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隐学习理论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2020-02-23◎董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0年10期
关键词:典故赏析古诗词

◎董 俊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求引导学生能诵读古诗词,能依靠注解和工具书理解其基本内容,注重学生对古诗词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能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学者费兰凤在谈到如何展开初中古诗词教学的时候,认为古诗词中存在很多缄默知识,因此可以采用内隐式学习的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潜移默化地学习古诗词中无法言说的描述规则,帮助学生掌握古诗词特定的语感;通过创设情境的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促使其形成无意识记,减轻其学习负担。内隐学习理论能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掌握规则,这种知识的学习效果可以通过测试表现出来,但是意识层面却无法觉察这种规则。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要基于此学习理论,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习效率。

一、凸显语调变化,艺术吟诵

内隐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如果是在无目的状态下获得的,而且能无意识地影响行为,那么发生的就是无意识行为。在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时候,要鼓励他们积极诵读作品,促使他们在无意识的诵读行为中掌握语调的变化,体会缓慢、急促、婉转等不同语调的应用方法,继而促使其掌握音步、平仄、韵脚等古诗词创作的隐性知识。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在内隐学习中自觉掌握这些古诗词的知识点,能更从容地结合古诗词的韵律体会作品情绪的变化和发展。

学习《石壕吏》时,鼓励学生沉浸到古诗词作品中,尝试诵读,着重体会一下其中各个人物的内心活动,思考如何体现出他们的情感变化。如有学生在诵读“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等词句的时候,展现出哀叹和悲切的状态,体现出了妇人内心中有着极大的伤痛。但是在诵读到“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的时候却展现出了一种坚决的状态,因为老妇人此时已经下定决心,希望为了家人而牺牲自己。基于内隐学习理论,学生在诵读中自然注意到了“孙、裙”等押韵的词句,并运用“212”的结构进行诵读,体现出节奏感,不仅如此,他们还在诵读中展现出了人物形象。

著名诗人艾青说过,古文和古诗词都不是自然的语言,要通过吟诵才能体会它们的口气。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时候基于内隐学习理论,引导他们不断吟诵古诗词,在不知不觉中感受韵律的外在形式,掌握音步、重音、语调等知识点,然后再尝试体会作品的古典韵味,体会其感染力。

二、玩味典故内涵,揣摩情感

内隐学习理论认为不要让学习者外显地学习某种规则,而应该给学生关于这些规则的各种材料,让他们在不断感知、接受和暴露中,自动学习相关的规则。在古诗词中常常运用各种典故,这些典故不仅展现了作者独有的想法,而且还蕴藏了丰富的情感。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了解这些典故的内容是什么,让他们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体会其想法是什么。这样能让学生充分暴露在典故中,进而掌握典故运用和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

学习《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时候,基于内隐学习理论,先不给学生介绍古诗词运用典故的具体方法和其作用,而是给他们提供该作品中的各种典故,让他们了解典故中涉及的人物是什么,他们发生了什么事情,还有哪些作者使用了这些典故。在反复诵读中,学生自然而然地能理解相关的写作规则。学生发现在这首诗歌中作者运用了不少古代的英雄人物,也有其他的作者喜欢使用这些典故,而且,用这些典故的目的往往是为了展现出报国建国的想法。此时学生又联想到了作者所生活的年代,发现当时时局艰难,作者来到镇江任职,自然生出了想要保护国家的豪迈之情,对当局者苟且偷生产生了愤怒之情。这样学生就认识到典故的基本使用方法:“典故的使用要能展现作者的内心情感,而不能随意使用。”这样便起到了内隐学习的特点,让学生在不断感知中自主掌握规则。

不少作者在运用典故的时候都是用它们来表达自己独有的体验、感受、理解,展现自己所认识的社会生活,体现自己的经历。所以作品选择什么典故都是由作者的知识积累和思想情感、世界观共同决定的。在大量接触典故和相关的信息后,学生暴露在其中,自然地掌握了典故运用的方法,理解了典故是情感的展现。

三、借助创作方法,诗法赏析

内隐学习理论在语言的学习和掌握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能促使学生无意识地发展语言结构,形成良好的语感。若直接给学生介绍古诗词的创作方法,他们的理解不够深入,很难掌握这些方法,但是若基于内隐学习理论,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或吟咏古诗词,将自己想象成诗人,则是一种能促使他们形成语言结构,掌握创作方法的好策略。

《雁门太守行》的写作特点是具有奇诡之气,运用浓重的比喻、夸张等手法渲染了场景,让读者似乎看到了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要理解这种独特的创作方法,不能直接灌输知识,而要基于内隐学习理论,引导学生将自己想象成诗人,在诵读中深入体验:“假如你是作者,在来到了边疆后,看到了如此壮阔的战斗场景,你会怎样描写?”学生提出:“首先,我想要写得更真切,也就是要描写更细腻一点。”还有学生提出:“我想要让作品更具有感染力,也就是会使用一些夸张的手法。”鼓励学生对照作品,看看作者是如何做的。学生有所感悟。“作者运用黑、紫作为主要基点,点缀红色,这样能更好地渲染战争场景,给人悲壮的感觉。”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到了壮怀激烈的场景,体会到了比喻等手法的应用方法。

学者周啸天认为赏析诗歌最好有一点写作诗歌的经验,如果没有相关经验,至少要懂一点诗歌创作方法。然而,直接灌输的方法很难让学生掌握古诗词创作的诀窍,若能基于内隐学习理论的方法,创设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无意识中总结相关经验,则能让他们真正掌握古诗词。

四、比较不同文本,归纳风格

根据内隐学习理论,如果学生对一些符合文字规则的精品进行过度记忆,就能促使个体能随心所欲地驾驭文字。在教学中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具有相同点的古诗词作品,引导他们展开对比赏析,这样他们就能在诵读中无意识地发现作品的风格,进而获得更深刻的阅读感悟。

在学习《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时,要引导学生了解豪放派作品的创作风格,总结辛弃疾作品的独特之处。基于内隐学习理论,此时要给学生提供符合特点的精品,鼓励他们反复诵读,并展开对比归纳。给学生提供《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满江红·汉水东流》等其它辛弃疾的经典作品,引导他们在诵读后说说整体感悟。有学生便发现:“作者有不少作品中都写了和战争、历史有关的典故。”鼓励学生继续思考:“那么,作者为何要运用这些典故呢?”学生再次诵读后提出:“我觉得作者是为了表现自己想要建功立业的想法,因为他在不少作品中都写了自己虽然年老,但是依然想要报效国家。”鼓励学生总结一下,这样的作品和李清照、柳永等人的词作有什么不同之处。学生再次展开对比分析,体会到了豪放派作品的独特之处。

学者孙绍振提出孤立地研究作品,不能充分、透彻地揭示出妙处,只有在比较中,特别是在同类比较中,才能弥补这个局限。所以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归纳古诗词的风格,也要给其提供不同的作品,鼓励他们积极对比总结。基于内隐学习理论,这样能让学生在符合规则的精品海洋中展开过度记忆,最终掌握各种不同的创作风格。

五、联系现实生活,知人论世

内隐学习理论认为人类获得语感是自动的,无需意识努力去发现语言结构的规则,但是却能在言语行为中准确地使用它们,所以获得语感后就要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规则的迁移,让他们能在言语活动中自觉地运用规则。所以要引导学生将自己想象成作者,试着写一写古诗词,这样他们能更好地掌握古诗词创作的规则,同时他们也能了解这些作品都是作者在特定时代中的创作,体现了特有的生存状态,他们能抱着知人论世的方法展开赏析。

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基于内隐学习理论,给学生创设一个暴露在相应情境中的方法,并将迁移运用也引入其中。首先鼓励学生思考:“大家的居住条件如何?如果大家居住在如此简陋的危房中,你会写怎样的诗歌呢?”学生认为:“我会写一些抱怨的作品。”鼓励学生思考:“作者的这首作品是否也抱怨了?他的抱怨和你的抱怨有什么不同呢?”学生很快发现:“作者虽然抱怨,但是主要讲的是自己希望普天下所有的贫寒之人都能过上好日子,他的境界比我高多了。”此时引导学生进入到情境中,尝试了解作者的生活境况,用情景剧的形式将其表演出来,并思考作者当时如何创作作品,以作者的心理体会来仿写古诗词。这样便基于内隐学习理论让学生进入到了情境中,不仅掌握了古诗词创作的方法,而且认识到了要抱着知人论世的想法理解作品。

结合内隐学习理论,教师不用直接告诉学生知人论世的原理是什么,赏析的方法是什么,学生可以在尝试自主创作的过程中自觉体会到这种方法,认识到要基于知人论世的观点展开赏析。这样学生的赏析效果也会随之得到提升。

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若直接灌输和古诗词音韵、典故、写作手法等有关的知识点,则学生感到学习过于枯燥,缺乏探究兴趣。若能采用内隐学习理论,促使学生在无意识中深入下去,探究古诗词的内涵,则能促使他们提升学习效率,渐渐挖掘古诗词中的深刻内涵,进而促使其更好地继承并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典故赏析古诗词
踏青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悬壶济世典故的由来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闻鸡起舞
那些年,我们写作文用烂的典故
步辇图赏析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
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