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高校文化育人功能的实现路径

2020-02-26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育人大学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台州 318000)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多元文化的影响和多重价值观的冲突,无疑给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不少的阻力。不少大学生出现道德迷茫和知行不一的现象。“文化育人”概念的提出,立足于思考大学教育的根本,一定程度为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打开突破口。同时也弥补了高校“文化素质教育”、“通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中的不足。特别在高职院校,文化育人倡导充分运用广泛的文化因素达到大学育人的目标,有力地推动了高职教育从知识教育和技能训练走向文化育人。高校育人如何回归文化本义,如何提升广大师生人文修养和精神世界,需要我们对高校教育中的“文化育人”内涵进行深入思考。

1.高校文化育人的内涵

文化育人,最早见于《易经》之“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查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即用人文来教化天下,用文化来培育、塑造人。这里的化,指教化、感化。自古中国传统诗书礼乐的积淀,可以用来移风易俗教化于天下百姓。“文”是育人的核心内容,“化”是育人的基本方法。文化的“教化”内容是价值观的教育。从狭义上的理解,文化育人就是“以文化人”。所谓文化育人是发挥教育文化本义,不只是传授知识技能的手段,更是修炼德行和培育价值观念的过程。大学“文化育人”更多的呈现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上,具体表现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方面载体的建设。从广义上的理解,“文化育人”是大学最本质的属性。“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大学即文化。大学的教育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文化过程。所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结合广义和狭义上的理解,笔者认为高校文化育人是指高校广泛采用优秀的文化元素,全方面全过程地培养人和塑造人。这一过程强调教育和引导高校生将文化知识内化为自身的文化精神和职业品质,并朝着一定价值观方向不断追求的自觉过程。为了更好的研究高校教育中文化育人的深刻内涵,需要进一步对文化育人功能实现的机理进行研究。

2.文化育人功能实现的机理分析

文化育人的功能实现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化作用于人的过程,而是一个人与一定的文化客体彼此活动、彼此影响与改变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一种刺激或者激发,需要学生从文化认知→文化认同→文化自觉的自我成长。文化育人功能的实现是教育对象在文化认知基础上的不断内化、同化和平衡,进而促进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的统一,达到“知行合一”的最高境界的过程。

(1)文化认知是基础。文化认知是对文化元素进行感知、记忆、表象、思维、言语、想象等的心理认知,是文化事物或知识作用于学习对象的感官,使之成为心理的摹本,进而不断内化、重构和创新的过程。学习对象通过内在的心理机能对文化信息进行整理、归类、改造和再创造,以使主体有效地适应环境。

(2)文化认同是认知学习过程中的同化。让.皮亚杰认为学习是建立在刺激-反应的图式认知上。而这里的刺激存在两种可能。一种是自发的,由个体心境所激发的。另一种是非自发的,比如被由遵循某种教学方法观点的教师所激发的,或由一种外在的情境所激发的。如果学习是自发的,那么学习动力就会持久;如果该学习是非自发的,那么学习效果和动力的能否持久,就需要外部的强化以及该学习主体基于先前物理环境对智力结构的影响产生的经验作用,才能引发主动自我调节的行为,这样的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系就是同化。同化被认为是学习的根本。那么,文化认同就是主体在不断的认知学习基础上,借助外部环境和内在强化,主动地认可和接纳文化对自身的同化过程。

(3)文化自觉是“知行合一”的平衡。学习主体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克服内部冲突和不一致的自我调节过程,称为平衡。当学生在文化元素的刺激下不断同化和顺应自我调节的发展过程,就真正形成了一种文化自觉,达到了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知行合一”的平衡境界。

(4)学习主体从文化认知→文化认同→文化自觉的过程,呈现螺旋式向上发展的趋势。三种阶段在某一单一的问题或结构的学习过程中是呈现递增式的发展状态,从整个发展过程看,又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让.皮亚杰认为,学习从属于发展。的确,学习往往局限某一单一的问题或结构中,而发展是诸多的学习结构中同样规律一致性地朝同一方向延伸。而这样良性的发展驱动力就构建成文化育人功能实现的机理。

3.关于高校文化育人功能的实现路径

3.1 以立德树人为宗旨

大学教育的功能不是简单的“授业解惑”,首先得做好“传道”。正所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此处的“道”指的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修身之道。“大学之道”的道是根本。“明德”是从道体出发的心理和身体力行的行为,即自立、自觉。“亲民”是个人学问的道和德的成就,亲身走入人群社会,服务人民,即立人、他觉。最终实现为自立立人而达于至善的境界。可见,中国传统教育的宗旨便是教导人如何成长为人,重在仁德之教。当前,在现代教育体系下,立德树人依然是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高校文化育人的内在核心。高校教育不简单只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而更多的是建立培养人塑造人的教育。同时,立德树人强调的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一方面,坚持以人为本,高校教育只有从育人的本位出发,才会真正以学生为本,关爱每位学生,才能在文化育人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改变传统的“以教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文化的感化力,激发学生知学好学乐学的内在动力。

3.2 以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为根基

坚持立德树人的育人思想,溯本追源,便是中国文化精神在大学教育中的传承和发扬。高校文化育人需要将高校教育根植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土壤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是高校文化育人的根基。在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自两汉以来,儒、释、道文化成为重要的文化瑰宝。儒家倡导“经世致用”的济世情怀,佛家倡导“普度众生”的修持理念,道家倡导“全省保真”的生命哲学。这些堪称中国文化精神发展的经典。“中国文化精神最主要的,乃在教人怎样做一个人。”中国文化看重如何“做人”,更重在“践行人道”。其中,儒家文化又被认为是是传承几千年来的主流文化,儒家思想的内涵“仁、义、礼、智、信”,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最核心的因素。这些优秀的儒家传统文化在文化育人内涵中,体现为培养和塑造人立本、向善、修身的价值理念。

(1)立本精神。立本,出自《论语》“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君子要专注于根本之事,根本确立了,道便不远人。即先学会做人,先谈做事的道理和规则。高校教育只有在做好用丰富的文化内涵培养人性塑造人格的基础上,才有资格教授学生专业技能。所谓“务本”,便是遵循“做人”的基本道德,探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感,把握“做人”的根本。“本立”,是指树立崇德的思想,立内在之仁性,施行仁爱。“道生”,是指面对所有人情事理都能应对自如,卓见真知。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孟所阐述人生观就是“仁”。“仁”是一切道德规范中最高、最基本的道德。孔子所宣扬的“仁”,便是“爱人”,用一个爱人之心去面对世界的人生观。倡导“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同时在探索“求仁之学”与“知命之学”之间提出“克己复礼为仁”,认为“不知礼,无以立”、“德不孤,必有邻”。这些文化精髓精辟地阐述了为人处事之道。

(2)向善精神。“导人向善是大学文化育人的核心。”善是善良,有德之意,又有臻善的人格追求。导人向善,即是通过陶冶教化,育人之德。儒家思想中孟子在孔子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性善”论。认为人心之所同然者之谓善。仁义礼智,是人心中固有的。爱和敬便是孟子主张的“善”。孟子认为人人可以为善,只要人人自肯为善,就可以实现“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的和谐社会秩序。同时“善”还有更深刻的内外兼修之道。孟子认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里的善指的是完整性。独善,指修身;兼善天下,指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不能一时俱善俱完整,但每个人则可以独立为善,”引导大学生向善,不断完善自身优秀的人格德行,是大学文化育人所追求的目标。

(3)修身精神。《大学》将孔孟思想简单明了系统的阐释。以其纲目和内明外用的修养次第,阐释如何践行“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修身之道。“诚意、致知、格物”是内明修养,“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用之学。而“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中的修身在正其心,则是内外兼修之道。中国文化的完整性,表现在每一中国人身上。中国人理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以贯之。“中国一人,天下一家”,这便是中国文化精神的完整性,也是中国文化的最高理想。由个人修身到家国情怀,就是儒家思想所追求的一种完整的人格,是中国人所称的“士”。修身精神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体现为爱国精神、敬业精神、担当精神等。

3.3 以发展和创新大学精神为内驱力

大学精神是大学存在和发展的基石。大学精神的创新和发展,是高校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在充分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社会先进文化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办学理念和发展方向、价值取向,确立的独特的价值体系。它蕴含了几代高校师生崇德笃学的理想信念。大学精神主要由独立精神、自由精神、服务精神、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批判精神、创新精神、世界精神、宽容精神、等不同种类的精神构成。高校大学精神除了具有大学的共有特征,更多的体现在“地域性”、“行业性”、“时代性”上。可以说,每一个高校都有基于自身发展历史、所在地域、所在行业,构建成独特的大学精神。发展和创新大学精神是文化育人在高校内涵建设的内驱力。

(1)大学精神的时代性,指的是校史文化和校园文化的有效衔接。不同的历史时期,每个高校的办学发展使命会略有不同,而该大学之文化育人使命则是一脉相承的。当下,在高等教育可持续性发展中,高校应不忘历史传承,秉承学校的优良办学传统,不断汲取国际先进文化成果和现代大学精神精髓,在发展中不断创新学校文化。

(2)大学精神的地域性,指的是校园文化和地域文化的融合发展。地域文化包含了丰富的地域历史文化、革命文化、社会先进文化。通过校园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有机融合,将地域文化教育纳入学生日常思想教育中和社会实践中,强化地域传统文化节日的仪式性、红色教育基地的延展性、社会志愿实践教育的参与性,实现文化感化人的作用。

(3)大学精神的行业企业性,指的是校园文化与行业文化、企业文化的耦合发展。高校在加强与行业企业的沟通交流中,需要积极营造校园文化、行业文化和企业文化氛围对学生的多重熏陶,使学生较早地在价值、行为准则、心理方面接近企业和社会需求。

3.4 以培养工匠精神为标识

高校特别是应用型高校和高职院校,在文化育人的过程,既要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又要汲取社会先进文化和现代大学精神,同时,还要坚持从高校的本质出发,以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提升为导向,融合职业精神与人文精神,更好地履行文化传承创新的使命。培养大学生的工匠精神是高校文化育人的标识,是高校可持续性发展的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的个人需求。培养大学生工匠精神,就是以大学生职业素养提升为导向的“职业精神”的传承和发展。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积极推进校企文化深度融合,为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了很好的教育资源。

工匠精神培育的载体是高校专业文化的建设。高校的专业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集中表现在不同专业群岗位素养的背景下,围绕人才培养方案,挖掘大学生职业素养内涵,提炼职业精神和品格,创新校园文化载体,在秉承学校精神,弘扬地方文化精神的基础上,探索以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升为导向的职业人文的建设。因此,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专业文化建设,有机融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以文化育人推动专业课程的改革和实践教育平台的创新,有着重要的意义。

3.5 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践指南

高校在文化育人的过程中,需要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生活化和具体化建设。具体实践要求如下:首先,坚持立德树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用优秀文化元素滋养高校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具体内涵,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精神的精髓,用优秀文化元素熏陶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职业品质,引导广大学生找到文化自信、价值自信,坚定做人的道德品质和价值导向。其次,以文化育人为根本,推进课堂育人与实践育人协同创新。高校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中,用文化育人指导课堂育人和实践育人的具体方式途径。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和协同性视角,探索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校园文化建设、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的协同和互补功能,全方位的推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最后,基于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文化育人工程,探索将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融入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全过程。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做专做实入学教育、专业认知教育、就业职业指导教育等重要育人环节。帮助高校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理想,崇尚职业精神,提升道德素质,不断追求“知行合一”的文化育人目标。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育人大学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留白”是个大学问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大学生党支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