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地方电视媒体在“一带一路”报道中的突出作用
——以安徽广播电视台《一带一路上的安徽人》为例

2020-02-23赵开栋

视听 2020年9期
关键词:安徽倡议一带

□ 赵开栋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在出国访问时提出的合作倡议。“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为世界提供了一个充满东方智慧的实现共同发展的中国方案,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一项广受欢迎的公共产品①。倡议提出7年来,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也吸引了许多国家积极参与。责任重大、使命非凡的中国主流媒体积极投入到“一带一路”倡议的宣传报道中来,致力于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塑造中国形象,为“一带一路”倡议的伟大实践提供正确的舆论引导和良好的舆论氛围。

在这一过程中,中央级主流媒体是“一带一路”重大政策的发布者,是重大事件的见证者,在宣传、解读“一带一路”倡议方面能够高瞻远瞩,引领全局。地方电视媒体虽然没有央视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由于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共同的区域情感表达、灵活多样的宣传方式等特点,能够为央视宣传提供有力的支持和补充,形成中国对外传播一体化体系,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②。不仅如此,地方电视媒体也能够为各省市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从而发挥树立地方形象、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沟通中外世界的重要作用。

2019年,安徽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成功举办了《一带一路上的安徽人》大型新闻行动,派出近40名记者,奔赴亚非欧以及拉美地区的16个国家,播发电视新闻报道450多篇,制作各种类型的新媒体作品700多件,生动展现了安徽企业、安徽人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取得的业绩和成就,用真实案例说明了“一带一路”不仅给安徽企业和人民提供了“走出去”的机会,也更多地造福对象国人民,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对安徽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起到了非常好的舆论宣传作用,也提供了一些优秀的样本与案例。

下面就以《一带一路上的安徽人》为例,阐述地方电视媒体在“一带一路”倡议报道中的突出作用。

一、地域性让地方电视媒体成为区域表达的“传声带”

我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差异巨大,各自具备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在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发展的过程中也各具地域特色。

地方电视媒体主要为区域内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服务,是区域内的主流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它们在宣传报道“一带一路”倡议时能够及时传达当地出台的“一带一路”建设相关政策,推动和促进本土“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地开花。

在对外宣传中,地方电视媒体能够结合区域最鲜明的地理文化特征,寻找好适合自己定位的话语表达,讲好当地故事,传播当地声音,帮助当地树立起区域文化形象。所以,地方电视媒体不是简单的“传声筒”,而是连绵不断、时而高亢时而低沉的“传声带”。

另外,对象国的声音也需要这样的“传声带”。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从本省市走出去的企业也有强烈的“表达愿望”。企业积极投身海外建设,为促进当地经济增长、改善当地民生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由于他们缺乏有效的社会沟通,也不善于讲好中国故事,存在“只做不说”或者“只做少说”的问题,取得的成绩没有得到展示,遇到的困难和受到的不公得不到国内的关注和理解③。在央视不可能全面对接所有海外企业的情况下,地方电视媒体主动“补位”,针对从本区域走出去的海外企业开展采访,倾听这些海外企业的表达和倾诉,能够为“一带一路”倡议向前推进提供经验和参考。

2019年,《一带一路上的安徽人》摄制组拍摄与安徽有关的各类企业近50家,采访海内外人物400多人,报道安徽省在“一带一路”沿线上的建设新成就,致力于讲好安徽故事、打造安徽品牌。如在南美洲的厄瓜多尔,安徽铜陵有色集团投资200多亿元人民币建设米拉多铜矿。这是安徽省目前最大的海外单体投资项目,也是厄瓜多尔第一座固体矿山项目,被定位为“总统工程”。2019年7月18日,项目正式投产运营。在这样一个重要时刻,如果安徽台的记者没有出现在现场,将是安徽媒体“一带一路”倡议宣传报道的重大缺失。经过努力,记者袁媛等4人不顾长途跋涉及高原反应,及时赶到了现场,出镜报道了米拉多铜矿投产仪式的盛况,并现场采访了厄瓜多尔能源与不可再生资源部副部长费尔南多。他说,与47年前开启的石油时代相似,今天的投产开启了厄瓜多尔经济增长的新时代。这位官员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使安徽人勤劳、进取、智慧的美好形象呼之欲出。新闻在安徽公共频道播出后,观众能真切地感受到安徽人在厄瓜多尔这个遥远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付出了难以想象的努力,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推动了厄瓜多尔经济的发展,造福了当地人民,切实践行着“共建、共商、共享”的丝路精神。

将区域内的声音发出去,将海外的声音传进来,地面电视媒体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区域特色表达“传声带”的角色不可或缺。

二、接近性让地方电视媒体成为情感沟通的“粘合带”

我们都知道,新闻除了真实性、时效性等特点,接近性也是其重要特征,只有接近性,才能更多地引起受众的关注和共鸣。地方电视媒体报道的内容恰恰基本都是区域内的重要新闻。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宣传报道中,记者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采访,也大多报道本区域或与本区域有关的人和事。

随着国际交往的密切,越来越多的人都有亲朋好友身在国外,他们或移居、或投资、或工作、或求学。地方电视媒体报道的新闻是与当地相关的海外人和事,能够引起区域内受众的关注。

“一带一路”建设并非坦途,特别是亚非拉部分国家或地区政局动荡、环境恶劣、疾病多发,身在海外的建设者远离祖国,不但感情孤寂、工作条件艰苦,有时甚至会有生命危险。再加上有些建设者长期与家人分离,妻儿老小得不到照顾,容易造成一些家庭矛盾。“外国的月亮并不比中国圆”,建设者渴望获得国内公司、家人、朋友的理解和支持。

地方电视媒体赴海外采访建设者,对建设者是一种鼓励和肯定。他们在电视上“凭君传语报平安”,是对亲人的安慰,也是对自己思乡之情的短暂慰藉。

伴随着网络视频的发展,尽管国内的观众能够通过网络电话和国外的亲朋好友视频聊天,但通过本地电视媒体这一“第三方眼睛”看到亲朋好友在国外的工作学习情况,了解他们真实生活的另一面,还是会感到新奇、感动、震撼,从而支持甚至主动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中来。

作为家乡主流媒介,地方电视媒体关注“一带一路”上的人和事,吸引着海内外的目光,有着天然情感“粘合带”的作用,能够为“一带一路”倡议提供更精准的舆论支持,营造更浓厚的舆论氛围。

《一带一路上的安徽人》中出现了母子隔空对话,甚至是一家三口隔空“对话”的情况。身在埃塞俄比亚的中铁四局员工龙亚辉一直有一个愿望,想到父亲的墓前祭奠一次,但40多年一直没有成行。1973年,龙亚辉的父亲龙仲生在援建坦赞铁路时牺牲,并埋葬在赞比亚,那时龙亚辉的母亲刚刚怀孕几个月,夫妻就阴阳两隔。龙亚辉的母亲忍住悲痛,把龙亚辉生下来,并抚养长大。龙亚辉成人后,追随父亲的遗志,又参与到中国对非洲的援建中去。多少年来,龙亚辉想亲自到父亲墓前拜祭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但一直不知道父亲埋葬在何处。记者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在赞比亚热心人士的帮助下,找到了龙仲生的墓地,再和龙亚辉汇合,摄制组一行前往墓地,拍摄龙亚辉拜祭父亲的场景。尽管未曾谋面,龙亚辉还是一眼看到了父亲的墓碑,便扑倒在墓碑前放声大哭,随后通过手机和远在国内的母亲视频通话……一家人时隔46年在记者的镜头里“隔空”团聚。

这期节目《迟来的祭奠》采用纪实的手法,分上中下三集,连续报道,一气呵成,以坦赞铁路建设为宏大的叙事背景,通过对龙亚辉一家情感故事的叙述与呈现,展现出安徽人在“一带一路”上的悲壮、牺牲与奉献,由此也赋予了“一带一路”更加宽阔、深沉的历史纵深感。真实的记录、共通的人类悲喜感动了安徽观众,赞比亚华人还制作了长视频在当地传播,让更多的当地人了解和重温坦赞铁路的援建史,深刻认识“一带一路”的真正内涵,凸显“一带一路”的重大历史意义。

地方电视媒体的“一带一路”报道连着“两头”,也能跨越时空,以情感人,实现“民心相通”。它既是分隔两地亲人的感情粘合带,也是本区域内受众与被报道的“一带一路”沿线民众之间情感的“粘合带”。

三、交互性让地方电视媒体成为国际交流的“宽网带”

在“一带一路”报道中,讲好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不是中国媒体自说自话,更应该借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媒体同步发声。地方电视媒体应根据区域特点,主动与对象国主流媒体对接,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对相关主题进行相互报道、稿件互换,联合采访,“无障碍”合作和互通,发挥“网络宽带”的作用,从而形成中国声音在海外的“本土化”表达,提高传播质量和效果④。另外,中外双方媒体通过合作交流,就媒体发展方向、媒体融合、技术更新以及采编方式进行学习讨论,也符合“一带一路”倡议所提出的“互学互鉴”精神。

在这方面,《一带一路上的安徽人》也有过很好的尝试。在报道过程中,记者与老挝的《中华时报》、厄瓜多尔商报都有过交流合作,在采访过程中,也得到对方有力的协助。由于安徽省媒体和俄罗斯巴士科尔托斯坦共和国媒体一直保持着友好往来,此次安徽台记者前往巴士科尔托斯坦共和国首都乌法采访,就与该共和国媒体同行们进行了“无障碍”的合作和交流。在乌法期间,巴士科尔托斯坦共和国报社和广播电视公司也对记者一行的目的进行采访报道,借助这些主流媒体,领队江泓介绍了安徽省的历史文化情况,以及在“一带一路”上取得的成就,对方均给予报道刊播。当地同行还协助记者采访了一些安徽人在乌法的工作和生活,以及两地的经贸文化往来情况。其中,《难忘安徽,乌法的媒体同行都在忙些啥?》和《乌法:这么友好秀丽的城市,安徽观众知道吗?》这两篇稿件后来被巴士科尔托斯坦共和国新闻出版局推荐参加俄罗斯记者协会与该共和国共同举办的年度新闻奖评选活动,获得国际报道类二等奖。这种“获奖式”的官方认可,除了是因为稿件自身质量过硬,还说明同一稿件在不同的国家具有相同的传播价值,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念,这是双方媒体互信交流的基础,也是“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重要内容和前提。

“惟以心相交,方成其久远。”安徽和巴士科尔托斯坦媒体保持友好互动,是长期以来双方合作互信的结果,双方建成了各自作为地方主流媒体交流合作的“宽网带”。未来,区域内主流媒体通过与国外主流媒体的交流合作,在技术上可以互学互鉴,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在涉及双方的报道内容上,在尊重双方国家制度、文化传统以及宗教信仰前提下,可互通有无,互相翻译,扩大“音量”,跨区域联合传播,将“中国声音”变成“中国声浪”,将“中国形象”发展为“中国现象”,从而增进中国各省区市和对象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密切交往。

综上所述,在“一带一路”这一主题宣传中,各级政府一定要利用好地方电视媒体这一独特平台,发挥其“传声带”“粘合带”“宽网带”的作用,积极正面地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地方声音,扩大传播效果,为地方政府精准细致地描绘“一带一路”宏伟画卷做出贡献。

注释:

①陈理解读《习近平谈“一带一路”》[EB/OL].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9-04-15.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9/0415/c40531-31030487.html.

②葛维国.“一带一路”视野下地方电视台如何履行媒体使命[J].科技传播,2019(23):51-52.

③支纪强.发挥央企外宣主体作用讲好 “一带一路”中国故事 [EB/OL].人民画报,2019-04-04.http://www.rmhb.com.cn/zt/ydyl/201904/t20190404_800164204.html.

④田冰.做好新时期对外报道工作 [J].新闻战线,2019(17):120-122.

猜你喜欢

安徽倡议一带
全球发展倡议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浙江向全行业发起廉洁自律倡议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A Dialogue about Innovation in Global Economy Governance in Chongqing
“一带一路”倡议需人才护航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