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畅读童话,习得阅读的力量

2020-02-23焦素颖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0年10期
关键词:葫芦生字童话

◎焦素颖

童话故事,生动的情节、丰富的想象、贴合小孩生活的内容,它满足了小朋友对阅读的需求,同时,它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阅读任务。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大量的童话故事,这些故事生动有趣、绚烂多彩,吸引着小学生,让他们沉浸在文学的海洋中,不断提高阅读能力,不断完善自身素养。基于此,我们语文教师应以低段学生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索关于童话阅读教学提升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一、构建童话情境,让学生满怀热情

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从“好奇心”入手,以小学生对童话故事的好奇推动他们主动阅读,习惯阅读。童话故事,对于小学生而言最大的新奇在于虚构且相对夸张的故事情境,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实践上,可以充分利用此一特点,构建童话故事中的情景,让小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同时,也能够让小学生有阅读参与感,让小学生能够在其中锻炼阅读能力。

例如在《大禹治水》童话故事中,它的故事内容是大禹通过疏、堵结合的方式,实现对河流的整治,人们不再担心水患。教师对此进行情景构建时,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是采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为小学生呈现古时候水患的情景,此来一可以让小学生对“大禹治水”的急迫性有了一定的认识,二来也能够清晰得知那个时代环境条件的不好,从而带入到时代之中,思考“治水”的必要。第二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动手实践的模式构建情景,即教师可以利用校园内的沙土、石头等等,制作一个类似的地形沙盘,然后让小学生思考在此地形上,大禹如何疏、堵结合,如何治水。这样,小学生有了自我思考与动手实践的机会,阅读的参与度、主动性、积极性自然有所提高,同时,小学生也能够在此其中获得一定的科学知识。同样,在童话故事《曹冲称象》中,教师也可以从此两面入手,一方面用多媒体展示社会环境,另一方面用一个替代物替代大象进行类似的称重,让学生深入感知、参与其中。

多媒体教具刺激了小学生视觉上、听觉上的感受,动手实践满足了小学生思考、操作、参与的要求,从此两方面入手,构建童话情景,增加小学生阅读热情的有效办法。当然,不同文本都有各自的情景构建方式,但是教师必须要从童话故事的文本出发,从童话故事的表达需求出发,创新童话故事的情景构建模式,提高小学生对故事情感的感知度。

二、放大童话细节,让学生扎实基础

统编版中的童话故事选编,都是依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特点作科学且严谨的规划。同时,低段小学生在语文学习重点,仍然在于基础知识的摄入,即单字的认知书写、词汇的运用等。因此,教师在童话故事的阅读过程中,绝对不能够轻视基础知识的教学,需要放大童话故事中的基础细节部分,让小学生在阅读学习中扎实基础。

首先,教师需要就单字的书写进行基础教学。教师可以根据童话故事中的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让单字更为形象化展示,小学生对此的记忆点自然而然得到加深。例如在童话故事《我要的是葫芦》一文中,生字有“葫”,教师可以以动画演示、实物列举的方式进行教学。首先,教师展示一个葫芦图案,然后询问学生葫芦的形状特点,然后让小学生通过画笔描绘出来;然后,教师再在黑板上演示,即如何将一个葫芦图案转变为一个“葫”字,叶子变为草字头,下面的一个生动的葫芦变成了一个“古”,一个“月”,就这样完成了一个生字的识记。另外,对于生字“蚜”,则可以从偏旁入手逐步引导认知。首先,教师可以先让小学生思考蚜虫是什么。是一条虫子,所以用了“虫”字作为偏旁部首;然后,教师再作进一步的延伸,让小学生关注还有哪些汉字是“虫”字作为偏旁部首的,以丰富与扎实基础知识。每一个生字,教师都能够多思考、多创新引导小学生,让他们更为容易地理解、更为轻松地识记,改变过往一笔一画且沉默地教学方式,更多回归到生字本身当中。其次,便是词汇的积累教学。教师可以从童话故事中出发,同样在《我要的是葫芦》一文中,教师可以用画面的方式,展示一幅葫芦画,然后按照葫芦的生长速度鼓励小学生自行说出对应的词汇,如“绿叶”“小花”“小葫芦”“蚜虫”等等。

最重要的一点是,教师必须要充分观察小学生的课堂接受情况,用他们所能够接受的方式、他们所喜爱的方式去传授基础知识,这样才能够保持小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能够让他们更为深刻记忆,且获得阅读的满足感。

三、结合童话文本,让学生拓展阅读

阅读教学中,极为重视学生的拓展阅读,即阅读数量的增加、阅读范围的拓展。对于低段学生而言,拓展阅读的训练,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积累,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让阅读成为不可缺少的生活环节、学习重点。

对于低段的小学生而言,结合童话故事进行拓展阅读,需要分三步走。第一步,教师需要以朗读的方式,引发小学生对童话文本后续故事的期待感,以及与此相关的思考;第二步,教师需要主动为小学生选择合适的拓展阅读素材,鼓励小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拓展阅读,丰富自身;第三步,定时的拓展阅读反馈,教师需要在小学生的反馈中纠正一些错误的理解,或是肯定表扬一些正确的阅读方式、故事理解等。由浅而深,由被动到主动,小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有所拓展、有所积累,更能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童话故事《狐狸分奶酪》为例子,首先,教师充满感情地朗读文本,同时需要用语气、语调的变化突出故事中狐狸和两只小熊的特点,然后再让小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思考他们三者的情感与特点不同,以及故事后续,即奶酪分完后故事应该怎样发展。然后,教师根据此主题内容,鼓励小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好朋友不计较》的故事,再思考两个文本之间内容的关联,以及自我的理解;最后,教师可以后续课堂上,开展小组谈论,评价小学生的阅读观点、阅读看法,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引导他们正确思考。

教师在拓展阅读练习上,必须要从小学生个人及整体的能力水平出发,多选择低段小学生适合的童话故事内容,多选择图文相互搭配的童话故事,这样才能够保持小学生的阅读主动性,维护他们阅读的信心。

四、重视童话意义,让学生感知情感

童话故事,里面都是寓意深刻的人生道理,它们只是用了简单平实的语言,让所有人都能够读懂故事背后的情感意义,都能够从中获得有益的感悟。小学低段童话故事阅读教学中,教师更需要充分发掘童话故事背后的价值意义,传递给小学生,让他们明白到人生的某些道理,感受到故事中、生活中的美好,这不仅仅能够帮助他们提升对阅读文本的情感共鸣力,也能够让他们感知更多温暖情感。

例如在《小蝌蚪找妈妈》一文中,全文描述了“小蝌蚪找妈妈)——认错妈妈——与妈妈相认”的过程,并且是从“一个小蝌蚪逐渐成为一只成熟的青蛙”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突出故事中小蝌蚪独立成长、不断探索的价值意义,并且引导小学生去思考此价值,引发共鸣。例如,教师可以询问小学生“从幼儿园到现在,再到以后,你是不是从需要爸爸妈妈接送,到以后长大到可以自己一个上学放学了;以前,你需要妈妈的帮助才能够吃饭,但是现在你已经可以自己吃饭了,还能帮忙刷碗,这些的所有,都是你长大独立的表现,都是你从小蝌蚪变成小青蛙的表现。”在这些事例中,都是通过与小学生生活的融合,让小学生有所共鸣,深刻感知。同时,德育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内容,教师可以通过童话故事的阅读教学,渗透德育内容,对他们进行品德的熏陶,感受童话的力量,感受阅读的力量。例如,在《狐狸分奶酪》中,教师可以强化小学生的德育情感,让他们从中明是非,不计较,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童话教学,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分支点,是帮助小学生获得基础理解、思维情感等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必须要充分挖掘童话故事中的阅读教学内容,对其中语文基础环节、情景、文本内容、故事意义等全面了解,在把握童话故事的趣味性之余实现阅读教学的深入,这样才能够实现小学生阅读能力的习得与巩固,才能够进一步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猜你喜欢

葫芦生字童话
“葫芦镇”上喜事多
写意葫芦
读儿歌识生字
生字辨识大闯关
复习生字字形的方法
童话镇
午夜童话镇
宝葫芦
生字变身
巨大的葫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