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辨期论治思想在胃癌综合治疗中的应用

2020-02-28陆清昀吴吟秋张晓春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85期
关键词:论治健脾气血

侯 超,陆清昀,吴吟秋,张晓春*

(1.扬州大学医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0;2.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扬州医院,江苏 扬州 225000;3.江苏大学,江苏 镇江 212013)

胃癌是当今严重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恶性肿瘤,2015年发病率及死亡率分别位居全国恶性肿瘤的第2位和第3位[1]。21世纪胃癌已进入多学科综合治疗时代,手术、放化疗及免疫治疗等抗癌手段如火如荼开展,但临床疗效有限、毒副作用大及经济负担重等一系列问题日益突出。大量研究业已证实中医药在胃癌治疗中具有减轻手术、放化疗等不良反应,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等优势[2,3]。省名中医张晓春教授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诊治胃癌工作30余年,认为胃癌作为慢性疾病的一种,在不同发展阶段及治疗手段干预下病证特征各异,临床实践中,根据胃癌病期及治疗阶段的不同采取“辨期论治”,是对“辨证论治”基本原则的补充,能起到优势互补、屡起沉疴的作用,兹阐释如下。

1 辨期论治学术意义

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谓“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首次提出“辨证论治”学术思想,后世医家不断扩展其内容,至今既涵盖了八纲辨证、三焦辨证、六经辨证、脏腑辨证等传统方法,也不断为微观辨证、证素辨证等新兴方法所充实[4]。仲师基于外感热病的六经辨证体系,以六经代言脏腑及其络属经脉,强调辨证论治以辨病为先驱,先辨何经犯病,如“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弦也”。国医大师周岱翰教授强调辨病论治能体现治疗过程的整体观,即抓住某一类肿瘤疾病的本质特点,在辨明疾病的基础上再行辨证论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肿瘤的论治疗效[5]。除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之外,笔者认为,同种肿瘤不同病期及治疗阶段病证特点各异,施治手段当随“期”灵活调整,方能解决肿瘤不同发展或治疗阶段中出现的不同问题。“辨期论治”学术观念的提出,旨在丰富中医药个体化诊疗体系并提高其临床疗效。

2 胃癌中的辨期论治

胃癌相当于中医学的“噎膈”、“反胃”等范畴,如《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言:“脉弦者,虚也,胃气无余,朝食暮吐,变为胃反”。胃癌病位在脾胃,与肝、肾关系密切,六淫外袭、情志不畅、禀赋不足、饮食失节等病因导致脾胃运化失司,继而气滞血瘀、痰湿内阻、癌毒伏聚为本病的主要病理特点。胃癌不同发展阶段及治疗时期具有各自的病证特点,“辨期论治”有助于指导胃癌特定时期的精准治疗。

2.1 围手术期的辨期论治

正气不足是胃癌的基本病机,《素问·评热病论》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言:“荣卫俱虚,其气血不足,停水积饮,在胃脘则脏冷,脏冷则脾不磨,脾不磨则宿谷不化,其气逆而成胃反也”,强调了气血不足、脾阳亏虚是胃癌形成的关键。手术金创造成机体气血亏耗,元气大伤,加之术后消化道改道、梗阻等并发症所致水谷精微吸收障碍、后天之本化源不足,进一步加重了正气亏损的病理状态。马榕[6]统计近10年中医药治疗胃癌术后相关文献,发现胃癌术后证型以脾胃气虚型、胃阴亏虚型、气血两虚型等为主,术后以扶正药尤以健脾补气类药物最常见。故而胃癌围手术期的中医药的扶正祛邪、保驾护航尤为重要,辨期论治可分为术前准备期及术后恢复期。

2.1.1 术前准备期

患者癌毒鸱盛,正气虽不足,但尚能耐受手术创伤,虑及术后气血脏腑的进一步损耗,“因虚致虚,虚虚不受”影响手术疗效及术后恢复,故治以健脾和胃、补益气血以增强术前体质,拟方如香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化裁,药用党参、黄芪、茯苓、薏苡仁、白术、砂仁、当归、木香等。患者术后易发生肠粘连,术前予复方大承气汤加减通里攻下开展术前肠道准备,药用大黄,厚朴,枳实,炒莱菔子,当归,桃仁等,一定程度上可促进胃肠功能的早期恢复。

2.1.2 术后恢复期

患者术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病理状态加重,脾虚证发生率高,易出现神疲乏力、头昏心悸、纳少腹胀等表现[7]。此期宜气血双补,调补脾胃,拟方八珍汤、加味十全大补汤[8]等加减,药用党参、白术、茯苓、当归、熟地、白芍、川芎、甘草等。术后由于机械刺激及麻醉药物导致肠蠕动功能减弱出现腹胀、矢气减少等表现,除应用中药通里攻下外,还可应用中药外敷、针灸等中医综合疗法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9]。

2.2 化疗间期的辨期论治

化疗间期患者易出现乏力、汗出、面唇色淡等气血不足表现,大多为骨髓抑制所致,加之化疗期间脾胃运化水谷机能减退,气血生化乏源致使气血益虚。辨期论治当以健脾补肾、益气养血为主,自拟效验方健脾养血浓煎剂加减,能够有效防治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12]。化疗所致机体其他系统损害,常辅以针灸、熏蒸等中医特色外治法以改善症状,如卡培他滨所致手足麻木、疼痛等手足综合征,治以行气活血、通络止痛,予自拟效验方煎汤熏洗,药用制川乌、制草乌、透骨草、艾叶、红花、黄芪、老鹳草、川牛膝等。

2.3 缓解期的辨期论治

患者经手术、化疗等抗癌疗法后进入缓解期,金创、药毒等治疗手段造成患者气血不足、阴伤精损,而癌毒残留难以除净。该期的病理特点是正虚邪恋,故理当扶正与祛邪兼顾,辨期和辨证结合。临床上患者无证可辨时,仍可依据病期特点治以健脾和胃、滋阴补血、祛邪解毒。治疗方面注重调补脾胃增强体质、提高自身抗癌能力以预防肿瘤复发和转移,使肿瘤长期处于缓解期,延长患者无进展生存期及总生存期。缓解期不强调每日服药,可依据病情安排每年1-3次中药治疗,每次疗程2-3个月。

2.4 晚期的辨期论治

胃癌术后复发转移或放化疗后病情进展者,均属胃癌晚期。此期患者病情危笃,病机复杂,笔者以为胃癌晚期邪盛正虚,痰瘀互结,治以扶正健脾为主,除痰化瘀为辅,脾气虚者,治以益气健脾,方选四君子汤加减,胃阴虚者,治以养阴生津,方选益胃汤加减。胃癌晚期,常有并发症,合并癌性腹水者,常予中药外敷破瘀消癥、利水消肿,药选生黄芪、薏苡仁、莪术、老鹳草、葶苈子、牵牛子等;癌性疲乏者,艾灸足三里、关元、气海穴位扶正固本;自汗、盗汗者,予中药外敷脐周补益肺脾、收敛止汗,药选黄芪、五倍子等。总之,中医药作为晚期胃癌支持治疗的主要手段,结合传统汤药、中成药及中医非药物特色疗法等多种给药途径,杂而而治,旨在最大限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

3 小 结

辨期论治的学术思想,体现了对肿瘤疾病特定病期或治疗阶段整体规律的把握,是肿瘤传统辨证论治系统的补充和发展。对肿瘤治疗过程中常出现无证可辨的尴尬处境,辨期论治具有可操作性,能更好地指导临床处方用药。然而,辨期论治思想在胃癌综合治疗中的应用基础是什么,预测疗效的微观指标有哪些,仍值得今后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论治健脾气血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1)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
气血与心灵的港湾
从“肾毒”论治慢性肾脏病
老年健脾操(一)
老年健脾操(二)
老年健脾操(四)
老年健脾操(三)
侯江红从三焦论治小儿久咳
从“肺主治节”论治COPD肺血管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