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VR虚拟现实技术在虚拟校园系统中的设计与实现

2020-02-26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虚拟环境虚拟现实建筑物

(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 蚌埠 233000)

0.引言

当前VR虚拟现实技术作为前沿技术之一,通过虚拟现实建模语言技术、开放式图形库技术、视觉场景技术和多细节层次技术等,完成对虚拟现实技术的搭建。设计虚拟校园系统时,应对校园内部整体环境进行分析,通过技术人员对主道路和标志性建筑物的测量,构建校园系统的基本框架。对校园系统内部进行实体建模,使其更具真实性,提升用户的体验度,通过对建筑和植被等进行细节优化,使用户对校园环境认知更深刻。构建虚拟校园系统,通过节点技术的优化,可提升用户与校园的交互。

1.VR虚拟现实技术

1.1 虚拟现实技术概述

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通过计算机技术可实现对虚拟世界的构建,为体验者提供三维立体性虚拟环境,通过全景式立体展现可使体验者融入到体验环境中。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现VR技术已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之中,如远程可视性操控、网络分布式计算技术、VR成像等。VR虚拟现实在设计过程中,以构建整体虚拟环境为基础,使体验者可沉浸在虚拟环境,并产生相应的交互行为,以此为理念进行对虚拟世界的设计。

1.2 虚拟现实技术原理

虚拟现实技术由于涉及领域较多,其技术较为复杂,需各项技术进行独立工作但彼此间应产生相应的联动功能。其主要技术包括虚拟现实建模语言技术(VRML)、开放式图形库技术(OpenGL)、视觉场景技术(Viewpoint)、多细节层次技术(LOD)。

VRML技术在运行过程中一般以现实世界为参照物,对现实场景进行模型式构建,并采集相应信息,通过比例式成像,在虚拟世界进行建模。VRML技术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可在不同平台进行设计与实现,在其运行过程中,可对体验者进行行为监控,防止因操作行为不当造成事故,在体验者进行相应的行为动作时,VRML技术可进行对虚拟环境改变,为体验者提供真实性。VRML技术是一种建模语言技术,其可增强信息环境的交互性,通过信息解释功能,将对象、行为目标和信息语言进行融合,使整体虚拟环境更加真实。VRML在虚拟环境中其技术主要目标为虚拟节点,在虚拟环境进行构建中,当环境结构较为复杂时,一般以节点作为拆分单元,使其在运行过程中,通过对节点的组合利用进行重复性定义,使其参与到构建场景中。

OpenGL技术通过开放式图形库,可由基本元素为主,对环境信息的模型进行函数型绘制,通过其元素的构建形式,可对曲面、三维立体模型进行绘制,其在绘制过程中通过元素基本和投影基本进行绘制函数间的转变,通过无缝式衔接状态,可减少计算时间,提升成像速度。OpenGL技术通过外接设备来实现,其属于程序式接口,与系统硬件运行方式不同,可在多平台进行转换,其具有融合性,可兼容平台格式文件并实现转换。

Viewpoint技术作为视觉场景技术,通过对图像进行采集与存储,可为环境提供丰富资源。通过技术对场景的设置,将三维图像进行多角度审查,对阴影部位进行参数设置,并对光线进行优化,使虚拟环境更具真实性。

LOD技术通过多细节层次的展示,提升体验者对虚拟环境的认可度,增强体验者的沉浸感。体验者在进行运动中,通过对动作所经历的场景进行细节优化,提升成像速度,将虚拟场景内部的动态性质进行优化,降低交互延迟,防止在体验者视角中发生顿挫感。

2.VR虚拟现实技术在虚拟校园系统中的设计

2.1 多媒体教室设计

VR虚拟现实技术,通过将技术在虚拟和现实之间转换,使体验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其可用在多媒体教室之中,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完成对三维立体模型的构建,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环境,并可进行实时沟通。计算机网络由于其数据信息发达,可进行实时搜索,并通过VR虚拟现实技术将信息进行三维化立体展示,增加学生对内容的掌握,通过立体化教学方式可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多媒体教学系统中,学生可通过知识内容的立体化展示,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了解程度,通过实时性教学,可为学生提供便捷的学习方式,同时可将传统教学方式的教学方法进行优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对问题进行系统性提问,通过在三维模型上进行留言,使教师及时对学习情况进行了解。通过VR虚拟现实技术可对多媒体教室教学系统进行异步式通信处理,将信息传递进行针对性处理,以留言和提醒的方式,丰富教学方式,也可开展相应的活动及讲座,提升学生的参与度。VR虚拟现实技术可对虚拟学校进行建模,通过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实现操控性教学,体现出远程教学的优势。在对多媒体教室进行设计时,应从虚拟建模和多媒体操控功能进行相应优化性设计,使学生体验到良好的教学环境,在教学过程中感受到三维教学的魅力;对多媒体操控功能进行设计,便于声音的传播和教师对系统进行操控。学生在多媒体教室上课时,可通过对知识进行网页式多渠道信息浏览,并可使用其视屏功能,对内容知识点进行延伸式讲解,教课可通过学生的操作模式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作出指导,提升整体教学质量。

2.2 校园漫游设计

通过VR虚拟现实技术对校园进行设计时,由于校园单位基数较大,其具有一定的空间性,应选好参照物,并确定单位之间的关系,将整体校园进行模块式划分,使每个模块都有相应的参照点,当校园整体面积较大时,应进行精准定位,明晰整体校园框架。在对校园进行系统设计时,首先可将校园内道路主干道作为参照标准进行平面式建模,以主纵向干道和主横向干道的交汇点作为起点,并对其进行精准定位,通过对道路进行模块式建立,使校园整体路径得到二维式建立,在逐级对副干道进行建模,以逐层递减的构建方式,明确校园的整体路径。其次应对校园内标识性较高的建筑物进行三维式建模,将其与校园路径进行比例式缩放,使其达到虚拟真实性。在对建筑进行三维建模时,应依据其具体构建环境和实际需求,进行镂空式建模和实体式建模,使其达到做优化效果,镂空式建模适用于建筑物内单位数量较多且具有单一性,整体结构处于定性思维的建设方式,一般用于教学楼、师生宿舍楼和综合楼等。实体式建模适用于对建筑物内部要求细致理解,对建筑内单元的还原度要求较高等,在设计过程中应对细节进行优化,使体验者了解校园建筑及内在意义,一般用于图书馆、体育馆和实训楼等。在进行实际设计时应对镂空式楼体进行优先建模,其具有简易性和大众性,内部构造和部分楼体具有相似性,通过由简入繁的设计模式,对其他楼体和复杂建筑物进行设计和改造,在系统内以立体化的方式表现出来。再次对校园内部整体进行景观进行建模,对树木、植被、公共设施、路灯等进行构建,使校园内部场景更加真实,体验者在进行虚拟体验时,可对校园进行全面理解,加强整体的兼容性。最后对道路、建筑和校内小型设施等进行模型优化,使其融合成为整体,令其细节可完美展示,达到建模最终目的。

2.3 标识导向设计

虚拟现实技术在进行设计时,通过对校园内部的标识导向进行设计,对校园内细节进行优化,可提升用户的体验度,在用户进行视觉移动时,可对虚拟世界进行实地性了解。技术人员在对标识导向体系设计之前,应对校园进行了解,清楚标识特点,以用户的角度去进行分析,对标识细节进行优化。将校园内部通过CAD模型精心基础构建,使其进行二维模型的构建,提供校园内部建模基础,技术人员对校园内部环境进行实地取景拍摄,重要地点可采取录像的方式,进行动态图像采集,将图像与CAD模型相融合,完成三维立体图像的构建,以此为基准进行模型的导出。通过开放式图片成像技术,为其提供大量的图片信息,经过程序间的运算,使图片信息进行三维立体化展示,提升用户对虚拟环境的融入感。

3.VR虚拟现实技术在虚拟校园系统中的实现

3.1 数据信息采集

为实现虚拟校园系统,需进行数据信息的采集,其可为整个系统提供建模基础,工作人员在进行采集过程中,由于校园占地较大,单位基数较高,提升了采集难度,此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时,应对整体校园环境进行分析,对标志性建筑物和标志性道路等进行查看,以其作为基准,并采取相应的测量方式,对其进行精准测量,使其达到虚拟真实性。设计人员应对其实际特性进行分析,考虑虚拟现实中场景切换的问题,对其进行多角度拍摄和录像,使其具有可查看性,提升用户的体验。应对图片和录像信息等进行范围性搜索,通过合理的场景对其进行搭配,提升虚拟现实场景中的流畅感,使用户得到畅快体验。设计人员通过对主体道路和标志性建筑物进行采集信息后,进行相应的贴图,使虚拟现实场景具有三维立体化,信息采集时,应对校园内部的细节进行优化,通过对植被、公共设施等进行直观性描述,提升用户的体验度。

设计人员在进行采集校园信息时,一般以图像资料为主。图纸资料作为校园内部概括性资料等,其通过对学校进行范围性收集,对学校的整体地形地貌信息进行收集,方便整体校园轮廓的建模;对标志性建筑物景观信息进行收集,可提供相应的参照物方便工作人员进行设计;对校园内部规划图纸进行收集,与实际环境相对比,使虚拟真实环境的建模信息得到填充和优化。贴图资源以后期加工的方式为主,工作人员在进行采集信息时出现纰漏时,在后期可对信息进行重新采集,并进行相应的贴图PS,完善建模信息,当校园环境由于外界因素发生变化时,设计人员也通过及时的采集信息,使虚拟现实环境得到更新。在进行贴图资料的过程中,透明式贴图以渗透融合为主,通过将原始图片信息进行贴合处理,使其在加工过程中得到细节优化,技术人员可通过透明式贴图技术对图片信息进行相应的关联性操作,使图片信息在整体建模过程中更为流畅。在不透明贴图中,是通过将图片信息直接作用于原始资料中,将其以覆盖的形式,并通过相应的PS技术,使原始环境改变,可在整体系统制作后期进行实时更改,易于设计人员操作。

3.2 实物建模

通过其对校园内部表面环境进行信息采集,将构建出校园整体框架,对校园内部的实物进行建模使其更具备真实性。对标志性建筑物进行建模,通过对建筑物进行结构分析,并以三维式几何图形构建法,来构建实体框架,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时,依照整体的尺寸进行分析,通过比例式缩放,加强建筑物与周边环境的融合度。对整体框架构建之后,应对建筑物门窗、线条和墙体等进行细节性优化,增强虚拟环境的真实性,使体验者通过虚拟环境对校园内部的真实环境了解更透彻。在对校园内部建筑物进行构建时,以建筑物复杂程度为基准,当其外观形状较为规则时,其整体结构与校园内部其它建筑物相一致时,可通过贴图的方式对建筑物进行建模,节省设计人员的工作时间。当对形状较为复杂的建筑物进行建模时,且建筑物具备单独的特性时,不能通过贴图的方式进行加工,可采取三维构建法对其进行立体构建,使其具备相应的特性,并将建筑物进行多角度信息采集,通过此种方式将图片信息进行细节化贴合,使建筑物具备完整性。通过对校园内部标志性建筑物建模后,应对其植被景观等进行建模,进而使用户对校内的生态环境进行正确的认知。在进行对植被景观进行建模时,一般以树木、草坪和花朵为主,在对树木模型进行构建时,设计人员应对其进行测量,并依据参照物将其位置进行正确摆放,以其达到虚拟环境的真实效果,应对树木的纹理进行具体建模,通过照片信息采集,技术人员进行交互式照片影像映射,通过对其模型进行三维式立体构建,以期达到树木模型的正确构建。技术人员需对树木进行多角度照片信息采集,根据阳光的直射角度,对树木的阴影范围进行信息采集,在建模时,可通过贴图的方式对树体进行阴影式优化,对其覆盖区域应采取透明式底片处理,通过对细节的优化,可提升用户的体验感。在对植被和花朵进行建模时,可将草坪的纹理直接覆盖于二维平面之上,方便设计人员对其进行建模,在对校园内部花朵进行建模时,技术人员对其进行多角度信息采集,调整图片信息的摆放方式,对其进行相应的复制性建模,提升工作效率。

3.3 虚拟现实场景互动

实现虚拟校园环境,应以用户体验角度为出发点,在进行相应的设计时,重点突出其交互性,提升用户的体验感。虚拟现实建模语言技术可为虚拟现实环境提供相应的交互功能,当用户在进行方位移动时,自动对当前的整体环境进行改变,达到视觉转换的基本效果,通过系统内虚拟模型的方位性转变,达到场景之间的成像切换,提升虚拟环境的真实性。虚拟校园在进行系统交互时,由节点交互和编程节点为主要模式,完成系统的交互功能。在进行节点交互时,可通过虚拟环境现场之间的节点交互、感应器节点交互、对应性插值节点交互等,进行三维空间的节点交互,使用户在进行行为动作时,通过传感交互使场景发生相应的变化,完成虚拟环境系统转变。编程节点作为程序式操控,对虚拟校园系统进行程序编写,通过对校园信息的采集,以静态类型语言(Java)和动态类型语言(JavaScript)进行相应程序编写,对校园内部信息进行分析,通过静态与动态之间的转变,实现与用户之间的交互。通过用户在系统中的行为动作,使系统进行节点捕捉,以Route命令进行节点的传输,达到对虚拟校园场景的基本切换,提升用户与校园虚拟系统的交互感。

4.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VR虚拟现实技术进行概括,对其核心技术进行分析,并通过设计完成对虚拟校园系统的构建。在进行对校园系统内部进行建模时,应对建筑和道路进行实体测量,并在校园虚拟系统中进行比例式建模,在建模过程中,应进行细节优化,使虚拟校园环境更真实。通过节点感应技术,使用户在进行相应动作行为时,可对节点进行精准捕获我,完成节点的运动轨迹,使用户眼前呈现的景象更加具有流畅性。

猜你喜欢

虚拟环境虚拟现实建筑物
前庭刺激对虚拟环境三维空间定向的影响及与空间能力的相关关系
如何通过虚拟环境有效管理Python第三方库
邻近既有建筑物全套管回转钻机拔桩技术
现代中小河流常用有坝壅水建筑物型式探讨
虚拟现实技术在中学校园中的应用
描写建筑物的词语
虚拟环境下大数据智能并行聚类方法研究
风口上的虚拟现实
虚拟现实技术向科幻小说借灵感
火柴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