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教材音乐文化,搞活语文教学

2020-02-23孟爱兰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0年10期
关键词:诗词情感音乐

◎孟爱兰

要想切实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仅凭借知识的灌输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不断地创新和完善课堂教学的模式,才能够更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语文教材中涉及到丰富的音乐元素,这就决定了其辅助教学活动的可行性,然而由于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它并没有受到充分的重视,功效也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基于此,教师应当将其利用起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从而收获更多的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用活的书,而不是死的书;要真的书,而不是假的书;要动的书,而不是静的书;要用的书,而不是读的书。简单来说,就是教师不能以文字为中心进行指导,而是要以生活为中心,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乐园。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摒弃传统观念的限制,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平台。而音乐元素的利用正与这点吻合,对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音乐文化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

一、借助音乐文化,使学习成为享受

就初中语文教材而言,其中涉及到的课文种类是十分丰富的,其中古诗词就占据了较大的比重。我国最早的古诗词,主要是通过口传的形式传播的。例如:《诗经》里的诗歌,无论哪种类型,都蕴藏着一定的音乐元素,特别是“国风”,最早开始于各个地区的民谣,有赞美爱情的,也有揭露统治者罪行的,还有感叹民生多艰的。就《关雎》来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想法,通过四字吟咏的方式进行诵读,对于字音长短是没有任何要求的,可长也可短。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由于该语句的音韵原本就具有一定的叠加感,加上其形式的回环复沓,更是充分彰显出其音乐之美。在带领学生鉴赏诗词时,学生在感悟诗词对于爱情的描写时,就能够切实的体会到一种悠远绵长之感,那么学生对于诗词主旨的理解自然也会更加深刻、透彻。到了唐宋以后,诗词就少了些古韵,相对来说比较公正、平仄,然而由于这些诗词具有一定的音韵限制,因此任何诗词都可以成为一首歌曲。正所谓诗歌,即不但可以读,还可以唱,那么自然也是有节拍的。根据“平生哀而安……入声直而促”方式,带领学生在打节拍的同时将诗歌唱出来,使得原本生硬的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活跃,更好地调动学生的自主积极性,从而强化对诗歌的学习[1]。

除此以外,教师除了带领学生打节拍之外,还可以借助现代化教学设备,为学生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音频,通过这种方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并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更好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例如:在教学《天净沙·秋思》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给学生配上萧瑟的箫声,以此体现作者的心声,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这种通过乐器开展教学活动的模式,能够促进学生情感以及作者情感之间的交流,从而更好地感悟文本所蕴藏的含义。

二、利用现代化技术,营造良好音乐氛围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现代化技术,给学生播放相关的纯音乐,以此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更加自主地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从而进一步发散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所谓纯音乐,可以是欢快、愉悦的,也可以是高昂、振奋人心的,还可以是忧愁、沉闷的。在丰富的音乐情境之中,学生可以获得别样的情感体验,感悟到更层次的内容,那么课堂教学的效果也就会更加理想。例如:在教学《木兰诗》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给学生播放相关的纯音乐,即古筝配乐,该乐曲时而愉悦,时而悲伤,与文本所描写的花木兰到家时的心情是相呼应的。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集体朗诵文本。对于“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该片段主要描写花木兰将要远赴战场,与父母分离,再也不能听到父母的呼唤,所听见的只能是战马的声音,那么则应当表达出忧伤之情,以此帮助学生切实地体会到花木兰的不舍父母的情感。对于“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磨刀霍霍向猪羊”,该片段主要描写花木兰即将归来,其亲人的一系列动作以及相应的情感,那么这部分纯音乐则应当是愉悦的,以此帮助学生切实的体会到花木兰及其家人的欢喜之情。通过纯音乐的播放,有效地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得原本乏味、死板的语文课堂变得更具生机、活力,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收获更多的知识。

三、巧妙选择音乐,掌握文章背景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不管是哪种体裁的文章,都是具有相应时代背景的。在其形成过程中具有深刻的时代烙印,与当代文学作品相比,古文相对来说较为深奥,难以在短时间内真正理解,作者的个人情怀也都渗透到了作品当中。对此,假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作者的创作背景相脱节,那么就会加大学生的学习难度,学生就不能深刻地感悟到作者表达的真情实感。要想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堂所学的内容,那么教师就应当强化学生与作者之间的“交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为学生介绍相应的创作背景,以此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尚处于成长发展的阶段,其视野和个人经验还有待提高,因此很难精准的定位文学作品的背景。在以往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是通过口头讲述、PPT 教案的方式进行介绍,实际上这样的教学模式并不能真正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依旧停留在表面。而在音乐文化的支撑下,则可以有效的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创作背景,把握文本主旨。基于此,在正式教学前,教师就可以结合实际教学的内容,为学生选择相应的音乐,它可以是悲壮的,可以是欢乐的,也可以是惆怅的,让学生在音乐的指引下进入作者所处的时代,从而更好地感悟作者的所思、所想[2]。例如:在教学《海燕》这一课的时候,本篇课文的情感色彩就相对突出,其变化也是极其鲜明的,主要是由低沉逐步转变为激昂。那么教师在选择音乐作品的时候,就应当选择与其情感变化相吻合的作品,使学生在音乐作品的帮助下,在脑海中浮现出与其相应的画面,认识海燕从渴望暴风雨来临到迎接暴风雨来临,再到呼唤暴风雨来临的情感,从而更好地把握本篇文章的发生、经过、高潮以及结尾。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让学生注意其中的重点词汇,以重读的方式将其朗读出来,从而明确作者的心路历程。

四、学唱改编音乐,强化背诵记忆

纵观当代歌坛,其中许多脍炙人口的歌曲都是由诗词进行改编的。对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带领学生学唱由诗词改编的音乐作品,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生记忆,深化对词义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将音频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歌曲,把握其中的节奏以及语调,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会该歌曲。这样一来,不但能够改善学生背诵难的问题,还可以使教学课堂更具趣味性,能够更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语文课堂中,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而更好的保证语文教学的实效性。例如:在教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一课的时候,那么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带领学生学唱由这首诗词改编的歌曲。具体来说,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学习诗词的情感,从而更好的理解诗词情感是怎样变化的。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来说,它是本诗的上阕,主要描写了作者对于青天展开的一系列幻想,体现出作者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3]。而“转朱阁,低绮户……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则是本诗的下阙,主要体现了作者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悲欢离合,从而感叹人生的无常。尤其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可谓是该诗词的神来之笔,表达了作者的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彰显了作者豁达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在演唱过程中,应当将诗词内容与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机融合起来,以此作为情感基调,再将自己的真实感悟渗入其中。只有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更快地记忆、背诵,同时更好地体会诗词的深刻含义,从而切实地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总而言之,语文并不是死板的,其蕴藏着人们的情感、心灵以及想法,是具有一定生命力的。在实际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音乐来衬托文本,为学生带来别样的情感体验。如此一来,课堂教学必定会更加高效。

猜你喜欢

诗词情感音乐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音乐
诗词之页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