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历史剧《渭水医魂》析三国时期封衡对民族团结的贡献

2020-02-27

民族艺林 2020年4期
关键词:郡守渭源县渭水

(甘肃民族宗教研究中心,甘肃 兰州 730030)

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中国从历史上就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一家”的意识从中国历史上就产生了,无论是周人构造的“天下观”、春秋战国文化百家争鸣时期产生的“四海之内皆兄弟”、秦始皇统一天下,还是唐宋以后提出的“华夷一家”思想、“蒙汉一家”思想、“满汉一家”思想等等,都是对中国大地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延续和表现。《渭水医魂》是根据东汉末年渭源地区名医封衡的历史传说,由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张慧源编剧、甘肃丝绸之路渭河文化公司编排演出的大型秦腔历史剧,此剧后来由北京红紫依国际影视文化传媒公司和甘肃丝绸之路渭河文化公司联合拍摄成具有古代传奇色彩的戏剧电影。2017 年,秦腔剧《渭水医魂》作为“全国基层院团戏曲汇演”剧目在全国地方戏剧演出中心(中国评剧院)精彩上演,赢得众多掌声。本剧主角封衡是古代生活于渭河源地区的一位名医,与华佗、葛洪等齐名,该剧以封衡学医、行医、传医的历史故事为题材,再现了他献身中医事业,以一颗仁医仁术之心服务汉羌边民的精神,展示了祖国医学和医德的博大之处,是一台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中医药文化精神、倡导各民族团结互助的舞台艺术精品。通过搜集文献发现,在其传承发展中医的过程中对民族团结作出了很大贡献,对后世也有很大的影响。关于封衡的养生思想在医学界有诸多文章进行了论述,本文就依据戏剧作品《渭水医魂》及其他文献资料,就封衡对民族团结的贡献做一定发掘和探究,并分析其对后世的影响。

一、《渭水医魂》的地理背景和人物背景

黄河的最大支流渭河,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境内鸟鼠山,是黄土高原与秦岭地槽西端的交汇地带,渭河之源的渭源县海拔在1930-3941 米之间,年降水量500mm 左右,平均气温6.8℃,气候高寒阴温,土地肥沃,植物资源丰富,据统计,草本植物共有69 科435 种,其中大部分为野生中药材,名贵中药材主要有当归、党参、黄芪、秦艽、柴胡、贝母等。渭源县家植中药材的历史悠久,自古就有“渭水当归传两广”和“党参故里”之说。全县有三种气候类型,河谷地带光热条件比较好,适合红、黄芪生长,品质优良;北部山区干旱,黄土层深厚,所产白条党参色泽乳白,体胖梢长,2001 年时渭源县被中国农学会命名为“中国党参之乡”;南部二阴山区,所产当归头大,侧枝少,药用价值高。据当地传说,汉末有“神医”封衡就在渭河源地区的鸟鼠山中学道习医,他经常踏晨露上山采药,若遇患病之人不论认识与否,即诊断治疗,药到疾除。据《后汉书·方术列传》记载,封衡,字君达,约生于公元116 年,卒于220 年。[1]封衡自幼精进学医,经常采集野生药物并精心研制各种奇效良药,将丹药装于竹管内挂在腰间,常骑一青牛云游四方,治病救人,但又不留姓名,人们便以“青牛道士”称呼封衡。公元216 年,曹操招引四方术士,封衡、华佗等16 人应召前去,曹操见封衡鹤发童颜精神状态极好,便询问其养生之道,封衡道:“减思虑,省肥浓,节嗜欲而已;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勿过极,少勿过虚。……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顺其根,以契造化之妙。”[2]曹操听之有理,便依照封衡所讲述的养生之道逐一实施,不日后感觉效果明显,便欲将封衡留在身边做自己的保健顾问,被封衡谢绝,更不收受曹操赏赐他的财物,回到家乡归隐鸟鼠山,继续云游行医。

封衡是善于养生的古代医家之一,2012 年被甘肃省卫生厅评为甘肃省古代十大名医。最早记载封衡的是《后汉书·方术列传》,之后的诸多文献屡见对封衡的记载,根据史料记载,大家公认封衡是古代陇西人,也有人认为他是武山县人或渭源县人(现今的天水市武山县和定西市陇西县、渭源县在古代同属陇西郡)。

二、秦腔剧目《渭水医魂》的剧情介绍

根据封衡的各种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渭源县渭河源演艺有限责任公司创作编排了大型秦腔历史剧《渭水医魂》,详细展现了封衡行医历程和其对当时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关系的影响。《渭水医魂》全剧共分六场:

第一场 本草经(遇险),表现封衡的艰苦、坚毅从医之路。戏中封衡自述其“学老庄究天人揣摩岐黄,遇恩师刘子南传授医术,效神农尝百草制丹辑方,辨识药性在首阳,草药宝库渭河源,感受毒苦与寒凉,即便中毒死,远胜刀下亡,救人命功德如天,开一条救生路人人安康……”从唱词中感知封衡学医的决心和治病救人的宏愿,他为解救病患,冒险采药、以身试针、以身试药,全家为此付出巨大牺牲,一日带徒弟去鸟鼠山鹰嘴崖采灵芝时不慎坠崖摔伤,在养伤期间仍坚持研究医药。

第二场 仁爱篇(救难),写封衡大爱之心,不分族别坚持己见救治羌民的事迹。有一日几位羌民兄弟急匆匆来访,告知封衡在羌民与汉民于水草岸边争抢牛羊的过程中,其羌民首领受伤严重命在旦夕,欲请封衡前去抢救医治,此时封衡因摔伤尚未恢复,再加当时郡守有严格规定——羌汉相通将会治罪,封衡做了短暂的思想斗争,唱词:“羌汉本是一家亲,不知何故做敌人,想要随他去,腿脚不便路难行,欲作袖手看,医者本分是救人,我是汉民汉皇管,皇天后土埋祖先,你等羌民今为敌,助敌如同做内奸,见死不救违心愿,事到如今两为难……”在羌民兄弟的一再恳求下,封衡拿出从鹰嘴崖采来的灵芝,告诉其火速拿去为首领煎汤灌服,自己随后就到。家人闻之惊慌不已,拿郡守的律条提醒封衡,封衡念白到“若为羌汉两家努力和好,即便赴汤蹈火也是等闲!”封衡在夜色中决然踏上奔赴羌区的险道,医治好了羌族首领。封衡在羌民的无限感激中挥手离去,此时传来委婉动听又显苍凉的舞台帮腔“山相连水相连连成一片,为什么你杀我我仇你死斗有年,一腔精诚表天地,铸剑为犁永相安……”真切表达出了羌民期盼和平的心愿。这场戏通过封衡济世的行为和坚毅的决定,充分彰显了传统中医和医者的仁心仁术精神。

第三场 和平颂(结盟),赞扬了由封衡的仁医之心感化了羌族首领,达成了汉羌民族和好的愿景,为两族边地人民的安宁作出了贡献。剧情描述了封衡回到汉区家乡后,郡守得知封衡与羌民来往,而且为羌首医治好了伤病。在公堂之上郡守审问封衡欲治之罪,封衡承认曾赠灵芝救羌首,但不认其有罪并据理力争,如念白所言“汉人羌人都是人生人,理应互相亲善,我救治羌人首领,只为化解汉羌敌意,让边疆永葆安宁……”但是郡守无法接受封衡的辩解,欲依汉律问罪,因此封衡与郡守有了一段精彩的对唱争辩,封衡唱道:“封衡救人意味长,果真羌人死非命,汉羌雪上又加霜,一还一报无穷已,死来死去民遭殃……”郡守唱道:“华夷自古有大防,至今长城万里长,非我族类心必异,救人岂能救贼王!”封衡唱道:“古圣前贤讲大同,山水相连一家亲,边关安定是大局,羌汉和美郡守的功!”从两人的唱词来看,羌汉争斗冤冤相报终无宁日,封衡欲以此次为羌首行医的机会努力为羌汉矛盾的和解寻得契机,但郡守仍心存疑虑排外思想难以动摇,因此两人没有形成意识上的统一。在辩论僵持之际,有人来报羌首孤身一人前来欲见郡守。羌首登堂施大礼拜见郡守,郡守十分惊讶,问羌首何故一人来汉地,羌首说听闻郡守欲治罪于封衡,为报答封衡的救命之恩,前来公堂为封衡辨明冤屈。在公堂上羌首自责自忆对以往的争斗拼杀做了深刻忏悔,如词所唱:“我失大局迷了心窍,几十年视生命轻如鸿毛,阳关大道我不走,偏偏爱走独木桥,争山争林争草场,抢牛抢马抢财宝,直闹的边地无宁日,害苦了羌汉人血泪滔滔……”羌首愿俯首以自己之身来保封衡免于罪责,郡守见羌首此般识大体明大理,深受感动并幡然醒悟,遂对羌首以礼相待,并承诺今后羌汉两家不再争战并进行粮马互市贸易往来,让羌汉百姓安居乐业,且赦免封衡罪责并上奏朝廷予以嘉奖。最后在封衡的见证下,羌首与郡守在公堂上歃血为盟,此时舞台上传来优美欢快的帮腔:“一团和气美酒香,歃血为盟安西羌,山河相连心相连,渭水长流祥和光……”

第四场 护生赞(离别),歌颂了封衡的医术医德医道医念,赞美封衡不逐名利的精神和夫妻相爱的平凡家庭生活。在该场戏中,出现一对在凉州戍边十年欲往长安回家省亲的兄弟,路途遥远行程艰辛,途径渭河源时兄长不幸身染重疾,行走间出现休克,其弟悲痛万分,此时幸好被采药的封衡遇见,便拿出银针点刺穴位使其苏醒,并带其至自己家中安排家人为其煎药调养。正在家歇息间,有乡邻来请封衡医病,封衡起身就走,家人告诉其郡守已多次派人来请,欲让封衡应征去汉都许昌见曹丞相,封衡以治病救人要紧为由置之不理。有一日羌族边民来邀请封衡夫妻参加羌族的祭山节,二人欣然答应,随后郡守又亲临封衡家中,告诉其曹丞相强令征召,如若不去,要么贬郡守为庶民,要么用囚车强押封衡至许都,封衡思虑再三,无奈打点行囊辞别家人赶赴许都。在辞行时,封衡与家人情意绵绵依依不舍,但又不得不去,摘录部分辞行时封衡与妻子的对唱如下:

封:渭水人因战乱饱经苦难

几辈人盼安定望眼欲穿

多少家因病魔妻离子散

多少人因贫穷离别家园

哪一家不曾有无奈哀叹

哪一家不是血泪斑斑

我也曾对苍天发下誓愿

定要让羌汉一家尽欢颜

到如今蓬门陋室留你守

抛妻别子泪不干

妻:我知你难离妻和子

难离汉羌好弟兄

封:封衡我离不开鸟鼠山

妻:夫君你离不开渭水源

封:渭水源养育恩情重

妻:养育故土好人情

封:如今洒泪别你去

合唱:万水千山心相依

最后在亲人和羌汉边民的挥手相送下封衡携带徒弟踏上去许都的征程,舞台幕后再次吟唱起情深意长的帮腔调:“渭河水哟几十道湾,亲人为你把心担,眼含泪水把君送,盼望亲人早回还……”该场戏情节跌宕起伏,感情饱满细腻,充分表现出了封衡珍护羌汉百姓生命的大爱情怀。

第五场 自由曲(应征),通过曹操征召、封官、赐金等事件的生动展现,表现了封衡的养生观念和他行医为民、平等对待各族人民的高尚医德。封衡来到许都参见曹操,并为其献上渭水源的当归、党参和黄芪等中药材,曹操甚是喜欢。曹操向封衡了解边情,征求安边之法,封衡认为其安边之法无非“和”“活”二字,“和”是要和气和好,不能动辄打打杀杀;“活”是说人要有活路,不论汉民还是羌民,都要能活下去。曹操听后大加称赞。曹操又问封衡养生之道,封衡便以总结的养生方略答之,曹操得此养生方略如获至宝,一再欲留封衡在许都为官,封衡心系渭河源羌汉百姓,执意回还,并答曹操:“药在深山才是药,自由生长药性真,人参供到金盆里,不过平常草一根!”曹操被其说服,称其为“渭水医魂”,遂允其心愿,以重金相赠,封衡谢绝,临行曹操托付其赴安定疫区救治百姓,封衡慨然允诺,曹操便将一头青牛作为坐骑赐予封衡,封衡乘青牛前往安定疫区。

第六场 大汉歌(魂归),这场戏描述了封衡奉曹丞相之命,义无反顾奔赴安定疫区抗击瘟疫,并向家人捎书告诉归程,当渭水源羌汉边民得知封衡即将回来,大家欢欣鼓舞等待迎接。待到徒弟回来时告诉大家,师徒在安定已将疫情控制,但师父封衡却因劳累过度积劳成疾殒命他乡……朝廷感于封衡的事迹,赐予他“渭水医魂”金匾,差人送到其家乡时已离世,羌汉百姓怀着无限思念将“渭水医魂”的金匾高高悬挂,舞台上传来高亢悲凉的帮腔“渭水源,渭水源,五彩祥云空中飘,神医归去魂不归,仁爱洒遍鸟鼠山……”全剧结束。

这部秦腔历史剧《渭水医魂》,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封衡学医、行医、传医的艰苦奋斗过程,表现了他献身中国医学、维护民族团结的历史贡献,歌颂了他服务于汉羌人民的仁医精神,谱写了一曲民族团结的壮歌。

三、简析三国时期羌汉民族关系

今甘肃省渭源县、陇西县是古代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据《后汉书·西羌传》里记载:羌族本出自三苗,原住在南岳地区(今河南南部至洞庭、鄱阳一带),后迁至“三危”地区,与当地的民族融合,成为羌族。关于“三危”地区,有两种说法:一说在今敦煌三危山一带,二说在甘肃渭源县的鸟鼠山西南一带。至汉代河西隶属匈奴时,羌与匈奴相接,臣属于匈奴,为匈奴上贡财力,物力,人力。前384—前362 年(约在秦献公时期),羌族以今青海省为中心,分不同部分迁往不同的地方:一部分向南进入西藏;一部分向西直入昆仑山北麓;还有一部分往东迁徙进入陇南山区,被称为武都羌、白马羌(在今陇南地区);而大部分仍居留在黄河、湟水和赐支河(三河)一带。后至汉景帝时期,居于甘青交界的黄河、湟水和赐支河一带的羌族,开始了向甘肃其他地区和甘肃以东迁徙的漫长过程,居住在湟水流域的研种羌部落要求汉朝政府允许其部落入守陇西塞。汉朝政府遂将其安置于狄道(今临洮县)、安故(今临洮县和渭源县相连的地方)、临洮(今岷县境内)、氐道(今礼县与武山县之间)、羌道(今宕昌县西南)一带。据此所知,汉朝政府很有可能将其安排于羌族本身安居的“三危”地区——及渭源县西南部,自汉朝开始,羌族部落便扎根于这一带。直至东汉时期,羌人多次对抗汉朝政府,在经历三次大的起义失败后,甘肃境内的羌族人数骤减。

从史料记载来看,整个汉朝的历史始终充斥着羌汉的争战,尤其是东汉时期,更是发生了无数次汉与羌的征服与反抗。光武时代,汉朝政府派伏波将军马援平定羌族,河西初定,但好景不长,陇右烧当羌反叛,烧当羌部落攻取陇西郡首阳县,57年,中郎将窦固与捕虏将军马武率军四万再次将其降伏。在今渭源县首阳山有棵四五人才能合抱的千年古松,据传东汉捕虏将军马武征西羌时,在此地屯兵时将马鞭挂到该树,在树下休息,后人称之为“马武挂鞭树”。反叛——镇压——再反叛——再镇压,成了汉朝与羌族关系的循环模式。对于东汉如此重复的争战历史,需要从深层来寻找其原因,在《后汉书》中范晔以史学家敏锐的目光分析了汉朝的羌汉关系及民族政策。范晔总结了羌人之所以不断起义是由于当时汉族官僚剥削、压迫太重所致,东汉政府为加强对羌民的控制,强迫羌民内徙以分散削弱羌族力量,内徙羌民失去原了有土地等生产资料,加上人口繁衍增多,生活日益贫困,除此之外,东汉政府又常向羌人征兵,作为羌汉纽带的护羌校尉和地方官吏残暴贪婪欺压羌民,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羌人才组织起来,发动了接连不断的起义与东汉政府抗争。在东汉以后,甘肃境内只剩下一小部分羌民,生活在今渭源县麻家集镇一带及以南的陇南地区。

四、弘扬优秀历史文化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政治上团结统一,文化上兼容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亲如一家的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的基础,是民族团结的根本;中华民族丰厚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历史;中华民族历史上各民族传承的优秀文化精神特质,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在世界上屹立不倒的根本。在当前时代主题下,弘扬优秀的历史文化精神,树立文化自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效路径。封衡只是中国几千年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人,不论史料记载还是文学表现,都对封衡这位出自陇原的古代名医称颂不已,封衡不仅对我国古代中医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对羌汉民族关系的发展也具有深远影响。

(一)刚健自强、厚德载物,封衡献身医学,为汉族和羌族的繁衍生息做了贡献

《渭水医魂》剧作以历史人物为依托,通过封衡学医、行医、传医的戏剧情节,表现了医者在平凡岗位上献身医学展现的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第一场《本草经》(遇险),表现封衡的艰苦、坚毅从医之路:为解救病患,冒险采药、以身试针、以身试药,全家为此甘愿付出并支持他的事业,在不慎坠崖摔伤时,在养伤期间仍坚持研究医药。这种自强不息、勤劳专业的工匠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优秀精神的特质之一。三国时期,蜀汉和北魏为了对付北方的对抗势力,连年派人征讨氐、羌、胡等北方少数民族,使氐、羌与汉边境的人民处于战乱的水深火热之中,封衡的精湛医术,不仅医治了当地的汉族,同时也医治了羌族人民,为少数民族的繁衍做了一定的贡献。第二场仁爱篇里,封衡抛下被郡守惩罚的顾虑和自身安危,只身犯险于雨夜前往羌区,医治了羌族首领,在一定程度上使羌族人民的生活环境保持了稳定,使羌族人民能够保持正常的生活;另一方面,封衡医治了不少平民百姓,直接挽救了当时羌汉边民的生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当时羌族人民的死亡率,使得羌族人民能够正常的繁衍生息,为羌族的传承和延续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二)仁心仁术,是中华传统医药文化的核心理念,封衡用自己的仁医之心,医人医心,缓和了汉羌的矛盾,为民族团结贡献了力量

传统中医药文化的“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天人合一”“调和致中”“大医精诚”等核心理念,在封衡的身上都有所体现,他以个人之医术,行平凡之事,却医人医心,缓和了汉族与羌族的矛盾,是为民族团结贡献力量的典范,影响深远。从封衡主要活动区域来看其所处的政治环境,当时,渭水源地区处于曹魏、蜀汉、西羌边境,是少数民族跟汉族杂居生活的地方。东汉政府向羌族征兵,还要其纳贡纳粮,加剧了羌汉之间的民族矛盾,战乱纷争不断。在天灾人祸战乱之际,人们期盼和平的生活环境,期盼有大医挽救深受其害的灾民。封衡作为一位名医生活在战乱频发的时代和区域,难免不少病痛者慕名前来寻其求医问药,其中不乏羌民藏民等。在当时民族关系紧张的氛围中,虽然受当时的民族政策约束,但封衡作为一位心胸博大的名医,以救死扶伤为己任,行医不分族别:首先,封衡医治好了羌族首领,化解了边区羌民对汉民的仇视。其次,封衡劝解郡守“我救治羌人首领,只为化解汉羌敌意,让边疆永葆安宁”,使郡守和羌首达成和解,缓和了羌汉矛盾。再次,封衡向曹操提出的“和”“活”的处理汉族与少数民族关系的主张,为曹操提供了正确解决民族关系的思路,缓解了民族矛盾。

(三)立足平凡之人,其“和”“活”处理民族关系的主张,对后世乃至今天仍有深远影响

《渭水医魂》第五场中,封衡应征见曹操时,曹操问其如何解决边境的民族之争,封衡认为:“安边之法无非‘和’‘活’二字,‘和’是要和气和好,不能动辄打打杀杀;‘活’是说人要有活路,不论汉民还是羌民,都要能活下去。”

“和”的民族思想,为后世的民族团结思想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从封衡的思想来看,与儒家思想有紧密的联系,其“和”的民族观与儒家的“仁”政一脉相承,把仁政思想应用于解决民族关系,对后世处理统一过程中的民族关系,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都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国家历来重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2018 年的两会上提出的宪法修订案,将民族关系确立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并将继续加强,其中,“和谐”思想,同封衡提出的“和”的民族关系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在“活”的方面,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高度重视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实施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先后出台了兴边富民、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对口支援等政策措施,可以说,当前民族地区的发展正处在一个政策机遇叠加期,民族地区的社会面貌极大改观,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升,各族群众谋发展、谋幸福、奔小康的势头十分活跃。

封衡的思想涵盖了丰富的人文精神,如人的尊严与使命、人的权利与义务、人的理想与品格、人际关系及民族关系的和谐与协调等社会中的重大问题,尤其在民族关系方面,封衡所持的“和”“活”观点一而贯之符合各个朝代各民族的根本利益,也是制定积极的民族政策的根本所在。现今的民族政策及外交政策也与古代封衡的民族关系思想遥相呼应,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民族原则,坚持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充分保障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促进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发展。

(四)《渭水医魂》以“仁医”为线索,运用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秦腔”为表现形式,在弘扬封衡优秀医德的同时,也宣传了民族团结、互助的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体现

《渭水医魂》剧目将封衡这一医者仁爱行医、平等医治汉羌胞民的品格与其济世的目标联系起来,将封衡的医者仁心与羌汉民族团结的大事联系起来,将一个历史上平凡医者的高尚品德与国家民族联系起来,中医的理念与处理民族关系的主张得以联系起来。这部剧作在传播了中医哲学中的养生智慧的同时,将中医的和谐精神普及至民族边界治理和民族团结方面,这是一次从医人到医国的升华。[3]《渭水医魂》是立意独特的一出新创历史剧目,在弘扬中国传统医学精神的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做到了既有民族的亲近感,又有国家的大局观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民族优秀文化精神,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猜你喜欢

郡守渭源县渭水
打油诗也能保命
打油诗也能保命
渭水舍渔
家乡的渭水河
渭源县重度残疾儿童送教上门的实践与思考
渭源县文化综合馆馆前广场景观设计
从渭源境内的古民居看明清时期的居民生活
渭源县名胜古迹和历史遗存现状的调查研究
家住渭水边
郡守·太守·京兆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