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翔安太祖拳传承与发展研究

2020-02-25王刚

武术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口述历史传承发展

王刚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口述史方法对翔安太祖拳进行研究,分析翔安太祖拳的历史起源、分布区域、主要特征、传习方式、基本内容,探讨了在当前国家提倡复兴传统文化、文化自信的社会背景下,传承人进行的非遗保护实践。

关键词:翔安太祖拳 口述历史 宋江阵 传承 发展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1839( 2020) 1-0050-03

据传太祖拳系宋太祖赵匡胤所创。赵匡胤未成就大业之前,到少林寺做俗家弟子,学习少林功夫,经多年苦练,独有心得,以少林功夫为根,自开一门,即少林太祖拳。赵匡胤登基后,利用皇权,选其中优秀拳种十八家,分门派,以太祖拳为首。太祖拳得到广泛传播。随着宋王朝的南渡,南宋部分皇室贵族子弟及将官南逃闽粤,他们喜欢舞枪弄棍,练的就是宋太祖赵匡胤传下的功夫。后来少林太祖拳在南方一带流传开来,并受到南拳的影响,宗法已有改变。并且在明末清初传人翔安马巷赵岗村,后来结合赵岗村宋江阵便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宋江阵太祖拳。

1 翔安太祖拳历史源流

1.1 宋江阵太祖拳

武术随着时代发展至清代,在结合地方武术精髓的同时,亦产生众多的流派,在山东、河北、河南、山西等地都有所传承。[1]

太祖拳在福建省主要分布漳州、厦门、泉州、晋江等地,并于2010年收入《福建武术拳械录》。太祖拳在明末清初传人翔安马巷镇赵岗村,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目前经翔安区人民政府、翔安区文化和旅游局认定成为“第二批翔安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宋江阵太祖拳文化,也是马巷镇千年古镇历史长河中的一颗明珠。翔安赵岗村在清朝时期归属马巷镇曾林保赵岗乡。在民国时期,归属马巷民安区民石乡赵岗保。在一九四九年,归属马巷第九区湖岗乡。在一九五六年,归属马巷六区曾美乡赵岗村。在一九五八年,归属马巷卫星人民公社赵岗大队。

赵岗宋江阵太祖拳民国时期曾到泉州南安传教,1955年参加马巷物资交流会表演。1958年参加前线慰问三军,表演宋江阵太祖拳。1980年参加同安“五一”表演。1997年庆香港回归表演。1999年庆澳门回归表演。厦门中山公园表演,厦门白鹭洲表演,工人文化宫非遗日表演。漳州港民俗文化日表演。漳州白礁民俗文化表演。世界金门日表演。台湾全球华人武术交流比赛等等。宋江阵太祖拳闽南地区家喻户晓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笔者在翔安进行田野调研时,据翔安太祖拳第九代乃字辈传承人一王文默(1962年生)口述到,我们村宋江阵差不多有三百多年了,三百一十多到三百二十多年的历史。明末戚继光抗击倭寇的时候组织的,搞了一个阵出来。[2]那真正传到我们村是清朝初期。我们都是口头传述的。我们的宋江阵主要是长蛇阵、八卦阵、还有一个蝴蝶阵,还有两仪阵,田螺阵(有时候也叫黄蜂归巢,出巢)。因为我们刚开始流传的时候是明朝末年,清朝初期那个时候,一直发展到现在。刚开始的时候第一代、第二代在形式上比较笼统一些,主要是有一个阵,武术功底不是很好。到了第三代的时候,有明朝逃出来的那些逃犯,从北方来的,隐名埋姓来到我们村。然后开始教我们村武术基本功。武术主要教两大块:太祖拳和白鹤拳。

1.2传承谱系

据当地传承人讲述,太祖拳是赵岗村宋江阵的基本表演功,没有太祖拳也就没有赵岗宋江阵。翔安太祖拳传承到现在大致经历了九代,第一代王明辉,男、字辈【命】生于1702年,师传;第二代王于贵,男、字辈【于】生于1724年,师传;第三代王天长,男、字辈【天】生于1748年,师传;第四代王绍底,男、字辈【绍】生于1773年,师传;第五代王武篷,男、字辈【武】生于1799年,师传;第六代王克己,男、字辈【克】生于1837年,师传;第七代王乌骄,男、字辈【魁】生于1871年,师传;第八代王水固,男、字辈【宏】生于1917年,师传;第九代王木溪,男、字辈【乃】生于1963年;王进兴,男、1967年生;王福气,男、1965年生;王文默,1962年生;王福金,1967年生;王东旭,1982年生;王水平,1943年生,【群体】师传。主要传承人(群体):王文默、王福气、王木溪、王进兴、王福金、王东旭、王水平。

2 翔安太祖拳主要特征和傳习方式

2.1主要特征

宋江阵太祖拳属于南派武功风格,其手法紧凑,结构严谨,攻防兼备。讲究内外合一、眼到手到、拳打一条线,拳势刚劲,步法稳固,上肢动作较多,发劲有力,发力有声。以形象为势,以意为神,以气催力,落地生根,有较浓厚的攻防意识。[3]

2.2传习方式

在传习方式方面,传习的师傅对太祖拳有公开,村庄那时候基本上每一户都有教。每一户教一套到两套,他是把整个套路拆开,然后你这一户教几套,动作和别人不一样,教完以后再去发展。然后白鹤拳在我们这里现在没有流传了。那时候教习的师傅身份比较重要,第三代的徒弟不能说出师傅的名字。不管别人怎么问,我们村就说白鹤先祖教的。所以别的地方宋江阵供奉的是田都元帅,我们供奉的则是五谷先帝一神农。左边是太祖拳,供奉的是赵匡胤。但我们说左边是青龙太祖游江南,右边是白鹤先祖住南山。

据传承人讲述,以前具体的传承是这个样子:比如说你的上一代,你的爷爷练习什么,然后到你这一代就传给你。不传给别人了或者传给你们家族的人了。那时候师傅一个家族教一套太祖拳、一套空拳、一套棍术、还有一套表演的器械。村里的老人经常讲:在过去,我们村要出去表演就要挂像请神,这个时候才集中起来,才要安馆。平常就没有安馆,平常收馆收起来,表演完了以后回来就要收阵、收馆、堵狮、杀狮。[4]狮子杀完了以后,就是说没有师傅了。集中起来有师傅,有几个武术全面的老人过来指导。平常你的师傅就是你家里的长辈,他就是你的师傅,是这样子传下来的。所以每个人的每一个套路的诀窍,只有你们家族比较清楚。外人看你是在表演,同样在里面的人他会知道,但是如果没有全部讲到位,有些动作或者里面的奥秘不一定能够清楚。

比如说下个月要去哪里表演,那这个月要安馆,提前训练。安馆会有几个老人,真的称得上老师傅了,在那边指导。哪个动作要怎么样,怎么跑阵。那时候是晚上训练,都要烧香祭拜才能开始训练。每个人练习的套路都不一样,只有几个老师傅在旁边指导要怎么做。他不给你指导套路,给你指导动作。其他的不给你指导,因为套路动作都是你的长辈教的,动作要领是老师傅在指导。现在我们在进行太祖拳教学时是全部都在教,但每一个人教的动作不太一样。所以有时候我们自己的教练也在争论:哪个动作正确,哪个动作错误。我说没有说哪一个动作是正确的,哪一个说是错误的,因为每一个人的师傅不一样,他讲出来的不一样。但是他动作拳理要符合太祖拳的拳理。拳理对,那就对,动作要领只要掌握,动作不一样很难讲。

因为那时候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师傅,我们那时候有三十多个师傅,每个人都是家传的,每个人掌握的都以不一样,但是拳理要领是相通的,动作不一定全部一样。所以有时候我们在争论谁对谁错,我说不要去争论谁对谁错,因为每个人学的,教的师傅不一样。他的动作不一定全部一样,那你去争论谁对谁错很难讲,没有意义。我说只要符合太祖拳的理论那就正确的。其他阵型变化都是一样的,但是现在阵型变化不一定每个人都会。表演套路每个人都会一套、两套,但要组织这个阵型变化,还要组织它的其他仪式不一定每个人都会。

3 翔安太祖拳的基本内容

宋江阵太祖拳,主要分为拳术、器械和内功三大部分。

拳术:三战、三战十字、四边战、八步弯、猛虎下山、清阳、观音坐座、雷公打等。太祖拳要求内外合一、眼到手到、一势多手、一步几变手,强调出拳则穿石击鼓、落步则落地生根。做到拳打一条线,拳势刚,步法稳固,上肢动作较多,发劲有力,发力有声。以形象为势,以意为神,以气催力,落地生根,有较浓厚的攻防意识。

器械:棍、盾牌、大刀、朴刀、双刀、双剑、单刀、单斧、双铁鞭、双锏、仗二长矛、太祖叉。

内功要求:狮嘴、凤眼、龙喉、脚夹、提肛、吊肚、气沉丹田。

4 翔安太祖拳的非遗实践

太祖拳创立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对太祖拳的传承与保护有助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在当前复杂的两岸关系情况下,以太祖拳武术为载体,有助于加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与互动,增进文化认同,逐步实现心灵契合。在一定程度上,亦可促进本地区武术事业的发展。

在非遗保护实践活动中,赵岗村宋江阵技艺传习所作为太祖拳的传习单位,现在已与厦门市翔安区曾厝小学、翔安第二实验小学、内厝中学建立传习基地,培养了众多优秀的太祖拳后备人才。在传承翔安太祖拳武术技艺的同时,传习所也带领学生积极参加厦门国际武术大赛,使具有地方特色的太祖拳获得了进一步发展。当前,政府颁布众多的政策致力于传统文化的复兴。对于目前武术进校园而言,在开展校园传承的基础上,现阶段主要任务,整理太祖拳的套路篇拳谱,把有些即将失传的内容整理出来。同时加强教练队伍培养与建设,逐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练队伍。

参考文献:

[1]郭建忠,清代武术发展原因的探讨[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12).

[2]杜德全,马文友,于海滨.闽台原生态民俗体育宋江阵的研究[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7(04):58-63.

[3]王伯余,颜雪珍.南少林太祖拳与广东洪拳渊源关系探讨[J].乐山师范學院学报,2010(12):116-119

[4]张银行,郭志禹,邱瑞瑯,杜舒书,闽、台地区“宋江阵”的比较研究——以福建闽南和台湾南部地区为例[J].体育科学,2014(07):41-48.

作者简介:王 刚(1991~),男,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俗体育、体育人类学。

猜你喜欢

口述历史传承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浅谈口述历史的征集与整理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居鲁士的早年传奇与口传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