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纺织工程专业平台课程“纺纱学”的课程思政建设

2020-02-25孙晓霞刘雯玮王新厚

纺织服装教育 2020年2期
关键词:纺车纺纱专业课程

孙晓霞,刘雯玮,王新厚

(东华大学 纺织学院,上海 201620)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并强调高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及其对学生思想政治意识和价值观念塑造的必要性[1-2]。一直以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难以实现融合。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具有理论性、体系性、政治性等特点,而专业课程更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两者很难进行有效的交叉,实现协同育人。在高等教育进入内涵式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如何使专业课程在完成其专业教育的同时,通过浸润式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现阶段构筑全方位立体的全课程育人体系的关键问题。本文以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提出的课程思政建设为契机,探讨纺织工程专业平台课程“纺纱学”教学中思政元素植入的必要性和方法。

一、 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的提出始于上海市在2005年出台的《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和《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两纲教育”),通过不断修订和完善课程标准,将德育融入到日常教学中。经过10多年的努力,目前“两纲教育”已成为加强上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价值取向[3]。基于上海基础教育科学德育体系改革的成功经验,在高校中探索课程思政改革也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高等教育的育人过程主要以课堂教学为手段,通过知识的传授和价值观的引领等方式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对于高校的课程思政而言,其核心内涵是以课程作为载体,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通过思政与专业课程的有效融合,既保持了专业知识的有效输出,又可以在专业知识的积累过程中实现价值观的引领和传播,实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融合,最终使学生成为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4]。

二、 纺织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新时代背景下,纺织工业焕发了活力,成为当今我国创造国际化新优势的产业之一。纺织专业人才的培养和输送直接关系到纺织行业能否稳定而高质量地发展,因此显得尤为重要。纺织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学生符合现代纺织行业的发展需求,具有健全的人格、创新精神、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具备纺织专业的基础理论、专业素养、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具备实现全面、自由和终身发展的能力。

为了实现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纺织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一般分为四个模块: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综合素质课程、专业平台课程及专业方向课程。传统的课程设置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在授课内容上相互独立,界限分明。然而,看似清晰独立的课程设置却存在明显弊端。首先,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的高度理论性和较强政治性,难以引起学生的广泛共鸣,易使其陷入“孤岛化”教育的困境;其次,纺织工程专业课的教学基本以传授专业知识和培养专业技能为重,缺乏对本专业领域中蕴含思政元素的深度挖掘,且在教学环节中也缺少对本专业思政元素的传播和引导。

为了实现国家对于培养全方位专业人才的要求,高校思政课程的建设必须紧密联系专业课程的特点及核心内涵[5]。通过发掘纺织工程专业的思政元素并整合专业课程知识,使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融会贯通,进而利用专业课的授课渠道实现思政教育的引领作用,最终实现课程思政。本文将以纺织工程专业平台课程“纺纱学”为例,探讨纺织工程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

三、 “纺纱学”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纺纱学”是一门针对现代纺纱工艺进行理论和实践知识传授的应用课程。实际上,纺纱工艺在我国历史悠久,通过梳理纺纱技术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

1. 追溯纺纱历史,根植传统文化,培养爱国情怀

纺纱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工作,远在史前时代,人类便懂得将植物纤维通过加捻纺成纱线来使用。“纺”字由“糸”与“方”构成,而“方”意为“邦国”,两者结合即为“一个城邦国家的织造工业”之意。几千年前的城邦国家政府统一管理纺织业,也证明了纺织业一直以来都是国家的重要经济支柱。从我国的纺纱历史看,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可考的纺纱工具。几千年以来,我国劳动人民不断对纺纱设备进行改造和创新,创造了诸多纺织科技成果。我国的纺织科技水平一直处于世界先进水平。通过发掘和汇总上述纺织科技成果,并将其作为思政元素融入到专业课程的教学体系中,是构建“纺纱学”课程思政内容体系的基础。

2. 以史为鉴,增强道路自信

虽然几千年来我国在纺织历史上留下了许多璀璨成果,但是由于封建社会后期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人民的思想逐渐被禁锢,与国际脱节。当我国遭受着前所未有的侵略和战争,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时,西方社会正进行着以纺织业改革为代表的工业革命。在战乱的影响下,我国的纺织工业停滞不前,逐渐落后于西方。然而,我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历经艰难困苦取得了抗战胜利,建立了新中国。此后,在党的领导下,我国人民充分发挥吃苦耐劳的优良作风,不断追赶,缩小差距,最终实现了纺织工业的复兴。通过这段历史的梳理和发掘,可以使我们深深体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将这些内容融入到“纺纱学”课程思政建设体系中,既可以增强学生的道路自信,同时可以使他们更深刻地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增强危机意识,从而增强历史使命感。

3. 开拓创新,增强责任意识

虽然中国纺织业在近代进入了低谷期,但中国纺织人从未停止努力创新的脚步。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代代纺织人不断摸索,积极追赶。当今,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我国纺织业开始了智能化升级改造工作。目前,已有许多大中型纺织企业实现了纺纱流程全系统智能化控制,进入世界一流水平,纺织业的未来可期。通过将这些智能化车间改造的成功案例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既可以使学生体会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还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为纺织业未来发展添砖加瓦的专业责任感。

四、 “纺纱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路径

1. 构建“纺纱学”课程思政内容体系

通过对“纺纱学”课程思政元素的发掘与梳理,结合专业课程教学地位和内容,合理设计“纺纱学”课程思政的内容和教学方法,寓思政教育于“纺纱学”课程教学中,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相互促进。此外,还要加强以课堂教学内容为基础的理想信念教育,以实践教学体系为依托的团队合作教育,以学生学科竞赛为支撑的创新创业教育。通过上述教育教学环节所蕴含的思想道德追求、科学精神、爱国情怀、优秀传统文化、人格培养等内容,对学生发挥思想价值引领作用。下面将通过几个案例具体说明“纺纱学”课程思政建设体系内容的搭建。

在“纺纱学”课程概论部分,可以通过介绍我国纺纱技术的发展历史实现课程思政内容的融入。最早的纺纱工具是出现在新石器时代的“纺专”(又称纺锤、纺塼等)。纺专巧妙地利用物体的自重和它旋转产生的力,提高了纺纱的效率,也为纺车的出现奠定了基础。纺车起源于中国。已知最早的手摇纺车出现于我国的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纺车最初用于纺丝,后于宋代(960—1279年)开始用于纺棉。在手摇纺车的基础上,东晋时期(317—420年)我国劳动人民又发明了脚踏纺车,最早用于捻丝麻。脚踏纺车解放了双手,使操作者在纺纱时可以控制更多的纱锭,大幅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元明时期(1206—1644年),以水为动力的水转大纺车成为纺纱过程的主要设备。元朝时期在我国中原地区普遍使用的32锭水力大纺车,更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纺织机械。清代(1616—1911年)出现的多锭纺车将手工纺织机器的发展推向高峰,成为当时提升效率最完备、最快的纺车。从上述发展历程可以看出,纺纱机械随着我国的历史变迁不断发展,在很长的历史进程中一直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我国劳动人民通过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劳动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纺织科技成果,推动了纺织业的发展。在“纺纱学”概论部分的课程教学中融入这些内容,将有效地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信心。

在“纺纱学”课程的开清棉部分,可以通过介绍开清机械的发展过程,将思政元素融入到课堂教学内容中。在手工纺纱时代,纤维原料的开松主要通过手工完成,例如手工扯松、弹松、打松等。近代机器纺纱的发展促进了开松机械的发展。1764年,英国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1793年阿克森发明了多对滚筒的扯松除杂机;1802年皮尔森发明了具有回转滚筒的打松机,该设备也是现代开松机械的雏形;1876年洛德创造出有成卷机构的清棉机,为开清机械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一系列机械化纺纱设备的诞生,不仅是纺纱业走向现代化的标志,也极大地推动了欧洲第一次工业革命。与此同时,由于晚清政府奉行闭关锁国政策,我国遭受着西方列强的侵略,人民饱受痛苦,纺织业也停滞不前。通过对比呈现上述历史,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国家稳定对于人民安居乐业乃至行业发展的重要性,从而更加坚定地爱国爱党,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

在“纺纱学”课程的新型纺纱部分,可以将我国纺织企业在新型纺纱车间的智能化升级改造案例加入到专业课程内容中。“中国制造2025”明确指出智能制造是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强国建设的主攻方向。在此背景下,纺织行业的智能化建设也在不断深入。以昌吉溢达纺织有限公司为例,该企业在2016年完成了集聚纺纱线全流程智能化生产的建设工作,也成为了纺织业智能化升级改造的标杆示范企业。随后,越来越多的纺织企业加入到智能化纺纱车间的升级改造中,部分企业的智能化水平已经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我国的纺纱产业未来可期。通过类似案例的讲解,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我国纺织行业的蓬勃发展,增强专业认同感和责任心。

2. 提升专业教师课程思政的意识和素养

课程思政建设的质量关键在教师。课程思政的目标是将全程育人的理念贯彻到所有课程中。但对于高校的专业教师而言,课程思政是一种从未接触过的创新型教育模式,理解和接受起来需要一个过程。因而,培养和加强高校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和素养是高校建设课程思政的重要环节。专业课程教师应认识到在专业课程中向学生进行浸润式思政教育的必要性,通过不断学习和摸索,将思政内容的教育性和专业课程的知识性有效融合,使课程的专业性提升到思政教育的高度,实现对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领。

3. 运用“互联网+课程思政”思维,创设新的学习形态和传播平台

融合课堂主渠道和网络主阵地,把课程思政在课堂主渠道的思想价值引领在网络主阵地上传播展现。要推动专业课课程思政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线下选用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教学形式,运用新媒体信息技术,形成自己的教育方法体系,增强课堂吸引力。线上培育教师网络思政教育的意识和能力素养,通过构建学生话语体系,融合课堂主渠道,以问题为导向,建立网络与课堂互动机制,有针对性地进行舆论引导,推动学生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参与者、代言人,传播正能量。

五、 结语

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全过程,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创新性尝试。对纺织工程专业而言,要从自身学科的特点出发,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资源,通过学习不断提高专业教师的思想认识,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完美融合,进而通过课程思政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引领并培养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对专业的认知度,最终使纺织工程专业学生具备新时代应该具有的责任和担当。“纺纱学”课程思政建设的经验还可以进一步推广到纺织工程专业其他平台课程,如“纺织材料学”“机织学”“织物组织结构”等,以全面促进纺织工程专业的课程思政改革。

猜你喜欢

纺车纺纱专业课程
老纺车
全流程数字化智能化纺纱装备的开发与实践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13代“纺织” 57年传承 纺车织成的“梦桃精神”
最美的劳动者——《纺车图》
纺纱设备及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
想起小纺车
两种集聚纺纱装置生产赛络集聚纱的技术探讨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纺纱器材的技术进步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