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史证意识的培养

2020-02-28刘玲玉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0年1期
关键词:历史教学

刘玲玉

【摘要】中学历史教学要求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求真精神。作为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史证法,不仅凸显了言必有据的求真精神,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对郭福生老师《甲午中日战争》公开课的评析,提出了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史证意识的一点建议。

【关键词】史证意识;历史教学;甲午中日战争

一、教师应该言传身教,为学生做出示范

(一)引用史料力求规范

郭福生老师在《甲午中日战争》一课中,引用了大量的史料,基本都注明了出处。出处的重要性在于它是甄别史料可靠性的一个重婆洲衣据。真实的史料是研究历史的前提。然而这一小小的行为,却是教师们易于忽略的地方。郭老师的这一做法值得教师们学习和借鉴。

(二)多角度选取材料

这也是郭老师这堂课一大亮点所在。在他分析的中国战败原因中,引用了中日两国社会对甲午战前中日实力对比材料,中日两国均认为在19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至少在军事实力方面是超越日本的。单方利益集团的叙述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偏颇性。若有敌对方材料验证,其说服力不言而喻。教师在选取材料的角度上无疑会对学生掌握史证方法产生一定的示范作用。

(三)使用观点冲突的材料,冲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思考

郭老师在分析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上,分别引用了韩、日、中三国不同观点的材料。在韩国看来,这场战争的爆發中日双方对于朝鲜来说都是非正义的,是对朝鲜控制权的争夺。在日本,有的认为日本方面的行为是一种积极防卫;有的认为是先进文明势力与守旧落后势力的对抗。总之为日本所发动的这场战争编织出了“合理”的借口,否认日本发动甲午战争是一种侵略性质。而中国则认为日本发动这场战争是为摆脱发展资本主义困境(市场狭小、资源匮乏),蓄谋侵略中国。对于同一场战争,为何有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解释。这本身便冲击了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思考,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也易于明白,观点不同源于各自立场的不同。

(四)材料与结论具有内在的逻辑性

使用的材料与结论具有内在逻辑性,结论才具有合理性。在这一点上,我对郭老师这堂课中一些内容持不同的意见。例如,在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时,郭老师引用了四则材料说明中日两国均认为甲午战前中国军事实力远超日本,认为中国的战败不是军事实力弱而是另有缘由。但是仔细分析材料会发现,材料显示的时间是19世纪80年代以前。80年代前,中日军事实力对比是否能代表甲午战争爆发之际即90年代的军事实力对比?经查阅发现:“正是鉴于在军事力量上的劣势,日本政府从甲申政变(1884年)结束签订《天津条约》到1893年间,……大力进行针对中国的扩军备战......1893年,随着日本以中国为目标的既定扩军计划的完成,日本政界及民间舆论对于中日两国以军事实力为标志的物质文明对比评估发生戏剧性变化。……山县有朋在《军备意见书》中根据相关情报确信清朝于1885年后在军事上无可观投资与重大建树,军人吸食鸦片,精神颓废、士气衰微,而“兵要在于精炼,此绝非二、三年即可练就。……至此,山县认为今后十年内堪称敌者已非中国而是英、法、俄,在军事领域表现了对华优越感。基于此,1894年6月15日,伊藤博文内阁决定了对清开战方针。”由此可见,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日本社会对中日力量对比的认识已经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中国的军事实力已经劣于日本。由于史料与结论之间缺乏内在逻辑性,以致结论的不合理,也给学生们传达了错误的信息,这在教学中是应该避免的。

二、引导学生言必有据、据必有证

(一)充分引导学生利用教材中的相关史料分析问题

教材是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重要阅读材料。在材料的选择上,特别是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课本中提供的材料即可,教师们大可不必舍近求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教材中的导言、历史纵横、学思之窗、图片、地图等富的史料知识论证自己的观点。

(二)结合研究性学习课程全面锻炼学生的史证能力

对于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教材分析有限。作为拓展知识,将其作为研究性学习的一个课题,进行探究。在实践中落实史证意识、从实践中提升史证能力。探究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结论如何,更在于在此过程中史证能力的全面锻炼和史证意识的培养与强化。

(三)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并在论证中深化理解

史证意识中包含了一个重要的内容,即求真。史证意识的培养也意在培养学生的求真意识、怀疑精神,不唯信教材、不唯信权威。教师应引导学生勇于提出对于教材中有疑问的地方,教师给予合理的论证,引导学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李大钊说“凡学都所以求真,而历史尤为然。”史证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形成言必有据的求真精神和严谨态度,这是中学历史教育的重要功能,也是现代公民所需的重要素养之一。史证意识应在教师的引领下成为中学生学习历史的核心意识和思维能力锻炼的有效途径,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探究历史。

【参考文献】

[1]冯一下.历史论证探析——以历史教学中的“论证”为中心[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7(10)

[2]张剑.中学历史教学中证据意识培养的必要性[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

[3]陈新民.英国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经验及启示[J].历史教学,2002(11)

[4]关捷.甲午战争前日本的战备及其战略计划——兼驳“甲午战争突发论”[J].山东社会科学,2014(6)

[5]王美平.甲午战争前后日本对华观的变迁——以报刊舆论为中心[J].历史研究,2012

注:此文系广州市增城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艺术生高中历史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编号:zc2017063)的研究论文

猜你喜欢

历史教学
历史教学中诗词的引用
初中历史教学中设计有效问题的探讨
在构建历史高效课堂中如何“选择性崇拜”
农村中学历史教学的反思与对策
“互联网+微课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三 R”作用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