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层次下太极课堂教学模式新探

2020-02-25杨昊平魏子凡

武术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太极拳

杨昊平 魏子凡

摘要:太极拳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的典型代表。如今通过走访多个高校太极拳课观察到诸多课堂上太极拳的教与学存在问题,导致许多非体育专业的大学生对太极拳的认识停留于物质层次,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数据分析法等方法分析如何通过改善太极拳现在教学模式提升其对于太极拳文化层次的教学,从而有助于大學文化建设。

关键词:文化自信 太极拳 武术进校园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1839( 2020) 1-0085-04

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密切相关,我们的文化自信要建立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基础上。”[l]太极拳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武术文化的的典型代表,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哲学,伦理道德,民族地域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本文针对如何通过改善太极拳现今的教学模式提升其对于太极拳文化层次的知识教学,从而有助于大学文化建设展开了研究。

1 解读文化自信及培养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重要性

1.1 解读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额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2]换句话说,一个国家,民族,政党,包括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对当代先进文化的的自信,对未来文化发展的自信。文化来源于人的物质活动与精神活动,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活动构成了文化自信的主体。具体表现为对文化自身的有相应的认识并认同,对文化自身价值的认可与肯定,在与外来文化相比较时对本民族文化的信任与依赖。[3]

1.2 培养当代非体育专业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利于引导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提升自己对民族文化的认识,提升自身精神文明素质。

对于国家而言,当代大学生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文化自信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加强文化建设,有助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自信也是抵御外来文化渗透侵入重要的心理防线。

当代大学生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新兴力量,也是传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大学生培养文化自信。

非体育专业的大学生更缺少对杨氏太极拳深层次的学习,培养当代非体育专业大学生文化自信有利于新中国文化建设,有利于对外文化交流,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走出去”。

2 解读太极拳背后文化内涵

太极拳是以太极学说为理论基础,以掤、捋、挤、按、采、捌、肘、靠、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十三法为运动技术的核心,包括了套路,推手和功法的武术徒手项目。[4]从文化三层次角度看,太极拳文化包括物质层次,制度层次,精神层次三大方面。

从物质层次上看,一方面,太极拳归属于中华武术,有着大体相同的基本活动形式和器械,武术的视角下的太极与其他武术都以技击为核心在技击的基础上发展和传承;另一方面太极所展现的拳术风格有别于其他武术,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有独特的拳理,服饰。从制度上看,太极包含了大多数武术礼节制度,也有自己门派独特的“门约戒规”。从精神上看,太极拳蕴含着优秀的中华武术精神,如吃苦耐劳的学习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永不言败的拼搏精神,崇尚和谐的人文精神。[5]

从文化的内容看主要可以分为历史文化、技击文化、理论文化、养生文化、艺术文化这五个方面。从历史上看,太极拳发源于传统技击术,在不同时期形成了多个门派,各个门派的发展又恰好能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状况。从攻防技击上看,太极拳一招一式都保留下了传统武术所蕴含的技击属性,具有一定的实战意义。从理论文献上看,一方面诸多太极拳理论书籍解释着太极文化,对太极拳的概念,技法,思想等方面予以描述,如《太极拳论》中所写“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另一方面,太极拳也是诸多传统文化理念的重要体现,诸如体现五行学说,阴阳学说,儒道思想等。从养生健身文化上看,太极拳养身功效文明海外,诸多实验表明练习太极拳能明显改善人的身体状况,能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蕴含了中医经络学,养生学等诸多的文化知识。从艺术性角度看,练习太极拳,欣赏太极拳赛事都是一个感悟太极拳意象,培养情操的过程。练习太极拳时所表达出的对手与技法,景象与意境都是其艺术性的体现。[6]

3 解读普通高校进行太极拳教学时现状及分析

3.1 学生在学习太极拳过程中的现象及分析

通过调查研究走访各高校太极拳课,发现很多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在种类繁多的大学体育中并没有表现出对武术这一项目的热情,多数学生对这门课报以的是凑学分,通过率高的目的来选择,导致学生上课普遍缺少积极性。多数学生在课余时间,除去期中与期末考试之外基本不会利用课余时间去练习太极拳。在课堂上的动作学习与练习方面都是以应付式的态度对待,导致在考核与展演时并不能很好地展现出老师所传授的动作,并对其中动作的含义和文化内涵的了解止步于表面,有的学生甚至连基本的抱拳礼动作及其含义也不清楚,不能达到老师制定的教学目标。一方面,多数体现出当代学生对太极拳的了解仅仅停留于物质层次的认识;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当今太极拳课堂教学缺乏吸引力,缺乏深层次的教学。

3.2教师在太极拳教学中的现象及分析

通过调查走访高校,参与太极拳课程的学习发现主要以下三大问题。第一,部分高校老师在教学中偏重于“广播操”式教学,追求完成教学进度,对动作的教学不够细致,讲解也偏重动作位置的讲解为主。第二,课时偏少,面对一周只有一两节的体育课,很多老师把教学的重心放在练习动作上,一学期15 -18周课,除去两周进行考试,所剩余课时对完成进度是一个较大考验。第三,教学时不能很好把握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更容易被课堂外的事物转移注意力,也进一步体现出太极拳课堂缺少吸引力。

4 改善太极拳教学的措施

4.1加强太极文化在大学生中的宣传

要通过学习太极拳来培养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需要让当代大学生认识,了解太极拳。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提高当代大学生学习太极拳的积极性。高校可以一方面可以鼓励学生组建太极社团,开设太极拳体验课,定期举办太极拳相关竞赛等技术方面交流学习。[7]另一方面可以借助新旧媒体等传播方式在校园进行文化宣传,宣扬武术精神,宣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等。为太极拳教学营造良好的“外部条件”。[8]

4.2在太极教学中渗透文化教学

调查研究发现,大多数高校对于太极课程的教学内容还是以采用简化24式太极拳为主,在教学过程中着重于动作教学而忽视其深层次的文化内容的渗透,多数是当成“广播操”来传授。太极拳作为一种将哲理,技击,健身,审美情趣,文化内涵结合的中华民族特色体育项目,它的存在贯穿着深厚的哲学道理。过于单一的教学方法导致当代大学生在学习武术时缺少对武术深层次的认识。

4.2.1在教学中渗透太极拳理论

太极拳发展至今,经历数带名家改良与创新,使其表现形式在武术运动中独树一帜。太极拳一招一式都有其拳理依据,打手歌,五字诀,十三势歌等等,练习中应避免当成“广播操”来学习与练习,通过拳理的渗透学习感受武术攻防技击含义,细辨动作招式,揣摩拳理思想,才能使其熟于心。在练习过程中不仅需要练习者去“直觉体悟”,也需要教学者在一旁指点。让练习者去理解身体每一肌肉,关节的运动,理解太极拳整体观,修炼太极的方法,桩功,拳架与技击术。

4.2.2从练习中感受武术动作,感受精神思想,感受中国传统武术文化

“由著孰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9]是太极拳练习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著熟”,需要的是学生勤奋练习,熟练掌握动作;第二阶段“懂劲”,这一阶段已经不再局限于身体上的对于动作的练习,而是更多需要去感悟,去用大脑去思考,感受,是对一个人思维与智力的修炼;第三阶段“神明”,《淮南子·兵略训》中写到:“见人所不见,谓之明;知人所不知,谓之神。神明者,先胜者也。”由此可见“神明”是对于太极修炼中一个及其难以达到的理想状态。对于太极拳的学习光依靠勤奋与智慧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注重自生的人格的发展与完善,感受武术内在深层次的内涵。太极并非是一个传统的健身“广播操”,也不是单纯的武艺,而是一种“道”,是对于练习者自身的修行,“阶级神明”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辛的旅程,需要强大的身体,智力,意志力慢慢去体会。

太极拳是一种追求和谐的文化,受到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天人合一”的影响,按照客观的规律,事物发展的顺序去学习武术,去追求成长的过程。太极拳追求着人与自然和谐,《易经》中书“《易》有大恒,是生两仪,两仪生四马,四马生八卦,八卦生吉凶,吉凶生六业。”来阐述太极与万物间关系。《太极拳谱》中书“要知天人同体之理,自得日月流行之气。”[10]由此可见古人对太极拳的练习离不开自然,在习武过程中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太极追求人与自身和谐,不仅追求于肩与髋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的外三合,更追求于达到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的境界追求着“内外兼修”“神形兼备”的自身平衡。

太极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武德作为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过程中重要的载体,它是习武者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潜移默化形成的规范准则,以“武”为前提,围绕着“武”而开展的“德”。总体可以概括为“仁义礼智信”。这是一种内在的制约机制,制约着习武者过度使用武术的技击术。[11]武德是中国社会对习武者们提出的特殊的道德标准,不仅约束其个人,更是对当时社会背景的一大重要反映。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在武术的传承中礼仪也是不可缺少的,抱拳礼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左手呈半掩拳,意在以武会友、崇德;右手紧握拳,意在比武,分出胜负;左掌四指伸直合并,表示天下武林一家,意喻团结共进;左手大拇指前屈,意在诚心求教,自尊不自大。除此之外还有服饰文化,器械文化,历史背景等值得当代大学生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去感受。

4.3循序渐进教学,注重方法教学,优化教学内容

从生理学上看,动作技能的学习会经历泛化和分化,巩固以及自动化这四个阶段,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循序渐进这一过程,避免教学内容远高于或低于学生的能力而降低学生在学习太极时的兴趣。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练习,将手法,手型,步法,步型等基本功结合柔韧训练,平衡训练,腿部力量训练,全身协调训练强化学生练习太极的整体效果。

4.3.1突出理论讲解

每一个拳种都有它独特的拳理来支撑其发展,拳理不仅仅是太极拳教学初期应先明确太极拳的理论思想,让学生对太极拳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从而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仅把太极拳当成是一套“广播体操”进行学习。

4.3.2注重分解教学与整体教学相结合

阴阳观与虚实观都是构建太极拳理论中重要的观念,在太极拳练习过程中时长会出现阴阳皆存,虚实皆有的招式,如高探马一式中一只手只掌心向上,一只手掌心向下,为阴阳,而步行中,一只脚虚点地,另一只脚落实,为虚实。教学中因分别指出何为阴,何为阳,阴阳间的转换,平衡。

4.3.3注重技击方法讲解

在某个动作讲解的时候可以找学生进行示范,讲解该动作的技击属性,通过实战演示更加直观地将一个动作所需要达到的目的展现出来,让同学们更好得理解动作,如何发力,如何搭配呼吸以及该动作所蕴含技击意义,通过推手,演练等方式的练习。

4.3.4注重教学时观察学生情绪与练习时积极性反馈

在教学过程中多做示范或者找同学进行对练等形式,开展一些推手互动性较强的項目,摆脱以往单一灌输动作的形式,充分调动同学们的注意力,调查发现多数大学生对太极拳的技击性与养生性报以兴趣,可以通过这两个切入点,循循善诱,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通过视频,图片等多媒体形式介绍太极拳的发展历史或某个传奇人物,多方面多角度吸引同学的注意和兴趣。

4.3.5注重对太极拳意境意象培养

太极拳的练习绝非体操亦或者其他体育项目,它不仅对动作作出完成到位要求更对练习者的意境意向象也作出了要求。因引导练习者将自我的意识从自身的肌肉感觉转移到一些“艺术化的情景”中去,这些景象需要有现实的场景模拟提供参考,并存在于练习者的思维活动中。在太极推手中,只有亲身体验过推手时的劲力变化,才能更好的在单人练习中体验发力,动作的舒展,在练习过程中,练习者的脑中形成这一景象,以达到“练时无人似有人,打时有人似无人。”

4.4通过评价体系对学生所学知识技能进行考察

通过较为合适的方法或者手段对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进行考量,而现行的评价体系并不能很好的反应出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术的掌握程度,也不能很好的反应出个体间存在的差异性。考察的手段也过于单一,应采用多评价体系对学生进行考察,多方面多角度深化学生对太极知识技术的记忆。

4.4.1对学生所学技术予以考察

技术考察的方式不能只依靠最后的太极套路演练,还应通过民主性评价,分层性评价,信息化评价等评价方式。民主性评价可以从学生的反馈中正确认识体育教学设计中存在的不足,并在今后的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反馈需求,对太极拳教学进行优化设计,保障太极拳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主体需求。这样的民主性教学评价能够从学生角度出发找出太极拳技术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促进太极拳技术教学的深入发展。分层性评价由于每个同学的运动能力,学习能力,理解能力,身体素质等方面层次不一,应在技术考察过程中按层次进行分组分层评价,更加公平合理。利用信息化手段,采取录视频等手段记录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效率,每个人看到自己技术的呈现更加直观地指出每个人技术方面需要改进的地方进行巩固提高,记录完整的技术学习过程形成数据,定期根据数据分析指导。[12]

4.4.2对学生所学知识予以考察

利用技术课上的零碎时间抽问一些关于太极拳的小知识或者俗语,在太极拳教学过程让学生以制作讲解PPT的形式了解关于太极拳发展,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将自己对太极拳知识的感悟理解进行考察。在平时的室内课中采用填空问答等形式全面考察学生对一个教学阶段中太极拳知识的掌握情况。

4.4.3对课后练习安排情况予以考察

组建不同层次学生的练习小组,选出组长组织组员的课后练习,并对每次的练习情况进行签到记录,结合信息化手段评价组员的课后练习,如用视频记录下每次课后练习的情况包括技术展示,心得体会,问题思考等方面,并由组长进行整理反馈给老师,将其作为最终成绩考察的一个手段。

5 结语

太极拳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代表之一,其优秀的攻防技击文化,历史文化,理论文化,健身养生文化,艺术文化得到人们广泛的认同,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其易上手的特点让太极拳在高校中广为流传,对于不同的人群有多种套路可以选择,动作由简入繁,由易至难,可以符合多层次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孙刚成,贺列列,雷伟,习近平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观解读[J].教育文化论坛,2018(06):1-6.

[2]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中)[J].红旗文稿,2010(16):4-8.

[3]刘林涛.文化自信的概念、本质特征及其当代价值[J].思想教育研究,2016(04):21-24.

[4]席永平,太极拳的文化软实力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5]杨敢峰.武术精神的内涵及当代价值[J].武术研究,2017(12):18-21.

[6]吴松,“虚拟化”的中国武术——中国武术艺术特征之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6):29-34,94.

[7]贾勇丽.太极拳文化传播浅探[J].武术研究,2018(06):71-73.

[8]杨昊平,浅谈如何武化大学生活[J].武术研究,2019(03):95-97.

[9]李亦畲.王宗岳太极拳论[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42

[10]刘启超,杨祥全,中国武术中的“天人合一”观论析[J].搏击·武术科学,2012(10):37-38,104.

[11]杨建营,韩衍顺.以字源为逻辑起点的中华武德内涵解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9(08):55-61.

[12]刘扬.多元化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创建刍探[J].成才之路,2019(18):29.

作者简介:1.杨昊平(1999~),男,學生。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太极拳
太极拳练习如何注意呼吸养生
练习太极拳的感悟
练太极拳为什么要一门深入
太极拳:入静和放松的养生效果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42式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