推理、因果推理等推理形式。

【典型案例2】化学推断专题复习初中化学内容包括物质的性质、基本反应类型、物质间的相互转化等,涵盖内容多,相互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学生对相应的知识内容能做到系统性学习已经很不容易了。化学推断对于学生而言难度很大,再加上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不强,开展化学推断专题的复习教学教师定要下一番苦功。教师在兼顾趣味性的基础上,要特别注重学生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类比推理、分析与综合、组合推理等科学推理能力的培养。

教师可先让学生进行相应化学知识的储备,然后将化学推断专题分成描述型、框图型、表格型、连线型四类。通过生动剖析推断过程,及时提炼推断秘诀,让学生有效掌握相关的科学推理思维及方法。

片段欣赏一:“描述型”推断题演绎

【例1】某白色粉末加水溶解,得无色透明溶液;向所得溶液中加入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入足量稀HNO3,沉淀部分溶解,白色粉末可能是由Na2CO3、NaNO3、NaCl、BaCl2、CuSO4、CaCO3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而成。则白色粉末一定含______,一定不含______,可能含______。

片段欣赏二:“表格型”推断题演绎

【例2】A、B、C、D分别是盐酸、碳酸钠、硝酸银、氯化钙四种溶液中的一种,将它们两两混合后,观察到的现象如图7所示,请回答:

(1)A、B、C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

(2)C和D反應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1)A、B、C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

(2)C和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综上,在各种类型的化学推断题中,学生可以灵活选择顺推法、逆推法、组合法、筛选法等方法进行科学推理,进而切实提升自身的科学推理能力。

三、质疑创新

质疑创新的核心是科学创造力。科学创造力是在科学知识学习、科学问题解决和科学创造活动中,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在新颖、独特且有价值的(或恰当的)某种产品的产生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智能品质或能力。

【典型案例3】水在植物体中的代谢(第1课时)

对于植物吸水和失水的实验,教材只是将萝卜条放人清水和盐水后,比较萝卜条质量和形状的变化。实验较单一,趣味性不强,开放性不够。对此,教师可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实验,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都会被激发和调动起来,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创新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萝卜条放人清水和盐水后的变化(如图10):

秋葵放入清水和盐水后的变化(如图11):

茄子放入清水和盐水后的变化(如图12):

土豆放入清水和盐水后的变化(如图13):

将植物放人清水后,定性观察发现:植物颜色变浅,表面变光滑,气味变淡,硬度变大,形状坚挺;定量观察发现:植物长度变长,横截面积、体积和质量均变大。而将植物放入盐水后,定性观察发现:植物颜色变深,表面变粗糙,气味变浓,硬度变小,形状皱缩;定量观察发现:植物长度变短,横截面积、体积和质量均变小。

结论:植物放人清水中会吸水,放人盐水中会失水。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自己组的“奇思妙想”分组实验,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探究,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在交流过程中,学生充分展现了语言表达能力和实验创新思维。

四、科学论证

科学论证是个人引用数据或资料来支持自己或反驳他人论点的过程。科学论证能力是以科学知识为中介,积极面对问题,对所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解释说明,提出自己的论点,反思自己和他人论点的不足并提出反论点,同时能反驳他人的质疑和批判的高阶思维能力。

【典型案例4】艳丽多姿的生物(第4课时)

通过前面3个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地球上艳丽多姿的生物是和它们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教师可顺势追问:“生物和环境之间,还有其他的关系吗?”学生有的说生物影响环境,有的说环境影响生物。到底谁对呢?请学生讨论,然后展开辩论。通过辩论,学生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具体如下:

通过这样的“辩论赛”,学生的科学论证思维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学生学会联系生活实际找寻典型案例论证自己的观点,并及时反驳其他同学的观点。

上述几个教学案例是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付诸实践,且收到比较好的效果的教学课例。大家也可以举一反三,让“科学思维与創新”经常运用到常规的教学中去,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服务。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2]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3]胡卫平.科学思维培育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科学论证模型建构核心素养
比尔·奈谈支持科学论证:疫情本该已经结束
科学论证在我国课程政策中的历史演进
——以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为例
在“破”与“立”中,加深概念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