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动永川区加快融入成渝地区人才协同发展研究

2020-02-28彭渊红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20年35期
关键词:双城成渝两地

◎彭渊红

永川区是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节点城市,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通过分析成渝两地人才协同发展研究,同时对永川区人才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研究,希望永川区结合两地人才发展需要以及自身人才发展现状,尽快融入到成渝地区人才协同发展中去。

一、成渝地区人才协同发展现状及趋势

产业因人才而兴,人才因产业而动。产业是聚集人才的基石,是经济增长的引擎,所以想要成渝地区经济持续发展,就要形成合理的产业集群,实现以产业吸引人才,人才促进产业的协同发展。2019年,重庆实施英才计划,在人才培育和引进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成都实施天府英才计划,引进了大量高层次人才,推动了地区经济发展。虽然两地在人才发展方面都有很大的成效,但是从发展的角度看,成渝两地各自发展,尚未形成良好的合作机制,总的来说竞争大于合作。而且从成渝地区人口承载力和经济承载力看,两个增长极都还处于发展当中。因此两地人才协同发展的基础是很薄弱的。要实现两地协作发展所面临的挑战还很大。从重庆人才发展现状来看:一是人才结构不断优化。2018年底,重庆市人才资源总量达527.6万人,同比增长3%。人才资源总量占人口总量的17.01%,同比增长0.35%。人才资源向科技密集型行业扩散,2018年全市重点产业人才总量约136.6万人,占人才资源总量的25.87%;二是高层次人才加快聚集。党的十九大以来,重庆市“两院”院士新增3人,总量达16人。国家“千人计划”新增25人,总量达124人。国家“万人计划”新增61人,总量达到100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6人,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98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7人、讲座教授19人、青年长江学者1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644人,大多以3%—7%的增长率稳定增长;三是校企平台加速落户。与中国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同济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通过开办学院、设立分院、校际合作等方式,培养大数据智能化、金融等领域专业人才。重庆市人才发展具有优势但是也存在很多挑战。一是重点行业高端人才人就不足;二是人才分布不合理;三是创新创业氛围不浓等。

从成渝地区人才协同发展现状来看:一是成渝地区人才协同发展基础薄弱。以前在发展上竞争大于合作,人才协同发展机制尚未形成;二是成渝地区人才平台尚未形成联动机制。成渝地区高校与高校、高校与企业之间合作不明显,没有形成联动机制;三是成渝地区人才流动存在政策壁垒。由于一些政策原因,成渝地区人才自由流动受限,缺乏人才交流共享机制。

发展趋势:根据现实情况和大量文献参考,课题组认为成渝地区人才协同发展趋势如下:一是做好人才协同发展总体布局。要结合现有的城市功能定位以及各城市产业发展现状,以产业布局为依托,构造人才类别布局,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二是破除政策壁垒。人才协同发展是要实现成渝两地人才共用、共享,因此区域之间不能有阻碍人才自由流动的政策壁垒存在,增加柔性引进力度,实现人才在为我所有的同时也能为他所用;三是强化人才平台的搭建。科教院所是人才成长的重要平台,要加强科研力度,成渝地区城市之间可以联动设立科研项目,支持两地之间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联动发展,定向培养高层次人才。

二、人才协同发展较好地区的经验成效

人才协同发展、一体化发展是现阶段各大城市群、经济圈地区间实现对接互补、联动融合的有效途径之一。比如说京津冀在人才一体化发展方面就取得了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经验。2017年京津冀三地人才领导小组联合发布《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规划(2017—2030年)》,一是提出了“一体、三极、六区、多城”的总体布局;二是针对问题提出构建区域人才发展新格局、抢占世界高端人才发展制高点、创新区域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构筑区域协同创新人才共同体、打造区域人才政策新优势5项重点任务;三是围绕2030年基本建成“世界高端人才聚集区”的发展目标,提出了全球高端人才延揽计划、京津冀人才创新创业支持工程等13项重点工程;四是提出健全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工作体制机制,形成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政策体系,共同推动重大任务、重点工程落地。永川区具有政策体系健全、产业要素集聚、区位独特、创新驱动等多个显著优势,有基础、有条件、有优势、有责任发挥好辐射带动作用,率先打造了成渝双城经济圈人才集聚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一是“全面、精准、有效”的政策体系为人才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二是“便捷、生态、开放”的区位环境为人才加速汇聚创造优势条件;三是“3+6+N”的产业平台为人才干事创业搭建广阔舞台;四是“扩规、提质、融合”的职教资源为人才交流合作夯实坚强基础;五是贴心、高效、务实”的服务举措为人才“近悦远来”营造良好环境。

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才协同发展规划

一是人才协同适配成渝地区协同发展空间布局。明确“双城+多城”的空间格局,“双城”即重庆和成都两个核心城市,把重庆与成都打造成为创新型人才聚集中心,形成成渝地区创新人才发展极。再根据各区域产业发展特征以及空间分布特征,定向培育、吸引适合产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形成高端制造人才发展极;

二是完善成渝地区人才协同发展相关政策。政策支持是各方面工作得以稳步推动的制度保障,成渝两地人才协同发展必须要消除两地政策壁垒,实现人才自由流动。将成渝地区协同发展列入相关职能部门考核内容,共同商议制定区域人才政策,形成成渝两地人才协同发展政策体系。建立成渝两地人才协同发展投入机制,完善财政投入政策措施,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优先保证重大任务、重点工程资金需求。完善规划实施管理评估机制,研究制定规划绩效评估关键指标,由第三方专业机构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跟踪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重要考核依据;

三是为成渝地区人才协同发展创条件、筑桥梁。知识是高级生产要素,人才是知识和技术的载体,因此要留住人才,就要有解决人才的相关诉求,为人才的发展提供相关平台。成渝两地之间有许多一流院校以及科研院所,要促进这些高校相互合作,共同承接相关项目,加速各层次人才合作交流,促进两地人才抱团聚集。

猜你喜欢

双城成渝两地
“双城剧汇”共促戏剧发展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曲韵巴蜀话发展 艺荟双城谱新篇
川渝杂技同献艺 两地联袂创品牌
《富春山居图》为什么会分隔两地?等
养虾人都惊呆了!4月之前投了这个苗,萧绍两地超九成用户成功卖虾
融岚两地的红色记忆
中国双城发展模式
成渝双城到同城
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