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微课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例谈

2020-02-23◎张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0年10期
关键词:灵活运用周朴园环节

◎张 波

教学做一体化模式以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理念作为理论基础,进一步发展延伸,形成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教学做一体化强调以“做”为核心,兼顾“教”和“学”,其根本目的是要使学生做到知行合一,将理论教学、知识学习以及实践相结合,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方式,与教学做一体化模式相结合,可以充分发挥微课的优势与价值,在“教”“学”“做”三个环节均可利用微课视频,这种借助于多媒体的教学形式更加契合当前学生的认知习惯。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采用微课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以学习效率,对于改变当前高中语文教学现状具有现实意义。

一、概念界定

(一)微课

微课即指的是微型视频课,其核心是微课视频,其特点是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少、资源容量小、主题突出、针对性强。这种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最大的区别在于没有完善的体系,表现出碎片化的特点,一般仅针对某一知识点或者某一课例[1]。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微课多用于课堂导入或者演示教学,并未成为一种主流教学方式,更多的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

(二)教学做一体化

教学做一体化脱胎于“教学做合一”的思想,陶先生对此作出了如下解释:“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简单来说,就是将教学做当作一件事情,而不应分裂开来,以教学为例,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是为“教”,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是为“学”,而学生将教师讲解的知识掌握并灵活运用是为“做”,三位一体,有机统一。陶先生所倡导的“教学做合一”思想,其重点在于实现知行合一,因此,最终的落脚点就是如何“做”,引申到教学中就是学生如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陶先生指出,教的方法以学的方法而定,学的方法以做的方法而定,如何实践就如何学习,如何学习就如何教,简而言之,就是教师要因材施教,要尊重学生的个体独立性,“教”和“学”是过程,而“做”是结果,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即以结果为导向,强调“做”[3]。

二、教学做一体化应用于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价值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现代学生观也认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意识,激发其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扮演了课堂主导者的角色,学生在课堂上更多的是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使得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充分的拓展,难以实现知识的灵活运用。“教学做合一”的思想与现代学生观不谋而合,都倡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对学生的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者见解,从而逐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二)有助于创新教学模式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活动的重点是“教”,学生缺乏课堂参与感,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比较单一,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学生通过死记硬背将知识转移到试卷上,这种机械式的学习方式仅仅只能满足考试的要求,而无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与情怀,导致高中语文教学无法发挥更高层次的作用[4]。教学做一体化的精髓在于不仅注重“教”,同时也注重学生的“学”与“做”,可以形成良性循环,有助于学生的全面提升,同时由于结果为导向,注重“教”“学”“做”三个环节,因此教师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也可以更加灵活多样,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三)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教”“学”“做”这三个环节紧密衔接,其中最关键的是如何落实“做”,也就是知识的运用环节,这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落脚点。课堂教学活动以“教”为开端,以“学”为过程,以“做”为结果,教学做一体化的优势在于强调发挥每个环节的作用,没有割裂三个环节之间的联系。教师的教学活动以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兴趣爱好为出发点,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性更高,最终落实在“做”的环节,就表现为学生不仅有效掌握了课堂教学内容,同时也能灵活运用在实践当中。

三、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案例探析

(一)“教”环节

微课教学做一体化的首先环节就是“做”,这一环节直接关系到后续环节的开展,首先,根据当前的课堂教学内容制作微课视频,时间控制在8~10min,主要分为课前导入和课堂教学两部分。笔者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制作了8min 的微课视频,主要内容包括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社会现状,让学生对大环境具有一定的了解;还有关于部分话剧《雷雨》的视频,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文字之外以另一种方式了解课文内容,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在视频观看结束后,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笔者又提出了如下问题:(1)结合课文内容以及刚才的视频,简要叙述鲁侍萍被周朴园认出的整个过程;(2)简要分析《雷雨》当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利用微课视频资源以及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分析思考,让学生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二)“学”环节

如果说“教”环节是为了奠定基础,让学生通过微课视频更加深入的了解课文内容,同时学会对文中的人物进行分析;则“学”环节就是让学生发散思维,根据自己的认知和了解对课文内容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在此环节笔者制定的主题为“通过人物名字来分析文中人物形象,以鲁侍萍与周朴园为例”,笔者一方面指导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关于二者的描写,其次也通过微课视频给学生提供了相应的视频资料,让学生结合文字信息、视频信息,从名字的角度分析人物的形象。以鲁侍萍为例,“萍”可理解为浮萍,在很多文章中常以“浮萍”“柳絮”等代指漂泊不定、无依无靠的意思,比如“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侍萍原为周朴园的佣人,嫁给周朴园后为其生了一个孩子,但却最终被赶走,虽然最终改嫁鲁贵,但是鲁贵对侍萍并没有感情,侍萍依然是无依无靠。“侍”则是侍奉的意思,侍萍两次嫁人均没有获得依靠和安稳的生活,之前侍奉周朴园,后有伺候鲁贵,还要操心女儿,一生都在不停地操持。

(三)“做”环节

“做”环节是微课教学做一体化的关键性环节,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落脚点,此环节要求学生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雷雨》自发表以来,关于其主题的阐述就一直存在争论,笔者通过微课视频给学生展示了其中比较主流的两种观点,其一认为《雷雨》是命运悲剧,强调对人物命运的解读;其二认为《雷雨》是社会问题剧,阐述的是反封建以及倡导个性的思想。为了让学生将之前掌握的知识灵活运用,笔者设计了两个开放性题目,分别是:(1)你更倾向于哪种观点,为什么?在此之外,你是否有其他看法?(2)观看完整版的《雷雨》,并写出自己的读后感或者观后感。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以“教”与“学”环节掌握的知识为基础,尝试解决具有实际意义问题。

综上所述,微课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的应用,对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以学生学习效率具有重要作用,并且也能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灵活运用。

猜你喜欢

灵活运用周朴园环节
灵活运用导数知识,快速解答函数问题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从人性的一面看周朴园
灵活运用转化思想 引领学生深度学习
灵活运用解题技巧提高思维能力
《雷雨》(节选)
浅析周朴园性格的二重性
灵活运用信息技术 优化看图说话教学
破解周朴园的“真情”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