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创作特点探析

2020-02-24孟宪超

数字传媒研究 2020年7期
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舌尖纪录片

孟宪超

内蒙古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科研所 内蒙古 呼和浩特市010050

纪录片是一种声画结合的艺术形式,既需要通过画面给观众以直观的感受,也要在听觉上引发观众联想与思考。虽然说视觉是人获取信息最为主要的途径,但是听觉依然不可或缺。画面可以真实、客观的对世界进行记录,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画面中出现一个人物形象,我们可以通过画面看到这个人物的五官、神态以及整体形象,但是对于他叫什么、来自哪里、有什么过去却不得而知。因此,好的纪录片中解说词与画面相得益彰,相互配合,帮助纪录片更好的进行叙事,传达主旨。

《舌尖上的中国》作为美食纪录片,一经播出便引起广泛关注,充分调动了观众的味蕾,引发观众内心情感的共鸣。香味似乎溢出荧屏,美食如同近在眼前,纪录片最终带给观众的惊喜不仅仅得益于其生动鲜活的镜头语言,也离不开其具有鲜明特色的解说词。

一、声画结合,彰显艺术魅力

(一)适当留白,触动观众情感

《舌尖上的中国》并未采取平铺直叙、从头到尾灌输式的解说方式,而是适当留白,给观众欣赏观看、深入思考的时间。留白的解说方式能够在恰当的时机,放慢纪录片的节奏,使其整体上张弛有度,收放自如,同时站在受众角度,满足观众缓解生活与工作压力的诉求,让观众闲适的欣赏美食制作过程。纪录片有诸多声音元素,解说词仅仅是其中之一,除去解说词,还有人物采访声、背景声、音乐声,解说词要与其他声音元素完美配合才能成就一部好的纪录片,因此适时留白凸显其他声音尤为重要。《舌尖上的中国》在解说的时候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通常在解说词停止的时候配以其他声音元素,如在提到“无锡人在口味上执着的选择了甜”之后不再解说,画面呈现的是小笼包、馄饨、排骨的特写镜头,与画面配合的是手推馄饨、刀剁排骨、热汤滚动的声音,呈现美食原本的声音,仿佛美食就在眼前,这比单纯的解说更有说服力,使观众对美食有更深的体味。

(二)适时解读,保证叙事流畅

纪录片在播放过程中很难仅仅依靠画面呈现事情发展的来龙去脉,为了防止观众在观看时产生疑惑,需要通过解说词对画面进行解读或补充,因此叙事是解说词最为基本的功能,《舌尖上的中国》的解说词将叙事功能发挥的淋漓尽致,与画面完美配合,为观众呈现一场前所未有的视听盛宴。

《舌尖上的中国》探索了美食背后众多的人物故事,这些故事真实而感人,是纪录片触动观众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讲好这些故事显得尤为重要。其解说词在创作中摒弃了枯燥乏味,善于设置悬念,引发观众好奇心,提升观众观看兴趣。远洋捕捞队的林船长深夜航海捕捞,在介绍船长的晚餐时讲到“但是船长的晚餐吃的并不平静”,为接下来发生的故事设置悬念,吊足观众胃口,让观众跟随纪录片的节奏,心情由闲适转为紧张,而“捕捞了两个小时,拉上来的渔网却空空的”,配上船长和船员们焦虑神情的特写,观众也为他们的毫无收获而担忧。纪录片从整体上做到了张弛有度、舒缓有致,讲故事与介绍美食穿插进行,是《舌尖上的中国》的叙事特色。

影视作品在剪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转场问题,在镜头的组接过程中很难保证叙事流畅、镜头流畅,这就需要解说词帮助画面自然衔接。《舌尖上的中国》介绍完一种食材或事物,将要介绍另一种食材或事物时充分发挥了解说词的作用,这种转场手法在整个纪录片中随处可见,如:

中国的味觉史,就这样在腊味中延续着,而在远离香港闹市的内地山区你可以领略到更加古老,更为原始的味道……

在中国的传统食谱中,还有另外一种来自山林的极品美味……

这样的解说词隐藏了画面的剪辑点,帮助纪录片叙事流畅,从而缓解观众看到镜头变换产生跳跃感、疑惑感,增强了纪录片的流畅性,这样完美的声画结合,充分考虑了受众的观看感受。

二、唯美表达,发挥语言魅力

《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在创作过程中充分发挥了汉语在音乐之美方面的魅力,运用句式结构与音韵特征使解说词充满诗意感。如《时间的味道》中:

这是盐的味道,山的味道,风的味道,云的味道,这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这些味道,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乡亲、勤俭、坚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头。

这一句解说句式整洁,布局均匀,节奏感和音乐感极强,具有古典的音韵之美和回环之美。“味道”的多次排比,调动观众舌尖上的味蕾,唤起观众心头上的感动。“才下舌尖,又上心头”颇有宋代词人李清照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相思之情、缠绵之意,“味道”在舌尖上久久不散,引发人对家乡的无限思念。

《舌尖上的中国》在对食材进行介绍时,用了大量的拟人手法,不仅仅增添了话语的鲜活生动性,更是赋予了食物以生命,传达出敬畏之情。在《转化的灵感》中:

在已知的豆科食物中大豆是蛋白质最丰富,也是最廉价的食物来源,可它早期的境遇一度尴尬……豆腐的诞生,彻底改变了大豆的命运……

在这一段解说词中“境遇”“尴尬”“诞生”“命运”等通常是用来形容人的,但是在纪录片中却用来描述大豆从不受欢迎到成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食的“生命历程”,个性化的讲述方式,增添观众的观看兴趣。

除此之外,形象生动的比喻在解说词中也比比皆是:“一种精灵般的事物”“岐山臊子面更成为一件精彩绝伦的艺术品”……

三、谋篇布局,赋予作品以艺术生命

解说词能够以最为直接、最为简单的方式将画面的背景展示出来,补充画面信息、充实片子情绪、升华作品主题。“凤头、猪肚、豹尾”虽然是对文章写作的要求,但是纪录片的解说词在创作过程中也应该遵循这个规则。解说词创作要遵循一定的线索,将纪录片的素材进行组织统领,从而达到辅助画面、传达主旨的功能,使纪录片成为一部完整的艺术作品。《舌尖上的中国》在总体上注重谋篇布局。

开头引领全片。开头是纪录片全片内容的起点,开头的成功与否,决定着纪录片作品能否顺理成章进行展开,也决定着作品能否在第一时间吸引住观众。《舌尖上的中国》在每一集的开头都紧扣本期主题,简洁有力,引人深思。《自然的馈赠》中开头介绍了我们拥有丰富的食物原材料的原因,即中国丰富多元的自然资源。并将本集要讲述的故事用几个动词进行概述:“采集”“捡拾”“挖掘”“捕捞”,扣住本集主题。解说词抒情意味浓厚,给人以如诗如画的视听享受,用“美味背后人和自然的故事”来吸引观众注意。

主体引人入胜。《舌尖上的中国》主体部分的解说词按照食物或美食顺序、围绕画面进行叙事,《自然的馈赠》中依次介绍香格里拉的松茸、江浙地区的冬笋、大理诺邓的火腿、湖北嘉鱼的藕、查干湖的鱼,并将介绍美食与讲述故事相结合,美食制作过程的舒缓闲适、人物故事的生动精彩,使得整个纪录片节奏张弛有度,内容详略得当。

结尾意味深长。解说词的结尾往往是全篇的总结,应该带给观众审美愉悦的同时突出主旨、升华主题。《舌尖上的中国》在每一集的结尾都能从纪录片的内容出发,揭示隐藏在背后的人生哲理或传递中国传统文化,或引发观众深入思考或触碰观众心灵深处,韵味十足、意味深长。如《五味的调和》在结尾的时候讲到:

五味最佳的存在方式是调和以及平衡,这不仅是中国历代厨师不断寻求的完美状态,也是中国人在为人处世,甚至在治国经世上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不仅紧紧扣住本期“五味”的主题,表达了中国人在饮食上追求五味调和,更传达出了中国人在为人处世中追求平和的人生观念。

四、揭示生命意义,饱含人生哲理

《舌尖上的中国》在解说词创作过程中并未仅仅局限于对美食的介绍,同时,充分体现了对人的关怀、对生命的尊重。好的纪录片不仅要向观众呈现客观世界,还要引发观众深思。如《自然的馈赠》中,在讲到查干湖的人们进行冬捕时会漏掉未成年的小鱼,解说词是这样的:“郭尔罗斯蒙古族有一句话叫做‘猎杀不绝’,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用饱含哲理的话语揭示生活背后要遵循的生存法则。在讲到远洋捕捞队启航捕鱼时,解说词说到:“但是船长知道,自然的馈赠时长不遂人愿,机会还要靠自己去把握”;在讲到职业挖藕人辛苦的工作环境时,解说词讲到:“茂荣和圣武要只身出门7个月,较高的劳动报酬使得茂荣和圣武愿意从事这项艰苦的工作,因为他们懂得环境越是恶劣,回报越是丰厚。”这样的解说词与渔民深夜在海上航行的画面、挖藕人辛苦劳动的画面相配合,展现了劳动者的坚忍与执着,更体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希望。

《舌尖上的中国》在解说词创作中充满了对劳动者的热爱、对劳动成果的尊重、对生命的敬畏,意味深长的话语更能引发观众进行深入思考。解说词:“当我们远离自然享受美食的时候,最应该感谢的是这些付出劳动和智慧的人们,而大自然则以她的慷慨和守信,作为对人类的回报和奖赏”很好的诠释了纪录片所要传达的主旨。《舌尖上的中国》中解说词与画面相配合,深挖了画面背后所隐藏的文化信息,并将它传达给观众,营造了饱含人生感悟与审美体验的艺术氛围,诗意化的表达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韵味与格调,引导观众的审美想象与审美思考。

解说词创作在纪录片创作中占据重要地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纪录片最终的传播效果。解说词在创作中不仅要与画面以及其他声音元素完美结合,还要创新创作理念,根据纪录片具体的主题内容,在完成叙事的基础上使主题得到升华。

猜你喜欢

舌尖上的中国舌尖纪录片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任长箴:我的情怀主义专访《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执行总导演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