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2.0与地方普通高校的转型

2020-02-27宋秀峰张桂梅宋津睿

闽江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产教常态应用型

宋秀峰,张桂梅,宋津睿

(1.闽江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350108;2.三明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低碳经济研究中心,福建 三明 365004;3.辽宁大学经济学院 ,辽宁 沈阳110036)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进入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新常态背景下,高素质、创新型、技能型人才成为市场最大需求和发展的最大动力,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更高的时代要求。为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及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党的十九大再一次提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高校内涵式发展战略。2017年底,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1],对产教融合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及规划和推动等内容进行了详细说明与部署,由此开启了产教融合的2.0时代。作为对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才需求的应用型地方高等院校,在产教融合2.0时代,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准确定位和重构,是其在新时代转型发展的重要内容和首要任务。

一、产教融合是解决新常态下人才供求结构性矛盾的根本出路

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各国都在进行经济发展的重新定位。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提出中国目前处于经济新常态的论断。在随后的2014年APEC峰会上,习近平对经济新常态概括为三个特点,即经济速度由高速转为中高速,经济结构由失衡优化为再平衡,经济发展动能从劳动力、投资转向创新。新常态下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带来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等新经济蓬勃发展。新兴产业发展对人才的创新性、高技能性、应用性的需求迅速增强,创新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核心。为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高等教育必须做好高素质创新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输送。党的十九大报告多次强调,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提供的人才结构、质量、水平已不能契合新常态的发展需要,因此推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深化产教融合,以人才发展引领产业转型升级,通过人才创新创业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使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并引领新常态,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中一项非常迫切的任务。

二、地方普通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是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和经济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随着办学规模和办学能力的逐步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由原来的精英教育进入大众教育并向普及化发展。地方普通高校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承担着地方甚至全国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各类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随着经济结构的深刻调整、产业升级、技术升级换代的加快、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和新技术的产生和实践等,人才的市场需求也在发生深刻变化。但是一些地方普通高校没有随着这些变化快速跟进,依然保持着传统的专业同质化、相对封闭化、书本式教学占主导的教育模式,导致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低的问题。党中央为应对经济新常态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大量需求,及时纠正了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时代发展和产业需要脱节等结构性问题。2014年,党中央将“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教育理念上升为国家战略。应用型大学是相对于研究型大学而言的,其人才培养方向较注重应用型知识和技能,专业设置也符合国家尤其是地方产业的发展,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更契合市场需求。这种应用型高校的性质决定了产教融合就是发展的生命线。

三、产教融合1.0时代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1.借助企业参与教学与生产过程的对接尚不充分,以产教融合背景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综合体系亟待构建。普通高校普遍存在“办学定位趋同”和“学科专业无特色”等突出问题,导致人才培养的“地方性”及“应用型”未能充分体现,如学科专业设置没有以对接地方产业人才需求为目标;课程教学没有以引企入教的方式来深化课程体系;技能培养没有做到“学与研”“学与用”的结合,学生的就业与创新创业能力不足。

2.高校科研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地方企业需求)的应用研究融合度不高。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由于人才储备和科研条件相对较弱,又盲目跟风高水平大学的理论研究,脱离了自身实际以及地方发展的现实需求,所以难以实现高校创新力向产业竞争力的转换以及直接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3.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与社会经济发展及产业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地方普通高校因机制体制等因素的影响,在人才培养结构、质量、水平上与产业对接和人才需求、智力支持等方面并未形成产教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主要原因在于地方普通高校还没有主动适应面向地方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与行业企业建立“联合开发”“项目孵化”等形式的产学合作模式;也没有主动融入产业、引领产业,通过打造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与创新的新高地,促进教育与产业的协同联动发展。

四、产教融合2.0时代应用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再定位

产教融合2.0时代,根据中央顶层设计,按照高等教育分类改革,应用型地方高校应将人才培养定位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融合产业技术进步”,推动特色发展和质量提升[2]。

1.凸显分类培养定位原则。应用型高校是介于研究型高校和职业院校之间的中间层次。研究型高校以理论研究能力、基础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应用型高校重在培养学生的集成创新能力、应用创新能力;职业院校以基础专业技能的培养为目标,应用型高校应定位在有理论素养的高级专业技能的培养和应用型管理能力的培养等。应用型高校的专业设置要充分彰显职业属性,培养面向行业企业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一线需要的高智能、高技能、高素养的专业人才。

2.产教融合、区域融合是实现应用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定位的重要途径。重实践、重技能、重创新的应用型本科教育,不仅是培养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要的重要供给源,而且也是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主力。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要求按照需求导向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产教融合、区域融合便是地方高校发展的重要支撑。尤其是在新常态下,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技能型和创新型人才的多样化需求,深化产教融合、区域融合是当前应用型地方高校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过程中,应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努力推进专业建设与当地产业需求对接,在专业设置、课程改革、教学模式创新、人才培养结构和培养方式的转变等方面要充分考虑当地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走势。

五、产教融合2.0时代应用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构

应用型地方高校应牢牢抓住产教融合2.0的发展契机,围绕人才培养定位,真正落实“应用型”“地方性”的分类性质,紧密围绕产业需求和地方发展需要,“强化实践教学,强化科研反哺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教学中与企业深入对接,“引企入教”“进企教育”“引企入研”“进企研发”,完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体系[3]。

1.引企入教,将行业内领先企业、优秀企业的专业人士吸纳到专业课程建设中来,参与高校人才培养过程。职业院校的引企入教人才培养模式通常是学校引进企业的生产流水线进行校内实训,实行产教结合,生产出来的合格产品归企业所有,学生毕业后定向到企业的订单培养模式。而应用型高校引企入教的重点是与一流企业进行的人才合作培养,培养方式要有前瞻性和动态适应性,及时捕捉市场需求变化并快速做出反应。为达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高度契合,地方高校要积极利用中央和地方政府对产教融合的扶持政策,努力将与专业有直接关联的领先企业、一流企业对接,通过各种形式,将专业人士吸纳到课程建设中来,在人才培养中实现与市场、产业发展的“思维融合”“任务融合”“需求融合”。让一流企业中的行业管理者、企业专业人士进入专业指导委员会,让工程师、高级技术员、高级管理者成为具体课程的主讲老师或顾问、学生的实践导师,参与人才培养规划的各个方面,既包括论证培养目标的设定、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增删、实验设备和软件的招标采购与更新、实习实训目标和内容的设定等,而且包括专题讲座、实际授课、实践操演、第二课堂和创新创业项目指导等。引企入教是高校汇集校外优势资源,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有机融合,也是完善创新创业和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途径。

2.进企教育,真正发挥实习实训基地作用,实现“生产一线变课堂”的实地教学。目前,我国经济存在严重的供给过剩,部分设备厂房和设备闲置的现象比较普遍。通过校企实训基地合作可以盘活企业的部分闲置资本,为企业带来利润。应用型高校可以同企业签署合作协议或租用协议,双方互派实训老师,明确各自的责权利。学校按照教学安排有组织有秩序地将学生按期分配到各企业的车间去,让学生与工人、技术员和管理者同吃同住同工作,亲身感受企业的技术要求、操作流程、职业规范和管理素养等。对于不存在设备闲置、业务繁多、工作紧张的服务性行业和技术性行业的实训基地,可以采取化整为零的原则,把学生分散到各个部门,由企业指定部门管理者担任实训学生的指导老师,学校派驻的指导老师则承担学生实训期间的协调、专业实践指导、后勤服务等工作。

3.引企入研,加强和一流企业的协同科技创新和教育技术创新,提高技术成果转化率,提升专业培养的创新和应用水平。产教融合2.0时代的内核动力,是高校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对接,推动高校创新力向产业竞争力转换,使高校真正成为新常态下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策源地。引企入研是将高校理论研究和企业技术开发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互补合作。由于体制性和资金等问题,高校的专利真正应用率不到5%,论文研究成果应用比例更低[3];而企业的技术研发也常遇到基础理论的深度不够的瓶颈。所以高校要寻找有共同科技研发愿望的企业,坚持产学研深度融合与长期共赢的原则,聚焦地区创新驱动发展重大需求,集合精干的高校科研人员和企业研发人员建立科研团队或科研攻关项目,优势互补,进行应用性、前沿性、创新性研究。

利用校企合作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互动融合,利用教育技术创新推动教育方式创新与教育内容创新。产教融合2.0时代,高校的人才培养要放弃单一传统的课堂讲授的教育模式,要提高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水平。通过校企合作开发线上微课、慕课、VR体验嵌入式学习、仿真模拟实验系统、项目工作坊等,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突破教学场景、课程、教师、流程等的教学时间与空间的局限,实现教育方式的重构,创新学习模式,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促进高校科研成果面向市场化、产业化和创新创业发展,加速高校教师由纯理论的学术研究向应用性创新性的研究方向转化,有助于教师教学观念从学术性、基础性、理论性向应用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的转变。校企合作研发,有利于解决专业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陈旧、教材内容空洞等问题。校企合作研发,有利于地方高校构建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网络,高效快捷组织建设创新创业团队,增强对行业企业和产品需求变化的敏感度,实现精准开发,提高技术成果转化率,以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4.入企研发,对企业发展问题进行精准把脉,就地研发,促进“产学研用”的协同发展。充分利用和积极响应国家和地方的组织高校专家进企业开展科技服务活动,地方高校应鼓励引导创新领军人才、高端人才深入企业基层和生产一线,及时准确掌握企业的实际科技需求,瞄准和聚焦能够促进重点产业振兴的关键性技术,开展集中性突破研究;鼓励青年骨干人才深入企业基层,将自己的学术方向定位在产业发展、企业攻坚问题的实际应用问题上,强化问题导向,做实订单式科技创新;鼓励和支持高校科研人员带领学生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在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参与研讨,提高应用性、创新性科研反哺教学的育人水平[4]。同时,通过三类人才进入企业的实地工作和研究,地方高校应充分利用政府政策支持,将校内人才、资源向“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转移,围绕全面振兴重点行业领域战略,将先进的科研成果推介到企业中去,并及时跟进成果应用的状况,在企业的技术应用实践中不断完善技术和及时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适用性问题,做好成果后续升级研发。

总之,在产教融合2.0时代,地方高校要抓住历史机遇,充分利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坚持“重实践、重技能、重创新”服务地方的人才培养定位,强化实践教学和科研反哺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实践教学和科研与企业深入对接,引企入教、进企教育、引企入研、进企研发,进一步完善以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培养体系。

猜你喜欢

产教常态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