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指导策略探究

2020-02-23陈开毅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0年10期
关键词:刘姥姥整本书探究

◎陈开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要求:“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读整本的书”,即“整本书阅读”,这是当下语文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发展趋势。整本书阅读,虽然主阵地是课外,但如何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运用恰当的阅读方法,进行有思考的、有深度的阅读,避免只是消遣性的浅层次阅读,还必须得加强纳入课程的有计划、有侧重、成体系的教学指导。

一、整本书阅读的激趣指导策略

学生“整本书阅读”的初始阶段,往往看到厚厚的一本书,就会犯难,甚至出现打退堂的心态。我们要抓住孩子拥有强烈好奇心的心理特点,充分挖掘该书的“吸睛点”,采取各种形式来“吊”学生的“胃口”,让其产生去读一读,探个究竟的内动力。那如何“吊胃口”?

一是以视频、图片、音乐等媒介来“吊胃口”激趣。比如《西游记》,以电视剧中《三借芭蕉扇》孙悟空变成小虫钻进铁扇公主肚子里折腾、要挟的片段,激发学生去看原著,欣赏影视中呈现不出来的更多精彩。展示现代潜艇的一般内外布局结构,然后激趣:在潜艇还没真正造出来之前,一位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就发挥强大的想象力,写了一部不叫潜艇的潜艇科幻作品,《海底两万里》;这个不叫潜艇的潜艇内外结构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呢?它经历了哪些奇妙而惊心动魄的探险之旅?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怎样的海底世界?二是通过教师对某些片段绘声绘色的讲演或说书式的演说来激趣。这种现场感十足的展示,会让学生如痴如醉,欲罢不能,自然就会兴致勃勃地去读原著。三是以作者或作品的影响力,或学者的一些精彩评论来激趣。比如《朝花夕拾》,学生对鲁迅往往敬畏,有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甚至产生畏而退却的心理,而不愿去读他的作品。我们可以把鲁迅伟人这一面的强大影响力,再渲染一番,然后再拉低为平凡人,提出一些问题激趣:“他孩童时,喜欢上学吗?喜欢看书吗?喜欢看什么书?他的父亲逼他学习吗?他怎样看待自己的老师?他家遭受了怎样的重大变故?他又是怎样渡过的?他为什么要去日本学医?后来又为什么放弃了自己的专业?等等。”既通过造势来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又通过伟人也有凡人的喜怒哀乐愁来拉近距离,消除高不可攀的敬畏与隔膜,从而能主动、认真去阅读、探究。

2.活动激趣

阅读书籍,固然以安静地自主阅读为主,但阅读过程中穿插形式多样的活动,能让学生始终保持那份阅读的激情。活动的开展以学生为主角,让他们动起来,把阅读的内容、体会、思考、疑惑等表达或展示出来。活动形式可采取以下几种进行。一是开展手抄报评比活动。比如《海底两万里》潜艇内部示意图,或者“鹦鹉号”探险路线图;《骆驼祥子》中祥子的三起三落情节示意图(呈现图文);《西游记》取经路线图,妖怪战力排行图等等。二是举办读书交流会、朗诵会、故事会等活动。搭建平台,让学生交流阅读过程中的喜、怒、哀、乐、思、虑。学生通过参与活动,既能深化自己的阅读感悟,又能拓展对内容的理解宽度,更能在隐隐的竞争中促进学生阅读的主动性与思考性。三是专题辩论或探究活动。比如《骆驼祥子》中“祥子”的堕落是自甘堕落还是“社会逼迫”的辩论;《水浒传》中的好汉是“暴力分子”还是“英雄好汉”的辩论;《红楼梦》中刘姥姥是乡巴佬小丑形象还是淳朴率真形象的辩论。另外,还可以课本剧、角色扮演等形式来激趣。

二、“整本书阅读”的课堂指导策略

整本书阅读只能是以学生自己阅读为主,而且是以课外自主阅读为主,但这不否认、排斥教师的指导。整本书阅读的课程化,就是要把阅读的指导纳入课堂,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进行有思考的深度阅读。

1.阅读书目与时间的指导规划

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繁多,必须得有所取舍,再加上学生学习科目多、学习任务重、时间紧等因素,教师须得指导学生规划阅读书目与阅读时间,以便于学生自我监督与教师的督促。阅读书目的规划以学期为单位来安排,书目数量可以“2+×”的形式来确定一个底线数。根据教材要求,两本必读书不可少,另在推荐书目中至少选读1 本,还可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另选一定数量的读本。阅读时间的规划考虑这几个因素:教学进度,书中的“阅读建议”,学生的阅读速度,书籍类型(实用性类、文学性类)。

2.“动手阅读”的指导

古人倡导读书要眼到、心到、手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这里主要探讨课堂动手阅读的指导。教师可根据教材中阅读的要求有侧重地、循序渐进地进行动手阅读的指导,指导也讲究“一课一得”,一次指导不贪多,重在让学生“过手”、“带得走”。“圈点式”与“摘抄式”阅读,相对比较简单,教师可随单篇阅读教学进行指导。“批注式”阅读,可在随文教学中穿插指导,然后在《骆驼祥子》的整本书阅读中集中、大量训练,以强化这种终身阅读中惯常使用的阅读方式。之后,可侧重指导写提要,写推介,写心得,尝试写点某个专题的小论文等,以提升学生阅读思考度。高中阶段指导学生写“综述”,即围绕一个专题,对某本书或多本书进行专项综合评述,提出自己的看法。当然,这种深度阅读与思考,是在学生完成一定数量的阅读前提下开展,因为中学阶段的阅读,重心还是在多读上。围绕阅读的“写”,要适度,不能因此让学生丧失阅读的兴趣动力,为完成“写”而去读;“写”是为了引导学生的阅读“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提升阅读的层次,提升思维品质。

3.阅读技巧指导

指导学生读整本书,就是要交给学生读整本书的方式方法,能根据不同类型的书籍,或不同的阅读任务,或自己的阅读兴趣爱好,采取灵活多样的阅读技巧。比如《西游记》可采取精读与跳读的方式,《海底两万里》《堂吉诃德》可采取快速阅读的方式,《傅雷家书》可选择性阅读,《昆虫记》略读与精读相结合,《杜甫传》开展对比阅读,《红楼梦》深度阅读与整理性阅读相结合等等。另外,在平常单篇阅读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根据不同文学样式(诗歌、小说、散文、喜剧等)采取各有侧重的阅读鉴赏方法,以此迁移到整本书阅读中来。

4.专题探究阅读指导

以专题探究阅读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阅读,是发展逻辑思维,提升思维品质的有效途径。如何设置探究的专题?一是可参考教材中所列的专题(或学习任务),二是可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版)中的要求自行设计,即“从最使自己感动的故事、人物、场景、语言等方面入手,反复阅读品味,深入探究,欣赏语言表达的精彩之处,梳理小说的感人场景乃至整体的艺术架构,理清人物关系,感受、欣赏人物形象,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体会小说的主旨,研究小说的艺术价值”“梳理全书大纲小目及其关联,做出全书内容提要;把握书中的重要观点和作品的价值取向。阅读与本书相关的资料,了解本书的学术思想及学术价值。通过反复阅读和思考,探究本书的语言特点和论述逻辑”等。

为更能引发学生阅读探究欲望,教师的专题设定及引导很关键。提出的专题探究问题,应尽量避免试题化倾向,要抓住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与当下社会有关联的话题,学生易忽略却又有深度可探究的内容等。关涉整本书的专题,在通读后提出;关涉局部内容的,在阅读进行中及时跟进提出。比如在通读完《朝花夕拾》后,可提出这样一些专题话题进行探究:“小孩子总是在大人看不见的地方,以孩子的方式干着坏事成长的”(日本教育家河合隼雄),那鲁迅孩提时干过哪些孩子式的“坏事”?这些“坏事”对鲁迅的成长又有着怎样的影响?在通读完《鲁宾逊漂流记》和《格列佛游记》后,可这样设计专题探究:我们从小就被灌输要注意安全,不做危险的事,但是你看鲁滨逊和格列佛,他们一而再再而三地冒着生命危险出海航行,你怎么看待他们的这种行为?这背后有什么与我们不同的文化思维传统背景?在读完《红楼梦》中有关刘姥姥的情节后,可设计这样一个专题探究:“机会少,学刘姥姥”“人缘好,学刘姥姥”“高情商,看刘姥姥”“出洋相,看刘姥姥”,“横看成岭侧成峰”,你看到了《红楼梦》里有几个刘姥姥?几个林黛玉?几个贾宝玉?几个王熙凤?等等。

三、“整本书阅读”的评价指导策略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整本书阅读效果的评价就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能简单地用对或错来评判阅读的效果,应看重阅读过程中的表现、进步与自我体验。“评价时要充分考虑语文实践活动的特点,注意考查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参与程度、思维特征,以及沟通合作、解决问题、批判创新能力。”综合运用阅读过程中的“读书笔记”“纸笔测试”“体验性表演”“交流分享”“研讨成果”等内容,评价学生的“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的基本能力”“阐释文本阅读体验的能力”,对文化的“理解与反思能力”等。学生展示的阅读成果,要避免好大喜功,弄虚作假,要切实基于自己学生的实际来评价督促。可以从基础的摘抄、批注、感想等方面入手,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性评价,让其感受到自己的进步,感受到阅读带来的乐趣与成功,进而逐步提升评价,让学生能拾级而上。总之,评价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指导、激励策略。

曹文轩教授说:“知识犹如漫山遍野的石头,他来了,只轻轻一挥鞭子,那些石头便忽然地收到了点化,变成了充满活力的雪白的羊群,在天空下欢快地奔腾起来。”我们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指导,就如那条“鞭子”,让学生的阅读体验变成“雪白的羊群”,在阅读的天空下“欢快地奔腾起来”。

猜你喜欢

刘姥姥整本书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论语》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低年级整本书阅读的推进与测评
2020年思辨式整本书主题阅读1+2书单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刘姥姥吃鸽子蛋
刘姥姥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