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虚假与真实:从《浮生一日》看纪录片纪实美学探索

2020-02-25尧铭薏

记者观察 2020年35期
关键词:纪实真实性纪录片

文 尧铭薏

一、什么是纪录片纪实美学

纪录片自诞生之日开始,就以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作为其最基本的属性。而所谓美学,用朱光潜先生的话来说:“它主要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以及理性与感性的关系的问题”。简单来说就是一种“体验模式”,它既包含驻留在事物外部的形式,也包含内容属性的抽象感知。从约翰·格里尔逊在其《纪录电影的首要原则》中提出三个“我们相信”认为纪录电影创作的首要原则应该是立足于“真实”的美学理念以来,“纪实”美学思想一直影响着历代创作者,至今仍是众多纪录片作品创作时的“底色”。围绕纪录片纪实美学的讨论,有的研究者认为“对于纪录片的纪录美学而言,它探索的不仅是事实,更是纪录和诠释事实的方式”。也有的论者认为:“纪录片美学,是指纪录片经由形式呈现内容过程所具有的区别于其他影像形态(故事片、动画片)的特征,纪录片‘非虚构’的叙事特征往往经由形式得到直观的表达。”

从电影史的角度看纪录片纪实美学的发展,纪实主义与蒙太奇几乎同时诞生。纪实主义电影流派代表安德烈?巴赞和克拉考尔强调电影的“照像性”,认为电影作为一种现实的“复写”出现,主要任务是记录和揭示现实,导演不应该过多干预创作的过程。而纪录片创作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创作者的创作活动表达现实生活的存在和揭露现实生活本质意义,首要的属性是真实。在作品中亦是如此,在不虚构的前提下进行创作,体现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从这个维度上讲,纪实虽然不完全等同于真实,但这是一种与真实的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美学范式。

二、纪录片纪实美学发展历程

从早期的记录电影,到弗拉哈迪结合故事片叙事原理和纪实拍摄手法创作出《北方的纳努克》,再到以吉加?维尔托夫通过“创造性处理”用影像建构现实创作的《持摄影机的人》,由于拍摄技术的限制,早期纪录片的美学形态仅限于“观念表述”的形态,即主要是通过语言进行内容的陈述。而在尤里斯·伊文思把镜头对准普通人后,纪实美学在纪录片发展史上开始形成让·鲁什提倡的“真实电影”和以李考克为主等人提倡的“直接电影”这两个大的流派,分别从事情的外部和内部对纪录片纪实美学的“真实”进行展示。

随着意识形态观念的介入及创作者不同的文化社会背景,最初以“纪实”为底色的“观念表述”美学开始逐渐从单一走向多元。尽管这种“观念表述”美学与格里尔逊把纪录片作为一种大众宣传教育的影像样式有关,但“纪实”作为纪录片最为外在的特征,就算是格里尔逊在试图贯彻自己理念的时候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抬高“表述”而压抑“纪实”,尤其是随着技术领域的革命性进步在不断推动影视发展之后显得尤为明显。

纪实美学在中国的出现,与政治、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审美的变化密不可分。在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纪实美学在纪录片中的应用达到了顶峰。我国著名电视艺术家陈汉元先生就曾明确指出:“我认为,纪录片工作者的使命就是忠实地记录过程、记录历史,而不能凭借自己的意愿去主观地改变过程、缩短过程、延长过程,乃至制造过程。因此,我们不能介入(更不能深度介入)过程。”但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及审美心理的变迁,一种以通过用证明、推演的方法来验证事物存在的演绎美学逐渐向原来试图通过以观察、揭示事物本来面貌的纪实美学发起了挑战。这种美学形态经常在历史、科教纪录片中出现,采用动画、表演等非一般纪录片手段来呈现最终结果,比如纪录片《河西走廊》《大唐西游记》等。尽管这种美学形态自出现之日起就饱受诸多争议及批评,引发研究者们对纪录片纪实性与真实性的反复争辩,但并不等于新出现的美学观念丧失了所有观众。

三、《浮生一日》对纪实美学的探索

(一)大量私人生活影像的加入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纪录片的真实性

《浮生一日》通过网络媒介发出拍摄邀请,全球网民线下利用设备拍摄视频并上传至You Tube,使得全球各地的网民都有机会参与纪录片创作。拍摄者不需要对真实性进行思考,也无需提供作品真实性的承诺。他们的目的无论是为了记录生活,还是心血来潮希望在以后唤起一些往事的回忆,最终呈现的这些素材都是取材于现实生活中,没有凭空捏造,也没有运用特定的道具或者布景进行拍摄,每一个人都是拿起摄像机对准自己周围的人和事物,家人、朋友、房间、星空,展示自己想要展现的日常生活,表达自己真切的感情与想法,不需要刻意隐瞒些什么。该片大量的“生活化”摄影,整体的画面在不同画幅、不同画质的视频中不断切换,这种拍摄者的非目的性以及随意感为《浮生一日》的真实性奠定了基础,也为纪录片最终呈现给观众的“真实感”提供了表现的空间。

(二)画面素材的绝对真实与剪辑的相对虚构补充了叙事整体的真实性

从拍摄角度分析,导演以“爱”和“恐惧”为主题,使得八万多人提供了自己的生活片段,这是任何一个独立摄影师或者独立创作机构无法完成的任务,互联网创造了这样的一个机会。打破了传统纪录片创作模式,使得纪录片内容的取材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壁垒,实现了策划者和网民的深度互动,这种方式获得了极大的影响。

与此同时,创作团队在对视频进行二次编辑时带入了导演对该片的思考,只选取了其中的部分表达了思考的素材,并用大量的声音对拍摄片段进行了重新组合。运用蒙太奇和剪辑技巧,导演将这些零散的原始素材进行创造性处理,在展现真实画面的同时满足了美学价值,使得影片变得富有感染力。

(三)多元的音像结构形成一种极具视觉冲击的互联网纪实美学

《浮生一日》汇集全球192个国家的网民参与创作,将不同人种、不同地域的生活和情感聚集到一起,在最终成片中表现主题的同时也将各自拍摄者所在国家或地区的风土人情和文化背景呈现在了观众面前。例如片中具有坚定信仰却生活贫苦的父亲、为了家庭远在迪拜辛勤工作的园丁、街头擦皮鞋的小孩等,在展开纵向叙事与横向拼接的同时,插入了很多电影级空镜头或者富有抽象意义的光影创意拍摄。在满足了该片真实性的同时,还满足了观众对该片具象的画面展现以及抽象的精神高度的期许。

(四)“纪实美学”中的人文关怀是最大价值所在

相信看过《浮生一日》的观众都能明显感受到,影片虽然没有明确的叙事主体,也没有紧凑的情节故事,但一幅幅影像所呈现出的生活百态恰恰是每个平凡人所经历的,这既是影片所呈现出的个体所经历的日常,也是每一个互联网用户每天的生活。事实上,这类依托媒介融合背景下的互联网平台参与制作的“互联网纪录片”,故事化叙事所凸显的人文关怀对于观众所产生的“共情”效应是其独特的美学特征。其通过平凡个人真实或拟真实的影像活动来推动叙事,表现人的情感和思想,从而挖掘出拍摄者更为深刻的思想世界。不管是社会题材还是自然题材的纪录片,无不是以普通人或者动植物最日常的真实生活和情感状态加上故事化叙事最终呈现一个优秀作品。因此“在纪录片的纪实过程中,现实世界的影像并不是简单地还原了现实世界的表象,而是提供了具有社会文化内涵的现实主体供人解读”。观众通过这种“真实”记录所表现出的人文关怀,从而产生对纪录片记录主体的强烈代入感和情感共鸣,其独特的人性美学成为这类纪录片最大价值所在。

猜你喜欢

纪实真实性纪录片
Celebrate Spring Festivalin Xuzhou 徐州过年纪实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时尚纪录片的生意经
Van lier真实性原则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郑州擂台赛纪实
混乱实验室纪实
混乱实验室纪实
雕塑真实性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