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冲击下广播电视台的转型路径

2020-02-25杨昭

记者观察 2020年35期
关键词:时效性广播栏目

文 杨昭

一、引言

21世纪以来,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带来了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各种形式和类型的新媒体应运而生,受众较广的如社交媒体微博、短视频媒体抖音、图文媒体微信公众号等,都在这大的信息化浪潮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渐渐站稳了脚跟,获得了自己的一席之地。传播速度快、传播方式多元、接受信息及时迅速是新媒体的显著优势,也确实给大众带来了便利,变革了大众传媒的传统发展道路。在此基础上,广播电视台作为一种传统媒介,必然受到了新媒体的严重冲击,因此,我们更应该知耻而后勇,抛弃墨守成规的观念,与时代和新兴媒体接轨,开辟一条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路径。

二、新媒体背景下广播电视台的现存问题

(一)新闻时效性较低

时效性作为新闻“三要素”之一,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失去了时效性的新闻都不过是没有价值的信息而已。而广播电视在时效性方面是有很大的缺陷的,得到一条新闻信息后需要经过相关工作人员前期采风深入现场了解情况,需要后期的加工和制作,然后再经过修改、审核等,最后播出,这条新闻真正传到观众耳中时已经快变成“旧闻”了。这个时间上的差距几乎成了广播电视台难以逾越的弊病,可在长时间的传播中已经被观众普遍接受和习惯了。

但是由于新媒体的出现和兴起,人们发现新闻的时效性是可以在最大程度上被压缩的,于是自然而然地选择了更加迅速及时的接受新闻信息的方式,广播电视台于是成为了一种落后和传统的媒介。尤其是新媒体的受众具有明显的年轻化倾向,他们会比较灵活地选择更加现代和便利的媒介方式,而不同于老年观众难以轻易改变观看或收听新闻的传统方式。在现代社会迅速发展,新媒体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广播电视台播报新闻时效性低的弊端就渐渐显露出来。

(二)时间灵活性不足

相比于新媒体,受众可以随时随地观看和查找新闻的主动性来说,广播电视台固定时间播放固定栏目的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观众对收听或观看新闻的热情和愿望,使其变为被动接受而削弱了主动性。广播电视台将观众的选择权攥在自己手上,就更应该提高各个栏目的质量和观众喜爱度,这样才能在无法自主选择的问题上做出一定弥补。

(三)群众互动性较差

广播电视台中新闻的播出属于一种“强制性”报道,或者说近乎于单向的新闻传播,而受众并没有太多的渠道或者合适有效的手段反向表达自己的观点与建议等,这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广播电视台有种“曲高和寡”的疏离感,也容易闭目塞听而拒绝创新和改革。

即使在广播电视中有比较热门的话题或者新闻,但是观众很难与电台达成及时的有效的沟通交流,时间的差距在不知不觉中浇灭了新闻的热度,造成了好的新闻与话题被埋没的问题。同时,互动问题对受众观看连续程度的要求极高,比如有时候会在前一天的节目中发布互动话题或者活动通知,但是如果观众没有连续两天守在同一时间收听,就会有种不知所云的割裂感,这些都是影响群众互动性的因素。

而这个问题在新媒体传播中就得到了轻易的解决。群众可以在新媒体发布传播了新闻信息之后,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进行评论或者留言,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提高新闻话题的互动性和热度,也间接产生了宣传的作用,这是广播电视台受客观条件限制而无法实现的。

(四)栏目创新性较弱

笔者在前文中提到了广播电视台时间不够灵活的问题,受众没有办法自主选择节目观看,在这种情况下,栏目的质量还不足的话显然就是“雪上加霜”。新闻播报有一个广受诟病的缺点就是重复性强、创新新弱。大量模式化、流水线式的新闻稿件会给观众带来厌倦和抵触心理,每到一个特定的时间节点,比如每年十一小长假第一天的交通情况、假期结束后第一天人们的工作状态等等,报道的事情都是相似的,报道的方式几乎一样,思路和模式也都没有明显变化,经常会给观众造成一种同一篇新闻重复播报的感觉,慢慢就会失去了新鲜感和观看的兴趣。

除了单纯新闻播报的稿件重复率极高,其他栏目的新意不够也是严重影响收视率的问题。广播电视台的新闻节目应该面向群众,创造出大众喜闻乐见的优质内容,贴近群众生活、能够引起群众共鸣、吸引群众兴趣的栏目应该更多地被纳入选择和制作的范围之内。只有经常对节目进行创新和改进,才会让受众有眼前一新而被吸引的感受,才能满足广播电视台在新媒体背景下的长远、稳定的发展。

(五)人才队伍建设不足

由于体制等条件的限制,招聘人员和选拔人才时缺乏一定的自主性,人才队伍出现了良莠不齐的现象,广播电视台领域的人才专业性不足,专业技能未能达到比较高的标准,这对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是具有很大影响的。面对一些专业性较强、挑战性较高的工作时,工作人员往往容易出现低级错误,并且对整个行业的长远发展,也不能给予有用的建设性意见和改革创新的建议。

现在的广播电视台工作者往往待在自己的舒适圈里,面对重复的机械性的工作形成了自己的思维惯性和定式,很难跳出现有的工作内容寻找创新性的发展道路。这就需要广播电视台在寻找和挑选人才的时候提高一下标准,从多方面能力进行人员考察。一方面,人才专业能力不足没法提供高质量有新意的新闻节目,另一方面没有挑战性的“非脑力”劳动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工作者无法发挥才能的尴尬处境,因此,建设一支有能力有想法的专业人才队伍和改变、创新广播电视台的工作内容与工作形式两者是相辅相成,双向互通的。

三、新媒体背景下广播电视台的转型路径

(一)创新栏目内容和形式

客观上,新媒体的冲击削弱了新闻编辑工作的有效性,也降低了新闻节目的经济收益边际,改革创新刻不容缓。针对广播电视台节目内容活力不够、模式单一、思维僵硬的问题,广播电视台应该自觉地从栏目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进行开拓创新。

内容上,广播电视台应该摒弃以往死板的模式化新闻报道方式,增添一些新的与群众联系紧密的栏目或者活动,比如增设观众投稿环节或者相应的抽奖活动。形式上,新闻编辑工作者应该充分利用大数据,强化对相关受众数据的挖掘和分析能力。观众感兴趣的部分应该重点发展,可以先对受众发起投票,选出他们最喜爱的栏目主题和互动话题,然后有针对性地设立新的节目。

(二)增强双向互动与宣传

笔者在前文强调了群众的互动对媒体发展的重要意义,也陈述了现在广播电视台与群众互动环节做得不到位的问题,所以在广播电视台的转型中应该增强与观众的双向互动,提高节目的可视性。增强与观众的互动,不仅仅可以提高收视率,而且可以达到反向宣传的效果。人们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甚至可以针对有关事件交流自己的看法。

广播电视台制作新闻节目给观众收听或收看,而观众接收到信息之后及时有效地给出反馈,或者是话题互动,或者是节目意见,都可以促进我们的改进。同时,受众作为信息的传播者,又可以在无形中成为一个“可移动”的宣传员,构成了双向互利的良性循环。

(三)加速多维媒体融合

诚然,新媒体对于广播电视台这一传统媒介的冲击是很大的,所以后者更应该抓住信息网络以及通信技术这个便利条件,进行自我的革新和优化。要想达成这一目的,就需要广播电视台借助新媒体的力量、借鉴新媒体的优势来“为我所用”。

广播电视台可以开设多个媒体平台,借助其他媒体来进行宣传,这样不仅可以拓展新的播出渠道,还可以有效地弥补广播电视时效性差、互动性弱的弊端,更多更广泛地吸取受众,形成多元多维的媒体融合趋势。

(四)建设专业人才队伍

人是所有工作的根本,针对人才队伍建设出现的问题,笔者在这里提出几点解决措施。首先,要提高招聘人才的标准,从多方面的能力进行考查,并且要将人才根据不同的专业性安排工作,使其做到“术业有专攻”。其次,还要完善员工管理制度,进行定期的考核和工作汇报,让新闻工作者从心理上转变工作态度,提高工作热情和投入程度。最后,还要培养工作者的创新意识,经常征集一些有创意、有吸引力的想法,听取基层和一线工作者的意见能够更清晰、更直接地把握广播电视的现实发展情况。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广播电视台更应该抓住通信技术和信息网络的大趋势,借助新媒体平台的优势,针对新闻时效慢、受众范围小、群众互动弱、人才参差不齐等问题进行自我的革新与转型。通过创新栏目内容形式、增强双向互动、加速媒体融合和开展人才建设等多种不同的途径,进行有效的转型探索,使广播电视台在新媒体冲击下依然能有活力、有动力地向前发展。

猜你喜欢

时效性广播栏目
声音栏目 与您同行 食安天下 掷地有声
The More We Get Together
Baa, Baa, Black Sheep
《????》???? ?????? ????? ???如何提高“数学广角”课堂的时效性
栏目主持人语
周二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
周二广播电视
周四广播电视
开展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