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吡非尼酮胶囊联合乙酰半胱氨酸颗粒治疗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临床疗效

2020-02-28郑建军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30期
关键词:乙酰特发性半胱氨酸

郑建军

(眉山市妇幼保健院,四川 眉山 620010)

肺间质纤维化在临床上属于一种慢性炎性间质性肺疾病,目前其病理机制还不明确,临床特征主要表现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肺纤维化,二是弥漫性肺泡炎,三是肺泡单位结构发生紊乱[1]。最近几年以来,肺间质纤维化在临床上的发病率逐年增加,使得该疾病的治疗和预防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形势。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12例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56例(采用吡非尼酮胶囊联合乙酰半胱氨酸颗粒治疗)和对照组56例(给予乙酰半胱氨酸颗粒治疗)。观察组男25例,女21例;年龄37~72岁,平均(55.87±10.35)岁;病程1~5年,平均(3.56±0.46)年;对照组男24例,女22例;年龄38~72岁,平均(56.23±10.51)岁;病程1~6年,平均(3.71±0.38)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体质量等方面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治疗期间要求两组患者禁止吸烟,均予以吸氧干预,同时给予常规抗感染及平喘等治疗。对照组患者要求每日三餐后口服乙酰半胱氨酸颗粒,每次服用剂量为0.2 g。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三餐后口服吡非尼酮胶囊,治疗初期每次用药剂量控制在200 mg,服药14 d后增加到400 mg/次,21 d后增加到600 mg/次。两组患者治疗周期均为4个月。若在治疗干预期间患者出现病情加重或严重并发症,应立即停药并给予相应的处理措施。

1.3 疗效判定

判定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显效:患者的咳嗽症状得到显著改善,活动后未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发绀和双肺底未发现高调爆裂音;有效:患者存在阵发性咳嗽现象,活动前呼吸正常,在适当活动后出现发绀现象;无效:患者在治疗期间临床症状未得到改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加重。本次治疗总有效率为显效率和有效率之和。

1.4 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 21.0分析本次研究结果,计量资料及计数资料分别用“±s”、百分数(%)表示,然后以t检验、x2检验。如检验结果提示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发现,观察组的显效率为48.21%(27/56),有效率为48.21%(27/56),无效率为3.57%(2/56),总有效率达到了96.43%;对照组的显效率为32.14%(18/56),有效率为51.79%(29/56),无效率为16.07%(9/56),总有效率达到了83.93%。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目前,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发病机制还未得到证实,该疾病属于一种肺部炎症,在临床诊断过程中需要行CT检查,并结合病理切片予以辅助确诊。目前关于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病理机制更多的认为其属于一种自身免疫疾病,这主要是由于临床发现多数患者伴有自身免疫性病症,例如硬皮病等,而且这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肺部特征均与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有较大相似之处[2]。一部分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患者存在高丙种球蛋白血症,通过临床检查可发现如抗核抗体等自身抗体,同时还发现了免疫复合物,其中免疫复合物在循环的过程中会在肺泡毛细血管壁内进行沉积附着,从而激发了肺巨噬细胞,导致其释放大量的趋化因子,从而引起肺纤维化。在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治疗中,单独用药治疗效果并不显著,而通过联合使用吡非尼酮胶囊和乙酰半胱氨酸颗粒,能够有效缓解肺功能的下降情况,有效抵抗肺细胞发生纤维化,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大剂量使用单药对机体造成的药物损伤。

本组资料研究显示,观察组的总有效率达到了96.43%(53/56),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3.93%(47/56),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吡非尼酮胶囊联合乙酰半胱氨酸颗粒治疗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临床治疗效果显著,有利于缓解患者肺功能的下降速度,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乙酰特发性半胱氨酸
脲衍生物有机催化靛红与乙酰乙酸酯的不对称Aldol反应
维生素D联合GnRHa在特发性性早熟患儿中的应用
血清高同型半胱氨酸在多发性骨髓瘤治疗及预后中的临床意义
特发性腹痛一例
西安地区同型半胱氨酸参考区间的初步建立
HPLC测定5,6,7,4’-四乙酰氧基黄酮的含量
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HPLC-MS/MS法分析乙酰甲喹在海参中的主要代谢物
同型半胱氨酸与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肾功能不全的相关性分析
特发性矮小患儿血中p53及p21waf/cip1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